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沂蒙山的照顾(外眼看山东新华社关注山东)
【内容提要】
9月28日,新华社播发通讯《人人都说沂蒙山好,究竟好在哪?——聆听沂蒙山小调看今昔》。文章说——
这首山东民歌已经传唱了80多年。如今的沂蒙山区,青山绿水依然好看,高粱更红,豆花更香。这首传世的歌曲,正唱出沂蒙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图文呈现】
2017年7月,参观者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学习。新华社记者 邵琨 摄
2020年6月,市民在临沂市滨河景区三河口花海游玩。这里曾是野草丛生的河滩,后被打造成城市花海景观。新华社发(许传宝 摄)
2021年8月31日,无人机航拍的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新貌。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20年11月21日,在临沂商谷罗滨逊智慧物流园1号云仓,工作人员在取货。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究竟好在哪?
——聆听沂蒙山小调看今昔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跨越时空,由沂蒙大地唱遍大江南北。
这首山东民歌已经传唱了80多年。如今的沂蒙山区,青山绿水依然好看,高粱更红,豆花更香。这首传世的歌曲,正唱出沂蒙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
山东临沂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其中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诞生于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沂蒙精神,代代传承。
国庆节即将来临,沂南县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的一组雕塑前,讲解员魏靖雯正深情地讲述发生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的一个故事:“为保证部队通过汶河,村民李桂芳等32名妇女跳入河水内,柔弱的身躯扛着门板架起‘人桥’……”群众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前线的壮举,让参观的人们无不动容。
抗战期间,共产党带领沂蒙人民艰苦卓绝抗击侵略者;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彻底翻身……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数十年来,临沂干部群众把沂蒙精神视为宝贵财富,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的良好风尚。
济南大三学生李伟2016年与同学们发起“沂蒙精神百校行”活动,目前已走进300余所高校,给青年学生讲述沂蒙大地上的感人故事。“‘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八路军小战士的故事,曾被拍摄成电影《沂蒙颂》,人们耳熟能详。但是,每次给大家讲起,台下总是一片抽泣声……”李伟说。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说,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好在哪里?从根本上说,是好在共产党一切都想着老百姓。
【记者观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临沂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项重点民生工程、402个民生事项全面推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根基不断厚实,力量愈发充盈。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沂蒙山好,既流传在歌声里,也印证在青山绿水之间。
走进临沂市区,碧波荡漾的沂河穿城而过,河水清澈、天空湛蓝,绿树栈道交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近年来,临沂扎实推进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24段黑臭水体全部通过省级“长治久清”评估;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沂河也被评为“最美家乡河”。
记者来到蒙阴县桃墟镇安康村,放眼望去,四面远山含黛、满目苍翠。当地开发“树上村庄”旅游项目,让游客通过树上餐厅、树上民宿体验“树上生活”。72岁的村民崔元芝说,她与老伴经营民宿,种植板栗,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老百姓的获得感,源自临沂市“让青山绿意更浓”的决心。
曾经,一位客商计划在蒙阴县投资30亿元,项目投产一年就能提供税收4亿元。“4个亿,几乎相当于全县一年四分之一税收,说不动心是假的。”蒙阴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忠军说,县里审批时发现项目不符合当地环保要求,婉言谢绝了这笔投资。
临沂市坚持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完成涉气工业企业三次提标改造,万元GDP能耗下降17%,2020年优良天数增加54天;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20家,增加2.7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2.8个百分点。
罗庄区的山东盛阳集团有限公司规模小,链条短,污染大。集团公司毅然关停原有焦化、建陶、铁合金3家企业,投入数十亿元转型升级,昔日漫天飞扬的粉尘、浓烟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工艺先进的“绿色工厂”。
【记者观察】乡村美不美,百姓最有发言权。念好“山字经”、唱好“林中戏”,临沂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机制,筑牢绿水青山底色,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沂蒙老区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美好生活、绿色生态分量越来越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秋分已过,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葡萄大棚里,“蓝宝石”收获接近尾声。村民吴绍青曾经在外打工,看好村里的发展前景,毅然回村承包了5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芹菜、辣椒等。在他的带动下,村里20多户村民种植果蔬,收入大幅度增加。
