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徐庶简介(徐庶回马荐诸葛)
三国演义中记载,曹操仰慕徐庶大才,由谋士程昱设下伪书计,终于使得徐元直“弃明投暗”,徐母因此羞愤自尽。徐庶立下誓言,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出一谋。
刘备虽然对徐庶依依不舍,但他一方面不忍绝人亲孝,也担心一旦徐母被害,会落下离人骨肉的骂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究竟对刘备有所感恩,离别之际,向刘皇叔举荐了南阳卧龙先生诸葛亮。
而历史所载的情况,与演义的说法却有些出入。史载诸葛亮在出山前,颍川一共有三个好友,分别是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后两位,就是刘关张冒雪二次访孔明不遇,在路旁酒馆里见到的两位饮客,高声唱和着“呜呼久不遇阳春”的乱世离歌。后来这两位饮客,加上前面的徐庶徐元直,先后都投奔了自己心目中的“阳春”——曹魏政权。
徐庶的经历,在志书中记录不多,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太多记录,星星点点多出现在别人的口中。据说,历史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在颍川游学的徐庶为了躲避战乱,就带着母亲徐氏和自己一家人南下投奔荆州居住。不久,刘表死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蔡氏奉行不抵抗政策,献了荆襄九郡,刘备无奈何率众南撤。就在这次兵乱中,徐氏老太太落在了曹操之手。徐庶无奈只得投奔曹操而去。
许多年以后的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一次对曹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好友徐庶和石韬的消息,徐庶只是光禄勋门下的右中郎将,根本没有进到曹魏的政权核心,很是感慨。
在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至黄初中,韬(石韬石广元)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单福,徐庶别名)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大丈夫都有匡扶经纶的英雄志向,徐庶虽然因母投诚,到底也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才干之人。他到了曹营,也想一展才华抱负,无奈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比如程昱、荀彧、荀攸、华歆等人都是人中龙凤,他根本就挤不进曹操政权的核心层,只得做个挂名的小官,终其一生。以至于孔明得知消息后,要发出“何不见用”的感叹了。
史实上,在这之前,徐庶已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在徐庶出走曹魏之前。闻之母亲落入他人之手,徐庶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确出于不得已。但是,徐庶走马的时候,正是刘备一生中最狼狈不堪的时候,他的出走多多少少要扣上背主求荣的不光彩帽子。
而《三国演义》一书中,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深重的罗贯中,对徐庶忠孝两全的美德给予不少笔墨,大书特书一番,想来也是出于尊刘贬魏的创作思路,表现汉裔正统的刘皇叔仁德布于四方,树立徐庶忠孝两全的道德标杆。
对于徐庶以后的事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大概交代了一下,隐去了徐庶北上归曹以后的怀才不遇,而是从道德高度予以改编,一方面强调他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另一方面写他对曹操设计导致母亲自尽耿耿于怀。
由此,徐庶的忠义形象饱满丰富了许多,尽管他谋略过人、才华出众,但不愿再为曹氏出谋划策。在曹魏终其一生,未在政治军事上展露才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由来。(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