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1)

女孩躺在茂密而杂乱的高草丛里,蜷着一只腿,白色连衣裙在黄绿交错的枯草里隐隐绰绰,仿佛一只掉落乡野的栀子花。

远处似乎有人呼唤,但她闻而不应,身边的世界重新恢复了平静,时间停滞了,似乎永远不会有人发现她。安静的女孩与杂草和泥土一起,沉寂在爱尔兰阴郁的天空下。

女孩名叫凯特(Cáit),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多子女家庭。在灰暗、冷漠,喧闹充斥的童年里,凯特从小习惯把自己隐藏起来,就像西欧终年不见天日的阳光,时刻保持安静,即便开口说话,声音也细弱得像一只瘦弱的小猫。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2)

凯特

在这个混乱而贫穷的家里,孩子们像生下来后就散养的小猫小狗,没有亲情,没有关爱,更没有教育。

凯特渴望奔跑,却不知路在何方,向往阳光,却总是事与愿违。

《安静的女孩》是一部质地安静的影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同样低调、克制的小说原著《寄养》。一个被原生家庭忽视的女孩,进入到另一个同样经受着伤痛的家庭,两颗脆弱的心互相靠近、治愈,女孩慢慢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不再畏惧孤独,学会了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段没有血缘关系的温情叙事背后,亦掩藏着另一个家庭沉默忧愁的秘密。

影片缺乏足够的讨论和宣传,就像主角“安静的女孩”那样隐于聚光灯外。

有国内观众将它视为爱尔兰版的《隐入尘烟》,都是孤独而干净的灵魂相互靠近,是自然流淌的爱与润物无声的温情。

沉默的“怪胎”

凯特的母亲又生产了,这次是个弟弟。凯特和几个姐姐被遗忘在更冷淡的角落,虽然她们早已习惯如此。

凯特的父母,是典型的“只知生不知养”的不合格父母。他们彼此并不相爱,凑在一起组建家庭,吃饭、睡觉,生很多很多孩子,却并不在意他们如何生长,如何存在。父亲是个粗鲁、嗜赌的底层男人,似乎还有婚外情。不过,谁在乎呢。

这个家里没有爱和温暖,而是充斥着成员之间相互的嫌弃、猜忌、怨恨和冷漠。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3)

凯特被姐姐和她的同伴称为“怪胎”

作为其中最沉默的小女儿,凯特的一切也都不被关心。没人关心她脏兮兮的衣服鞋子,没人在乎她在床单上留下的尿渍、读不出来的课文、被打翻牛奶玷污的衣服、从台阶上跳下去摔伤的腿……几个姐姐也不喜欢凯特,甚至与同伴讥笑凯特是“怪胎”。

凯特的声音只有她自己听得见:“我想说我怕黑,但我更怕把这句话说出来。”

长年黯淡陈旧的家里也处处藏匿着见不得光的秘密。父母在夜深后爆发争吵,母亲躲在厨房里打电话时不住啜泣,父亲开车路过认识的女性朋友,年幼的凯特也感觉得出两人关系暧昧。相互难以启齿,且不耐烦让彼此知晓。

用中国一句俗谚来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在一个不完美的家庭内,安静的孩子则往往被忽视。凯特唯一的朋友是乡间的风和云,花草和泥土,她从它们之中汲取养分,像一只蜗牛缩在自己的壳里,用蜷缩保护自己。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4)

孤独、安静的凯特

“一个孤独的女孩安静地凝视这个世界”,让人想起美国作家弗朗西丝的著作《秘密花园》,幼年失去双亲的玛丽,来到同样缺乏长辈关爱的新住处后,用她那双惊悸、敏感,对万事万物好奇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眼睛去探索新世界,逐渐找到使自己内心充盈的爱与能量。

而玛丽在庄园里遇到的园主克雷文先生,则深陷爱妻逝世的打击之中,整整十年封闭内心,对生活失去友善和耐心。玛丽的偶然闯入,打开了克雷文先生沉闷荒芜的心灵,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靠近,就像《安静的女孩》里凯特后面遇到的金斯莱一家。