抗战时期,日伪军扫荡朱村,八路军听到枪声,立即赶来解救村民,24名战士壮烈牺牲,“枪声就是命令”的朱村战斗载入史册。自那以后,每年大年初一,村民用第一碗水饺祭奠英烈。72岁的村民王经臣说:“头碗水饺献英烈的年俗雷打不动,乡亲们永远记得共产党的恩情。”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沂蒙山小调》的这两句歌词,描绘的是当年群众对富足生活的期盼。如今,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组织带领村民整治荒地修砌石渠,打造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将山高涧深、四面悬崖的村庄建成“沂蒙明珠”;
——在临沂市兰山区罗滨逊“智慧云仓”,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技术全面应用,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处理电商订单1万单以上……
从率先脱贫到成为老区经济腾飞的“沂蒙样板”,从小百货市场到“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商城,从打造现代物流之都到直播劲头全面起势的电商基地,临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记者观察】沂蒙老区发展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八百里沂蒙好风光,山山水水都是歌。过去“贫穷落后代名词”,如今“龟驮老城”成长为现代化“大美新城”。未来的老区人民,将继续攻克一个个新的“孟良崮”,美好幸福的歌声将更加悠扬。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念、张志龙、杨文 )
【知道多一点】
千军万马战沂蒙 建成小康梦成真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蒙山高,沂水长,八百里沂蒙,见证百年沧桑。
经历数亿年海进海退,蒙山主体隆升剥蚀,渐成今貌,与沂水一道,勾勒出沂蒙山区山高水长、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情。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一片包括临沂市全域12个县区、淄博市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济宁市泗水县、泰安新泰市,以及日照市五莲县、莒县等18个县(市、区)在内的红色热土。1937年到1949年,这里共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
山连山、崮连崮,贫困曾是这里的底色。1984年,沂蒙山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8个连片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经多年奋斗,1995年底,沂蒙山区在18个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但受各方条件制约,仍有部分地处深山区、偏远山区、大中型水库库区的村庄条件恶劣,部分群众收入低生活难。2015年,沂蒙革命老区18县(市、区)中还有省定贫困村1757个,55.61万贫困人口。贫困,仍像沙子一样,散布在沂蒙的沟沟壑壑间。
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牢记殷殷嘱托,山东省委、省政府聚焦“沂蒙山”,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尽锐出战。
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八百里沂蒙改天换地;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万千人民生活地覆天翻。
这块英雄的土地不断创造着奇迹。2020年底,沂蒙革命老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增加104.5%和145.7%;2020年,临沂经济总量在山东设区市中排名第5,居全国GDP百强城市第47位;这里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卷:发动千军万马,跋涉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攻克千难万险!
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伟大斗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答卷,镌刻在八百里沂蒙红色热土上。
题记
沂蒙,山多。巍巍八百里沂蒙,崮连崮,山连山。沂山、蒙山、鲁山等千米高峰,携带无数丘陵横亘鲁中南,仅五莲县就有9000多个山头。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数不尽的大山,像老区人民的怀抱,掩护了战士,哺育了革命;大山里的玉米、棉花,做成了军粮军装;深山里的草药、鸡羊,疗救了伤员。烽火中,沂蒙,对革命之贡献如山巍峨。
然而,和平年代,巍巍沂蒙山,阻隔了交通,阻滞了交融。尽管扶贫常抓多年,经济长足发展,但贫困仍相对集中。贫困,对每个受困的家庭,像山一样沉重。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共产党人怀着炽热的感情,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只为老区人民小康梦成真。
“枪声就是命令”,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六个大字,诉说着朱村抗日战斗的风云历史。纪念碑高耸挺拔,烈士墓宁静肃穆。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烈士安息之处,四面是村居。
为何烈士墓紧挨村民房子?大学生村官王洋刚到村里时,对这一布局也好奇。
“老支前”王克昌给她讲起朱村与八路军的故事,令她肃然起敬。1944年1月24日,除夕那天,鬼子扑进了朱村。听到枪声,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火速奔向朱村。经过激战,敌人被打退,村民获救,但24位战士的生命,却定格在这个除夕夜。“人家为了救我们,连命都不要了。他们睡在这里,我们觉着亲。”70多年来,每年大年初一,朱村村民的第一碗饺子,先端到纪念碑前,不敬祖宗敬烈士!
