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创作目的(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前前后后)
光未然《黄河吟》手迹每当听到或者唱起《黄河大合唱》时,人们心中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这首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的经典歌曲,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在其诞生80周年时,让我们再回首其经典创作的前前后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目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大合唱创作目的
光未然《黄河吟》手迹
每当听到或者唱起《黄河大合唱》时,人们心中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这首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的经典歌曲,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在其诞生80周年时,让我们再回首其经典创作的前前后后。
母亲河酝酿出经典歌词
黄河壶口瀑布盛名由来已久,《水经注》中记载大禹治水始于壶口。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率领抗战演剧队第三队进行抗日宣传,一路辗转来到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准备从东渡黄河的唯一通道,也就是壶口下游的渡口渡过黄河。
在壶口,光未然和队员们被壶口瀑布奔腾汹涌的滚滚激流和滔滔巨浪发出的隆隆雷声所震撼。尽管渡河万分困难,但光未然和演剧队员们都表示,为了抗战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当地老百姓见他们如此坚决,答应帮他们想办法渡黄河。当时已是初冬时节,天气很寒冷。在领头老艄公的指挥下,黄河船夫一个个光着膀子,伴随着响亮有力的黄河号子,渡船带着光未然一行人穿急流、过险滩、躲漩涡、避礁石,闯过道道险关,向着河对岸驶去。光未然和演剧队员们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充满青春理想和抗战激情的革命青年,还未在战场上见识过枪林弹雨,就遇到与大自然搏斗的壮观场面,可谓惊心动魄!
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以及高亢悠扬、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给光未然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记忆,澎湃的激情在他的胸中奔腾激荡。但处于动荡和转移的日子里,光未然无暇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和心情。1939年1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到达延安。在此之前,光未然在行军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他是坐着担架到的延安,一到延安就被直接送进延安边区医院。在大后方医院安静的环境里,光未然压抑不住奔放的诗情,全然不顾坠马受伤的行动不便,利用5天时间,口述给其他同志做记录,创作出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
延安合作成就辉煌史诗
光未然来到延安后,见到了比他稍早来到的冼星海。两位老战友相见三句话就说到了再次合作。冼星海提到:我们合作过,我现在正好想写点东西,你是不是给我一点歌词啊!光未然随机答应:好啊!我正好有一首长诗《黄河吟》,我把它改成歌词,搞一个大合唱。光未然和冼星海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商量,二人再来一次“更厉害的合作”。光未然将长诗《黄河吟》改编成八个段落的大合唱歌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的除夕之夜,冼星海受邀来到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同志们的窑洞,聆听光未然改好的《黄河吟》。光未然在歌词中刻画的黄河形象,充分调动读者和听众的视觉听觉神经,使人感到奔腾的黄河就好像咆哮在眼前、呼啸在耳边一样。冼星海听得热血沸腾,听完之后一把抓过歌词,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冼星海拿走了歌词,并决定把《黄河吟》谱成《黄河大合唱》。没有亲临壶口历险的冼星海为了获取创作源泉,更好地诠释出《黄河大合唱》,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光未然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详尽了解抢渡黄河时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的铿锵呼号,默默地酝酿着这部作品。光未然和他的队员们也不遗余力为冼星海反复叙述和描绘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两斤白糖换来不朽名曲
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冼星海却很乐观,在生活上有很多“创举”,比如他把黄豆磨成粉拌上少许红糖,创造出“土咖啡”。他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就把一支竹竿毛笔的笔尖拔了,将笔杆当烟嘴用,坐在土炕上临窗的小桌前,抽着超长烟斗奋笔创作。
冼星海艺术创作有个习惯:先经过长时间酝酿,一旦思考成熟,就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简陋的窑洞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
当时他的妻子钱韵玲怀着孕,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还帮助他在空白稿子上画好格子便于谱曲。冼星海是广东人爱吃糖,但当时全延安买不到水果糖。光未然就帮冼星海借了二斤白糖。靠着借来的这两斤白糖,冼星海晚上困了就一边吃白糖,一边坚持搞创作。白糖成为激起他创作灵感的不可或缺的“道具”。创作时,冼星海时而抓起一撮白糖放进嘴里,时而飞快地在纸上写下一串音符。每写完一首,冼星海就拿给学员们试唱,让大家提意见,仔细询问觉得哪里不通顺,甚至于一个装饰音都要问大家意见。
经过6天的创作,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完成《黄河大合唱》八个段落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就这样,在延安的小窑洞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火苗的菜油灯下,在两斤白糖对味蕾的刺激下,冼星海实现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创作出一部被称作音乐史上不朽的史诗性名作——《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从红遍延安到唱响中国
《黄河大合唱》曲谱共分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曲;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其中第七个乐章是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保卫黄河》。
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接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后,欣喜万分。为了在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前尽快掌握这部声乐套曲的演唱和演奏,冼星海加紧对他们进行排练辅导。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这也是抗战演剧队第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观众达千人以上,光未然担任朗诵。这场用木鱼、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出完毕,“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一时之间轰动延安。
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鲁艺邀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百名师生表演的《黄河大合唱》作为大轴节目出场。毛泽东看完拍手大喊三声“好”。周恩来为《黄河大合唱》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黄河大合唱》就作为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招待来延安的国共两党的抗日将领、爱国华侨和外国宾客。《黄河大合唱》油印歌本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还有人用手抄的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带出延安。光未然也托人将曲谱交给重庆生活书店排版印刷。《黄河大合唱》像长了翅膀一样广为流传,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在中华大地到处传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