暑假来临,因为久旱失收,凯特被父亲送到亲戚金斯莱家里寄养——一个对凯特而言完全陌生的环境。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5)

凯特被寄养到金斯莱夫妇家

在金斯莱家里的饭桌上,不耐烦的父亲当着凯特的面,喋喋不休抱怨起女孩儿们吃得太多,难以养育。

虽然被“粗糙”地养育长大,但凯特其实一直是个细腻、敏感的女孩。她当然感受得到,在父母眼里,她们是麻烦,是累赘。这次送养,就是一次短暂的抛弃。

但在被寄养的家里,“父母”两个字得到了改写,凯特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亲情和信心。

没有秘密的家

来到寄养家庭后,影片的整体色调都变得明亮温暖起来,似乎总是充满烛光。

金斯莱家里的墙壁是暖橙色的,与凯特家里的灰暗肮脏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

在这个家里,爱分散在很多温柔的细节里。作者在原著里用凯特的心声描述:“他们给我洗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我们一起打水,做家务,享用午后的面包,看九点新闻。”对常年被忽视的女孩儿而言,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养母艾琳(Eibhlín)为凯特清洗脚指甲、梳头的瞬间,森林里轻柔的散步,沉默的早餐后留在桌上的饼干……这些从前在家里从未感受过的细节,真真切切地散发着生命的温暖,一点点一涓涓地洗涤着凯特,她身上脏兮兮的衣服逐渐变得干净明亮。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6)

养母艾琳为凯特清洗身体

全片之所以带给人平和宁静的感觉,与贯穿全程的女孩视角分不开关系。这部片子没有让观众站在上帝的角度,而是让他们像躲在丛林背后的雏虫一样,和凯特一起感受阳光渐渐照进内心的过程。

男主人肖恩(Seán),最初看起来是个对孩子不太耐烦的人。他不愿意带凯特去农场,怕她捣乱影响自己的工作。也不愿意主动亲近凯特,她始终不是他的亲生女儿。

不过,在凯特细腻的视角里,她能感受到这个男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真诚。一天,一个淋着雨的失路人来到家里求助,即便是陌生人,但肖恩认为:“虽然我们家里没有孩子,但我并不想看雨滴滴在别人的孩子脑袋上。”

对于孩子,他的内心始终留有一片宽阔深沉的柔软之地,即便他们没有孩子。

这与凯特的原生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孩子成群,父母也始终不愿意付出应有的责任和关爱。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7)

凯特和养父肖恩

原著里,凯特听见自己内心的幸福在流淌:“他们给我洗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我们一起打水,做家务,享用午后的面包,看九点新闻。我喜欢这个没有秘密的家。”

不过,孩子的目光终究是单纯且相对单一的,这个家里并非没有秘密。被金斯莱夫妇小心翼翼隐藏多年的秘密,就是他们不幸去世的独子。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而我们不需要羞耻”,养母给予凯特鼓励,他们将对失子的思念寄托到了这个暂时寄住的女孩身上。

凯特就像一个短暂降临他们家中的天使,带给这对夫妇短暂的救赎,抚慰他们的丧子之痛。金斯莱夫妇想告别过去,却放不下悲伤,他们让凯特穿着和儿子一样的衣服,做曾经与儿子一起做过的事情,但他们都知道,“她”从来不是“他”,也不可能成为“他”。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8)

金斯莱夫妇和凯特终要离别

影片最后一幕是离别,仍是安静的忧伤,影片基调却不再低沉。

金斯莱夫妇将凯特送回原本的家里时,凯特持续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她冲出家门,冲向养父肖恩,在他的怀里不肯离去,嘴里不停地喊“爸爸”。

柔和的大光圈包围下,凯特终于自信地奔跑起来。阳光穿过她金色的头发,深蓝色的瞳孔里开始闪烁鲜活、轻盈的生命力,凯特身上穿着金斯莱家丧子的衬衣,“亲爱的孩子”,在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儿身上得到了再续。“我拿着我的信飞快地跑着,仿佛我便是传递自己内心的使者。”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9)