翻看红色朱村历史,王洋感到,自己这次来村里工作,是报恩的:朱村先后近百人参军,共有8名村民牺牲,村民还踊跃腾房子、筹军粮、抬担架、救伤员。
就是在这个红色朱村,2013年11月25日,来看望“老支前”王克昌,并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用心领悟殷殷嘱托,入村工作的王洋,越发感到身上责任沉甸甸。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孙永东。
2021年5月,山东省委宣传部干部孙永东结束在费县薛庄镇青山峪村“第一书记”的两年任期。离任在即,孙永东又想起了2019年5月9日,他刚到青山峪村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的一幕——
会议时间快到了,村“两委”办公室的门打开,62岁的原妇女主任、党员蔡世荣搀着两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挪了进来。那一刻,孙永东眼眶一热。
青山峪村位于费县、蒙阴、沂南三县交界处的群山之中,这里是1941年大青山突围战的主战场。村里现有107名党员,女党员占1/9,最年长的是90岁的“老支前”。“大青山突围后,俺大伯蔡长法推着家里唯一一辆小车,自带军粮去前线当了民工,最后牺牲在解放费县的战场上。”蔡世荣不经意间的拉呱触动了孙永东:“看着她们,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是来报恩的!干不好,对不起前辈抛洒热血的这片土地!”
脱贫攻坚奔小康,八百里沂蒙山,再现千军万马大战的场景。上一次,驱走的是侵略者、反动派;这一次,要驱走的是穷神,拔掉的是穷根。
2020年,记者在沂蒙山区的山村走访,看到了不少“城里面孔”:省、市、县派“第一书记”,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各级驻村工作组;领导包镇、干部包户、企业联村……山东省委连续四轮从省直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共派出干部3000多名,其中900多名派往了沂蒙老区18县(市、区),占全省近1/3。省委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四进工作组”工作,沂蒙山区是主要派驻地之一。
“这是一场鏖战,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来一场社会总动员。”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说,5年来,临沂5.7万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8275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联户干部。
就拿孙永东所在的薛庄镇来说,仅省委宣传部一个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就有4名。
青山峪村的2235口人散布在3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这儿一撮,那儿一撮,有的山头上只住着1户人家。孙永东刚来这里时,东西一趟走了8.5公里,他在心里犯愁:怎么帮啊?随着对情况的熟悉,他踏实下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村里的八一爱民小学是早年由山东省军区援建的,2020年学校里添了一座2层新楼:一楼是县教育局投资50万元建的食堂,孩子们吃上了热乎饭;二楼是省文明办资助50万元建成的少年宫,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
在青山峪村边走边看,记者发现,村里这两年的新工程、新项目大都也是“多家抬”。陈明辛锐事迹陈列馆由费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出资建设,“大青山突围路”标志用的是县文旅局资金,文化广场和乡村大舞台是镇上出资建设的,仅文明实践站一个项目就有6个出资来源:体彩支持老区专项资金、县委组织部支持资金、省文明办支持资金、县卫健局支持资金、“第一书记”一事一议资金、“第一书记”配套资金。两年来,孙永东先后从不同部门争取2000万元左右的扶持资金,村里实现了硬化路“户户通”、吃上了自来水,百十户贫困户2018年底全部脱贫,享受政策的现在仅剩13户29人。
山区的山,千姿百态;山里的村,千差万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沂蒙老区18县(市、区)的55.61万名贫困户“插花式”分布在7000多个自然村,不能“一方治百病”。
岸堤镇、马牧池乡、依汶镇同处沂南县西部山丘区,都是扶贫工作重点镇。同样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相邻三个乡镇,方法大不同。
