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

前言

网友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主席这首《七绝-呈父亲》如何评价理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估计大家都挺熟悉,但是这首诗不是主席的原创,而是化用了其他诗人的作品。因此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做《 改诗赠父亲》:

既然是“改诗”,那么改的谁的诗呢?原诗是什么样呢?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1)

一、报答国家那肯还,

和主席大约同时期有一位诗人,是参加百色起义的革命烈士黄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无题》诗云: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这首诗的第二句是:报答国家那肯还,主席的第二句是: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诗经·小雅·小弁》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家乡的桑树和梓树皆为父母所种,因此对它们要表示敬意。桑梓,后人用来借指故乡。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2)

​辛亥烈士徐锡麟曾经有诗云: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最后两句与“埋骨岂须桑梓地”是一个意思。为大家,舍小家,男儿要有为国捐躯的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叶归根。

但是黄治峰的这首诗,也不是原创,而是借鉴了一个日本人的诗作。

清末民初的时期,有大量国人去日本留学,因此两国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较多。这首诗可能就是那个时候传回来的。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3)

二、西乡隆盛的诗

上面说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1828年 -1877年)。

据说西乡隆盛胸怀大志,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和主席的诗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几个字不同,后两句完全一样。

但是, 这首诗的原创其实也不是西乡隆盛,而是日本的一个和尚。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4)

三、将东游题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出现了一种政治派别,叫做:尊皇攘夷派。顾名思义,这个派别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论,同时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运动。

在这个时期,有一个日本和尚释月性(1817-1856)写下两首七绝《 东游题壁二首》:

二十七年云水身,又寻师友向三津。儿乌反哺应无日,忍别北堂垂白亲。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问到处有青山。

可以看出,这时的日本人汉学功底还是很深的,这两首七绝水准颇高。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5)

第一首说自己已经27岁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一次离开家乡。男儿有志做出一番事业,但又觉得有愧于双亲,因此说自己尽孝的义务大约不能实现了:儿乌反哺应无日,忍别北堂垂白亲。

第二首言志,假如没有一番作为,就不再回来了,照应第一首的“儿乌反哺应无日”。

看来这个和尚对于未来事业抱有牺牲的精神。所以后面两句写道: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苏轼有诗云: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人徐锡麟反用此意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与释月性的诗意异曲同工。

从古到今最孤独的诗(埋骨何须桑梓地)(6)

结束语

月性这首诗流传开来后,被西乡隆盛所欣赏,并改写激励自己。因此这首诗常被人误解为西乡隆盛所作。

当时的国人,虽然还没有忘记甲午战争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东洋、西方去吸收先进的知识,学成归来好建设我们的国家。

因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这首诗传到国内,被国人所改写。

主席的这首诗,好像还有一个题目叫做《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可见也是对于原作者的一种误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郭德纲这两句诗出自于哪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