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谈杨舒平(美国空气很奢侈)
2017年5月2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女留学生杨舒平的一番演讲引起轩然大波。
能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讲本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杨舒平却在演讲中这样说:
“五年前,我从中国来到美国,出了达拉斯机场航站楼,呼吸到在美国的第一口空气后,我就丢掉了正准备戴上的五层口罩。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新鲜甜蜜,尽管说起来奇怪,但这对我来说很奢侈。我大感意外。我在中国的都市中长大,每次外出都必须戴口罩,不然的话,我可能会生病。所以,当我在机场外面呼吸到第一口空气的时候,我感到了自由……”
整篇演讲概括下来其实就两句话:“中国环境差,污染严重,美国空气清新;中国没有自由,处处受限,美国才能体会到民主和自由。”
杨舒平的演讲不仅让台下的中国留学生如坐针毡,消息传回国内,不仅引发了国民的大量讨论,甚至惊动了中国外交部。
3天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就杨舒平的这篇演讲做出公开表态:
“我想可能很多网民都认为,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一面,同时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一个公民在评论自己国家时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方式作评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从中感受出他/她对祖国是什么样的感情。”
那么,整个事件的经过到底是怎么回事?杨舒平的演讲背后又藏着哪些故事?4年过去,杨舒平现在过得如何,她值得被原谅么?揭开谜底前,让我们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17年5月21日。
杨舒平的演讲结束后,时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的陆道逵上台讲话,这位校长丝毫没有觉得杨舒平的发言有任何不妥,反而说道:“谢谢你,舒平。你在马里兰大学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你的演讲非常鼓舞人心。正如你和你的父母一样,我也选择来到美国,你的演讲也表达出了我对美国最深刻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陆道逵是马里兰大学建校138周年以来首位华裔校长。他出生于上海,幼年时便随父母移民至秘鲁首都利马,后来他又移民到美国爱荷华州,取得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博士学位。
可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多年前曾授予达赖喇嘛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陆道逵此举不难让外界推测其居心叵测。
这也难怪一直有部分舆论认为,杨舒平其实充当了陆道逵的“马前卒”,表面上是毕业演讲,实则是在为陆道逵发声。
当天下午6点33分,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对外协调人员对杨舒平的发言不吝夸奖:“作为一名顶级的学生,杨舒平被我们学校委员会选中在5月21号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表达了对于有机会在美国和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对这段经历的想法。对于杨舒平分享其观点及独特见解的权利,我们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我们也对她在这个欢乐的场合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
和校方如此轻描淡写和“力挺”不同,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却有不一样的声音。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全程参加毕业典礼的李同学坦言:“我们感到非常尴尬,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学校会请她做毕业演讲,以及这种言论为什么会出现在毕业典礼上。如果说她代表马大毕业生的话,我们对马大的未来表示担忧。”
很显然,杨舒平的发言并不能代表大多数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马里兰大学中国学生会前主席朱力涵则对杨舒平的言行表示了强烈不满:“以诋毁祖国的方式博眼球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校方支持此类毫无依据的攻击性言论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不仅是考虑欠佳,更让人怀疑是否有其他用意。”
消息传回国内后,舆论持续发酵。
官方账号“昆明发布”第二天在网上发布消息说:“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截至5月8日,今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不过昆明的空气才极有可能‘新鲜而香甜’,如果大家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就能感受到昆明‘四季鲜花开不败’的自然芬芳!”