岸堤镇拥有全省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此为抓手,岸堤镇发展文创、农创产业,带动群众就业。
今年5月,陌上田园蚕宝宝农场桑林里游人如织,他们手挽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红得发紫的桑葚。“借助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引流效应,今年仅桑葚采摘就有8万元收入。”农场负责人戚瑞磊告诉记者。戚瑞磊本是沂南县界湖镇的一个蚕桑专业户,2017年,岸堤镇政府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牵线搭桥广招合作者,看中综合体内集中连片流转好的土地和水电配套,他慕名而来,种下238亩桑林,建起6个养蚕大棚,成立了陌上田园蚕宝宝农场,14名工人长期在农场打工,养蚕季还要再增加近30名临时工。岸堤镇镇长代恩全介绍,目前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已吸引进驻农场主12人,“创客”60余人,带动就业超过500人,其中贫困人口数量超过260人。
相邻不远的马牧池乡,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常山庄社区保留传统村落建筑群,建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四大员”——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换上戏装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俺这农村老妈妈地也不种了,在家门口靠演戏挣钱!”常山庄社区贫困户刘乃秀家里有4亩地,影视基地建成投用后,刘乃秀试水去剧组当了“群演”,第一天就挣了70元,于是在基地登记成为一名职业“群演”。除了演戏,她还在基地打扫卫生,每月稳定工资1500元,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4000元的流转费,加上老伴在村里干保洁一年6000元,老两口一年收入3万多元。“像刘乃秀这样依托影视基地实现脱贫的,在常山庄村还有100多户。”常山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光告诉记者,影视基地已拍摄300多部影视剧,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镇2000多人在这里从事群众演员、剧组帮工、景区建设等工作。
相邻的依汶镇,走的是种菜致富的路。依汶镇南栗沟村西北角有片涝洼地,2017年,南栗沟村以1000元/亩的价格对275亩涝洼地进行流转,“第一书记”筹集资金进行水电路和排水配套建设,依汶镇在平整好的地块上利用4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设了两个钢结构示范棚。“示范棚收益能达到传统小拱棚的2倍。”种植户解洪乾说,一个示范棚春节前种上黄瓜,能产到7月,毛收入在13万元至15万元,之后再种一茬莴苣,又能收入2万多元,村民们跃跃欲试。看到有贫困户想种棚但负担不起20万元的建棚成本,镇扶贫办和村党支部就联系县农商行为全村整体授信,帮助村民申请贷款。当年,村里就新建了65个新式蔬菜种植棚,如今已超过了400个,村里十几户贫困户通过“种棚”脱贫致富。
不同地区,因地施策;不同群体,因人施策。
在临朐县景福养老护理院,记者随针灸科医生刘刚来到王建宝床前。38岁的王建宝是辛寨镇王家楼村人,2013年因患脑膜炎偏瘫,卧床不起,连话也不能说了,只能听。刘刚捏捏王建宝的耳垂:“宝宝,我们来看你了。”王建宝见刘刚来了,从被窝里伸出左手,握住刘刚的右手晃了晃,脸上现出见到哥们儿一样的笑容。这一笑,好像一束光,记者这才注意到,他须发整齐、脸庞干干净净,人长得挺帅气。护理院按每人每月3000元的护理标准,24小时护理,医患比为1:3。护理由政府购买服务,治疗用医保,贫困户个人负担不超过10%。由于护理得当、用药及时、康复训练跟得上,这些特困失能人员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王建宝的父亲王孝说,儿子入了护理院后,儿媳能专心照顾孩子,上班更踏实了,他和老伴也腾出手,老伴能干农活了,他还经常在附近找零活干,一家人的心放下了、日子宽绰了。“想不到孩子年纪轻轻的,政府居然能纳入集中供养,还是党的政策好!”记者了解到,在景福养老护理院,像王建宝这样由政府兜底的特困失能人员达到了206名。除了临朐,兰陵等地也针对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创新开展医养结合扶贫,让失能家庭重燃希望。
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临沂以济南、临沂协作扶贫为契机,在全省率先设立规模3.5亿元的即时帮扶基金“济临扶贫协作专项基金”,主要对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贫困人口进行动态帮扶,截至目前,已累计惠及5万余人。
