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当孩子遇见冼星海)
◎胡一峰
音乐是一种守护人心的力量,正如儿童剧《遇见星海》中唱的那样:“你问音乐像什么,我说它像一束光,有时阳光般热烈,有时星光般安详,它能穿透人们的心灵,激荡起情感的波浪。”这是一部情感饱满、叙事流畅、意境悠远的戏。全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五个流浪的孩子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相遇、相识、相知为线索,运用符合儿童接受心理的舞台形式,大量使用民歌小调、冼星海原创乐曲等音乐元素,讲述了一场艺术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创作者妥帖地处理了史与诗、情与理、事与人的关系,把思想内涵与艺术对人性的深广开掘相贯通。
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
《遇见星海》是一部新意满满的作品,在我看来,这也是其最吸引人之处。而这一艺术效果的实现,首先应归功于编剧的开拓。延安,既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圣地,也是文艺史上的精神高原。该剧原型人物冼星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中国的发扬地。”在《遇见星海》之前,以冼星海以及他的《黄河大合唱》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可谓不多,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在这种情况下,编剧独辟蹊径,以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对历史和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解读,通过五个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再次塑造了冼星海的舞台形象,引导着观众从别样的角度,完成了对音乐家美丽心灵的探访之旅。
在《遇见星海》的舞台上,我们遇见了这样的冼星海:他是高扬理想主义的音乐家,仰望星空,获得启迪,用星星的微笑驱散一切忧愁;他是心系民族命运的文化人,辛勤“笔耕”,振奋民众精神,凝聚救国力量;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人,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心心念念,唯有创作;他又是传播爱和希望的人,和孩子们一起向干扰创作的公鸡抗议,给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把每个孩子视为“国家的宝贝”……记得从延安走来的音乐家李凌曾说:“星海创作的光和力,星海的创造奋斗的精神足以慑服所有的人。”时隔八十多年,《遇见星海》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这个纯粹的、充满光和热的音乐家的魅力风采,再一次感受到贯注了真善美的音乐所具有的感人力量。
“让你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孩子的世界有着自己的秩序。优秀的儿童剧总是善于以隐喻、象征的手法叙事明理,使戏剧的语言语法与孩子世界的逻辑相契合,从而让向上向善的理念成功浸润小观众的心田。
《遇见星海》便是如此。剧中的五个孩子,年龄从7岁到13岁,三个男孩,两个女孩,分别来自陕甘宁、晋察冀、东北、江南、河南等地,大体覆盖了抗战烽火燃烧的地域。五个孩子身世各不相同,有孤儿,有流浪儿,还有革命遗孤,当他们唱着自己的经历出场,一幅抗战岁月里中国儿童的群像跃然眼前。孩子们的名字弦子、二娃、小鼓、小笛、小宝,大都和民乐相关。按照剧中的设定,小笛的父母是地下交通员,她的笛子曾经承担传递信号报平安的重任;二娃是四处流浪的孤儿,得到“八路哥”的收留,他手里的胡琴以及拉胡琴的本事就得自“八路哥”的传授;弦子是卖艺人家的后代,会唱老腔会拉弦,还耍得一手好皮影戏。这些孩子连同他们手中的乐器,既诉说抗战与革命的延续,也代表了民族艺术血脉的传承。全剧的结尾,当他们在冼星海的指挥下,操着各自的乐器加入《黄河大合唱》的演奏,象征的正是中国音乐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及成果。
更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些艺术手法的加持下,《遇见星海》不仅以少年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了《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冼星海的故事、延安的故事,引导小观众从中感受艺术家的人格、音乐的力量,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些更具普泛意义的价值观念。比如,弦子的亲人在日本鬼子轰炸中惨死,家传的老腔班子只剩他一人,血海深仇让这个孩子一直被恐惧和噩梦所纠缠,幼小的心灵极有可能困于复仇的囚笼。而冼星海告诉弦子:“不要被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困住了!只要你想,你就一定可以改变。”“大人们去打仗,就是为了让你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应该说,这些借冼星海之口表达的思想观念超越了一时一域,具有人类意义和现代价值,拓宽了剧作的思想格局,相信会给当下的小观众以更深远的精神指引。
孩子与冼星海的互相成就
成长是儿童剧的永恒主题。《遇见星海》的成功,还来自于以巧妙的互文结构对成长主题的展开。在剧中,1939年春夏之间,五个孩子演奏着民族乐器,寻找抗敌之路;音乐家冼星海感受着抗敌的脉搏,寻找着音乐民族化之路。在延安,他们相互遇见、互相成就。
一方面,自称为“桃园五结义”的五个孩子与冼星海的“遇见”,促进了孩子们的心智成长。起初,这些饱尝战争之痛的小家伙,一心只想着上前线,拿起枪炮,抗击侵略者,报仇雪恨。当他们遇到冼星海后,音乐家告诉他们:在这场全民族抵抗侵略的斗争中,每个人的作战武器不一样。把手里的民间乐器用好了,比枪炮还厉害。这些话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新的艺术火种,也让他们获得了一次人生启蒙,从此生命中有了照亮希望的灯火。如果我们再联想到,这群以乐器为名的孩子,年纪虽小,却已能颇为熟练地操控乐器,还会发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音乐本就象征着一种源自自身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遇见星海》为当代小观众揭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道理:发现自己的“小太阳”,激发属于自我内在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的成长,才能真正发光发热、担难担重,照亮他人,照亮四方。
另一方面,五个孩子的天真之眼、赤诚之心,又促使冼星海重新认识音乐,更加坚定地把创作深植于脚下的土地。剧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孩子们听到鲁艺音乐系的学生合唱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热血》,“我们的热血地伯尔河似地奔流,任敌人的毒焰胜过科利色姆当年的猛兽……光明已经射到古罗马的城头”,他们不解地问冼星海,地伯尔河在哪里,是否比黄河还长?光明射到了古罗马的城头却为何没照进他们的窑洞?在孩子那里,这些问题或许只是关于地理知识的疑惑,但给了冼星海极大的触动,击中他延安时期艺术创作的褃节儿,驱使他以更大的心力投入关于中国人民母亲河的音乐创作,努力以新的民族音乐,唱出人民心底的歌,让全世界听清中国的声音。我想,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观众,看到这里,应该都会赞叹:编剧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现代中国文艺之河流经延安时的转变轨迹。
今年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奉献出《遇见星海》这部诚意之作,让五个孩子在延安遇见了星海,也让观众在舞台上重新遇见了延安。“星光能够抚慰人心,音乐可以治愈灵魂”。这部作品让我们共同在阅读过往中感悟历史,在怀念先贤中重温青春,看到了八十年前的延河之滨、宝塔山下,点点星光汇聚成理想的熊熊热火,也看到了音乐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如灿烂星海,照亮人心,无远弗届。供图/西安儿童艺术剧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