凯特自信地奔跑起来

那一瞬间,观众压抑的感情也很难不溃决喷涌,被这份后天生成的亲子情感深深打动。全片蕴含的安静而有劲的力量,在这一刻达到顶峰,灌进每个人心中。

但凯特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原生家庭是否会再一次将她拽入沉默和内向?她是否会由于巨大落差而更加不自信、消沉?影评和现实都不能给出答案。

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渴望爱的凯特终究体会过了一次被爱着的感觉,即便短暂,但那是一个孩子用赤裸的心拥抱过的温度,是她今后成长过程中永远不可能舍弃的一束光。

最好的教育就是爱

《安静的女孩》像一幅油画,像一篇散文诗,但克制、冷静叙事下暗涌的余味,绝不仅停留于“一个女孩度过的难忘夏天”。

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的过程中,凯特的故事挑起了关于家庭与家人,爱与教育的隐微反思。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话:“如果教育学要想从各方面去培养人,那么它首先要从各方面去了解人。”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10)

养母艾琳和凯特

“人”是一切的基础。是学校与家庭,书本与德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联结与桥梁的根基。忽视平等的爱、尊重和信任,所谓教育,便往往只剩层级权力体系的掌控和引导,变成没有目的地的生养繁衍重复,或是目的过于明确的功利主义的规则制定者。

很多人在成年后,回想起来对自己品性、道德情感影响最深重的人或经验,肯定不是某一堂课上“听来”了什么,不是某一本书上“看来”了什么,而常常是一个愿意俯下身来与自己倾心相待,平等对话的人。

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可能像凯特一样,通过保持安静和沉默来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失望,但这恰恰表明着她们十分珍视自己内心原初的善意信念,对这个并不友好的世界,她们仍然满怀纯真和温柔。

而在一些教育者眼里,这样的孩子要么是性格孤僻的消极者,要么是有自闭倾向的“不完整的孩子”。他们或许放弃TA,贬低TA,不看好,更不信任TA。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11)

即将被送往陌生地方也依旧安静和沉默的凯特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的阶段过来,想要去理解他们并非难事,只看愿意付出的心力和诚意。那些想把孩子送去特训学校“矫正”爱玩游戏、不爱学习的家长,那些用成绩为标准施以打压式教育的家长,略过了“试着去理解”这一步,直接抵达掌控和“扭转”。

《狗十三》里忽视孩子感受的父亲,也是以“非人”的姿态,养宠物一样去养孩子。专断地相信女儿对宠物狗的执着是耍小性子,用敷衍的哄骗代替真诚的对话。在一次次忽视、冷遇和否定过后,曾经爱狗如命的女孩,终于在大人们的饭桌上吞下了第一口狗肉,宣告了一场中国式专断父母的教育悲剧。

养育一个孩子,是心与心贴近的过程,而两个灵魂的彼此靠近,本身也足以成为一种动人的艺术,因此教育被喻作一种技艺,优秀的教育家被视为“匠人”。因为两颗心的互相滋养,绝不是可以批量复制的工程,也几乎没有捷径可走。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12)

《狗十三》剧照

著名的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与辅育院里被放弃的野孩子们之间,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互相慰藉和救赎的故事。孩子们释放的天真和善意,与马修封藏内心多年的信念相碰撞,“天籁一般的童声,是接近上帝的地方”。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里,孩子和大人之间也并无血缘关系,但亦能出于同样作为世界边缘者而彼此体恤。“爸爸”任由儿子“叛逆了,由他去”,但夜里会抱着男孩来到海边,偷偷告诉他关于青春期的秘密。奶奶可以通过女孩的双脚变凉察觉出她心情不好。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彼此依偎、照顾和索取,家里依然一地鸡毛,现实依然潜伏着重重暗流,但他们比许多实质上的家人更温情、柔韧,就像其中一句台词:“家人是不能选择的,但自己选择的,反而更牢固。”

家长会给孩子看什么影片(给所有家长上了一课)(13)

《小偷家族》剧照

就像《安静的女孩》片末凯特忍不住冲肖恩喊的“爸爸”一样,“家庭”“家人”,可以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与单位,也能成为一种个人选择。那意味着你从这个环境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信任,从平淡的生活里触摸到温度。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 | 路迟

编辑 | 莫奈

排版 | 菲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