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贫困户张守明家的墙上,记者注意到一张2020年家庭收入信息表,种植养殖收入、扶贫车间务工工资、光伏扶贫项目收益、低保特困电费补贴、低保特困物价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学生助学金等7个稳定的来源为这个家庭提供了总计37261.3元的收入。原来,针对贫困人口,临沂市因人因户分类施策,每户至少落实4项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增强脱贫稳定性。
八百里沂蒙,多少个山脚下、多少个崮崖边,留下了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脱贫奔小康的身影。沂蒙老区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正是无数党员、群众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
在沂水县崔家峪镇采访时,和记者一起采访的镇党委宣传委员孙希超告诉记者,她自己也帮包6户贫困户,至少每个季度都要逐户走访一遍。她说:“最初有些不适应,感觉是个负担。去常了,就处成了亲戚。有时候为别的事去村里,贫困户也把我往家让。一位大妈说:‘你比俺的儿女登门还勤。’”
在平邑县卞桥镇,曾任镇扶贫办主任的党委组织委员马强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县里某部门负责人到村里,要走访村里贫困户,村干部碰巧没在家。马强说:“我来带路吧。”县里领导很惊讶,说每一个贫困户住在哪儿,你能知道?马强一边领路一边说:“镇上874户贫困户,每一户都走熟了,这是我们的基本功。”
在沂南县依汶镇,镇人大主席、扶贫办主任胡乃梅和同事们带领全镇5142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2018年以来,在为扶贫工作奔波的路上,她先后出了3次车祸,颈椎挫伤、尾椎骨折,仍坚守在扶贫岗位上。
父子俩相隔30年踏入同一个村庄,从事同一份事业,这就是临矿集团老职工刘春祥和他的儿子、临矿派驻兰陵县鲁城镇刘家郭村和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第一书记”刘建光。30年前,刘春祥作为临沂矿务局派出的干部支援过刘家郭村;2016年起,刘建光用4年多时间,把两个村从落后村变成了“红旗村”。2020年7月7日凌晨,年仅49岁的刘建光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见到来村处理后事的刘建光妻女,满村父老乡亲都挤上前来,来不及张口就哭成一片。“建光来到俺们村,抛家舍业的,出了这么大力,没想到年纪轻轻就走了,可疼死我们了!”74岁的村民翟静秋眼泪哗哗往下流……
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多少名共产党人,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克服千难万险,汗水的结晶折射出全面小康的成色——
一组组数据,书写着史诗:2020年底,沂蒙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85亿元,较2015年增长1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亿元,较2015年增长22.9%。2020年,临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466元,较2015年增长3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8元,较2015年增长47%。
一个个细节,诠释着壮举:从当年“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高铁开进沂蒙山、公路通车里程全省居首;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到临沂商城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全国闻名物流之都,沂蒙老区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一个个画面,镌刻着巨变:大山里的孩子,坐上了校车,吃上了营养餐,用上了触控笔;沂河边上的人们发现,河水清湿地美,东方白鹳来“做客”,鸟儿越来越多了……(据2021年7月12日大众日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章安 整理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