成千上万个留言中,一位网友的发言很是深刻:“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毫无根据、以偏概全、歪曲事实。日常闲聊这么做,顶多说是私德有亏。但是,在国外公开演讲上这么做,就是在污蔑中国、出卖祖国,为了搏出位在外国黑祖国,取悦了外国人的同时,你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认同?一个不爱国的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受人唾弃的。”
或许是承受不了国人施加的巨大压力,5月22日下午,杨舒平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则声明,文字间尽是忏悔:“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后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弘扬中国文化,为国家做积极贡献。演讲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学体验,完全没有对国家及家乡的否定或贬低之意,在此深表歉意,并衷心希望大家给予谅解,今后会吸取教训。同时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读,甚至人身攻击。”
杨舒平此言一出,网络上对她的批评稍有减缓。两天后,我国外交部在面对记者的提问,就杨舒平的言行做出如下评价:
“我也注意到,你提到的这位学生后来又作出公开表态、或者说是一个道歉。她说自己热爱祖国,也愿意在学成之后回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我想说,当前中国在国外有很多留学生,这些年轻学子出国以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认识可能都会经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只要他们最终还是从心底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祖国做出贡献,我相信中国政府是鼓励、支持和欢迎的。”
外交部的总结宽容而又不失风范,算是给了杨舒平一个解释的机会。
可是人们万万想不到,半年后,杨舒平又在网络上怒喷:“美国的空气好甜美,中国的雾霾让人想戴50层口罩!”崇洋媚外之色,显露无疑。
杨舒平有恃无恐的背后,是她将要成功取得美国绿卡,她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在美国混口饭吃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杨舒平先是在马里兰大学读完硕士,然后准备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她岂能料到,美国的很多知名企业在看过她的毕业演讲视频后,纷纷拒绝提供offer,原因也很简单:你连自己的祖国都能“抹黑”,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干的?
因为没有收入,杨舒平的生活难以为继,她只能选择另谋出路:去韩国找工作。
可是来到韩国,在现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年代,杨舒平的演讲视频可谓世人皆知,她虽然在韩国找到一份工作,但却因为韩国爆发疫情,还没工作几天就又被辞退。
左右为难之下,杨舒平只得悄悄溜回中国。她此番跳梁小丑般的举动,并没有引发国人的过多关注。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将其列入黑名单,杨舒平只能在家待业。
时间过去4年,时至今日我们翻过头来看,不少媒体仍旧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看待此事。虎嗅网评论说:“这位被人肉、被痛骂的女生,虽然犯二,但我觉得其实有那么一点冤。她的演讲本不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是专门为美国高校读者量身订制的。这个女生只是被“选中”的传声筒。”
环球时报也发文称:“她其实并没有辱华——甚至这起事件的发生,主要责任也并不能由她承担……既然她是被学校‘挑’出来发言的,那么真正应该被我们关注的核心人物,也就不该是这个来自昆明的女生,而是选她出来发言的校方。”
我们应该庆幸于国内不少媒体的清醒,但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爱国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即使她拥有再多知识也是枉然。
谈及留学生这一群体,笔者不禁想起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赴美留学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时期,怀揣“救国存亡”的赤子之心,钱学森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师从冯·卡门,学习航天工程学以及空气动力学,并成为后者的得意门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想早日回国,并将平生所学奉献给祖国。谁知美国政府得知钱学森想要回国,不想让这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为新中国效力,所以百般阻挠。
一年后,钱学森和夫人登上港口,准备乘船回国,谁料中途却被美国官方扣押。几天后,时任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说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话:“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言外之意,这样一位人物,美国决不允许他轻易离开。
于是,美国当局选择将钱学森囚禁在特米那岛,直至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巨额保释金才释放了他。后来,美国海关又没收了钱学森的专业书籍和笔记本,进行反复核查,最后才证明他是清白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即便如此艰辛,1955年,经过周总理的不断斡旋,我国最终以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美方这才同意钱学森回到中国。
1955年9月17日,历经千难万险,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那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钱学森一家如愿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在周总理的支持下,很快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亲自挑担,担任院长。
后来,包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发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试爆背后,都有钱学森默默付出的身影。难怪毛主席感叹:“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在新中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钱学森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一头扎进祖国的建设中,埋头苦干,不图名利,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现如今,世界各国的国力竞争无异于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人才争夺。2012年,德国全面实施欧盟“蓝卡计划”,旨在吸引外籍高科技人才;美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遑多让,据英国BBC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
留学教育固然是我国培养尖端人才的一种手段,近代中国,包括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在内的很多杰出领袖都先后出国留学,但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热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祖国。
这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的魂。
话题回到杨舒平的那段发言,她说的这些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和美国也曾经历过环境被污染的阶段,即便现在,它们仍存在很多问题。海外学子如果始终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思想,很容易违背自己的初衷,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枪使。
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做法是否值得国人原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文末,笔者想起1911年,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内,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同学说想挣钱发财,有的说想过上好日子,有的说想要光耀门楣,轮到13岁的周恩来时,只见他站起身,眼神写满坚毅,缓缓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一一END一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