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学回忆家乡的散文(今日作家周铁株)

刘永学回忆家乡的散文(今日作家周铁株)(1)

“扶贫旅游”记

文/周铁株

林木绿阴夹道,把公路挤压成窄窄的长廊,山岚野气潮湿翳热,裹胁着中巴车从英德城区向西南疾驰。过了西牛镇,水泥公路消失了,傍着山腰劈出的路胚忽高忽低盘旋着拐过一个又一个山弯,群峰裸露出青硬灰涩的岩石愈见峥嵘,罅谷幽岩也就显出犷悍之气。

刘永学回忆家乡的散文(今日作家周铁株)(2)

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后,说是英西走廊到了,瞧商店招牌的标示,却是九龙镇。瞠视着与香港九龙地名重合的地方,茫茫然不得要领,不得已闯进路旁一家旅游公司讨教。受英西走廊富有诗意称谓的诱惑,此次粤北行的第一站,我不忙去观赏“宝晶宫”溶洞、游览仙桥地下河和茶趣园,而是直奔近年才扬名的峰林走廊。经了解,各景点其实散布在邻近几个山区镇,除了九龙的穿天岩、荣强小桂林,还有明迳镇的黄花溪漂流、彭家祠,岩背镇的峰林十里画廊、搬石造地、英石林和情人谷的千足溪淘金。无奈,只得包租“面的”上路。

英德西南部与清新县接壤,石灰岩地貌,地力瘠薄,是穷出了名的地方,恰好与我出游的另一宗旨暗合,携同孙儿上路就是让他体验山里人的艰辛,改一改“小皇帝”习气。车主姓罗,熟悉当地一草一木,往岩背镇路上,他指着两旁的远山近邻说这就是峰林十里画廊,但见形态各异的峰尖拓印在天幕,没有人为的刻意,不加掩饰的袒示有一种悠闲大雅的气派。爬上高坡,一条长仅百米的街市就是岩背镇了。

山野纯静,偃伏在山脊的小镇少有行人,几家胡乱组合的小店粗疏落寞,古朴清贫而平凡无梦的所在会有故事么?罗司机说有,他把车斜刺拐进一处廓大的山窝,说岩背是重点扶贫区,从未得过上天的仁慈和垂爱,地无三尺土,过去种庄稼只能在小石窝里放点泥土培植,前年开始,省扶贫组投资250万元搬石造地300亩,去年初才完工。我望着这块用钱堆垒成的耕地,泥土与石块参半,灌溉用水只能期盼天雨浇润,早已收获了的玉米剩下稀疏低矮的残杆在风中摇曳,只有番薯和豆类仍继续与强悍的自然抗衡,令人感到震悚,不由得联想到六七十年代的“大寨田”,改天换地蹈奋励勇的场面依稀可见。不远处有个石门孤零零立在那里,进去就是天然英石林,阴霾的雨霰中,我们在幽静曲折的小径穿行其间,英石群山神怪兽般或蹲或坐默默守候,似是悄然凝固了的岁月,但总觉景点太小家子气,与昆明路南石林的壮美和广西崇左石景林的奇秀难以匹比,却有若干个面积很小的石潭蕴含着令人心酸泪落的故事。那些小石潭积聚的雨水,曾经是岩背人赖以饮用的活命水,称“救命泉”,天旱不雨或少雨季节就只能远到山下的溪涧去挑,每到冬天人没办法洗澡,只能擦身,庄稼地用水就可想而知了。既然固守一地无法使民生畜活,那就迁徙吧,据说岩背镇迁剩仅八千余人。

“当然,现在岩背人能用上自来水了,在各个居民点设立供水站,还建起希望小学。”罗司机说,过去孩子上学,晨早背起书包和装有玉米糊的竹筒,翻山越岭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午餐就是竹筒里的玉米糊。在小饭馆里,孙儿大概对所见所闻有所感触,第一次把饭碗菜碟“打扫”得干干净净,说是“食得不要浪费”。

饭后继续游览,我惊讶整天的活动未碰到过其他游客,仅我爷孙俩形影相吊,寂寞得惶恐,而且所有景点乏善可陈,品位都很低,设施简陋得实在没法说,但门票却贵得惊人,如此鲸口大开不会为人诟病么?罗司机解释,此乃扶贫旅游。念叨间,我顿感释然,还购买了一大堆土特产品,算是尽一点扶贫的心意吧,即使成了姜太公钓竿下的鱼获,也认了。

刘永学回忆家乡的散文(今日作家周铁株)(3)

作者简介:

周铁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   

本文来自“今日作家”微信公众号ID:jinrizuojia00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