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闽南面线制作 传承手工面线的闽南味道

正宗闽南面线制作 传承手工面线的闽南味道(1)

黄加仍然坚持严格按照9道工序手工制作面线。(资料图/刘东华 摄)

正宗闽南面线制作 传承手工面线的闽南味道(2)

本报记者(右一)采访黄加(右二)一家。(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周六上午9点多,翔安大帽山山脚下的金柄村,颇有些闷热。66岁的“面线名人”黄加坐在晒场前泡茶,他指了指往日里“白浪翻飞”如今却空荡荡的晒场,又指了指阴沉沉的天空,对记者说:“手工面线得‘看天吃饭’,下雨了,就会影响面线制作,要尊重自然规律。”

  “下雨也好,难得休息。”妻子黄甜坐在旁边,一条腿架在板凳上,膝盖上有一条10厘米左右的缝合线。她刚做完半月板切除手术,都是40多年为面线忙碌出来的毛病。黄加心疼地看一眼妻子,两条上扬的白眉拧了拧,说:“我做了大半辈子改不了了,再说,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吃呢。”

  【关键词 坚守】

  ●出镜家庭

  黄加,66岁,传统面线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妻子黄甜,64岁,黄加手工面线员工;大儿子黄延海大儿媳陈惠女一家五口;二儿子黄登树二儿媳卢艺娜一家三口。

  ●地址

  翔安区新圩镇金柄村

  ●父母心愿

  希望手工面线的闽南味道,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学

  做面线先学看“云头”

  材料配比四季不相同

  “从我曾祖父那代起,我家就是做面线的,传到我这已经是第4代了。”黄加白眉飞扬,十分自豪。父亲去世时,黄加只有12岁左右,手艺还没学到手。好在母亲泉州娘家也有亲戚是做面线的,黄加16岁那年,背上粮食和棉被,坐上舅舅的自行车,就从翔安到晋江拜师学艺去了,但做手工面线太苦了,同批9名学员,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那时学手工面线,至少要学一年。”黄加说,一年四季讲究也不同。他笑着说,要学做面线,先要会看“天”。如果早上起来是青天白日,那大概率是“北风天”,如果“云头有点黑”,那就很可能是“南风天”。“南风天”空气湿热,就得少加水,多加盐,“北风天”就反过来。具体加减多少,那就得靠经验,凭感觉了。

  “所以我说,机器怎么可能取代手工嘛,这里头太复杂了。”黄加说。在家人的劝说下,黄加也曾买过机器,毕竟年纪大了,手工制作实在太累。可机器一开工,面线还没做出来,他就后悔了。“作坊里连麦香味都没飘出来,不用尝我也知道不行。”黄加说,那台机器早不知道丢哪儿去了,他见不得那玩意儿,大剌剌地摆在那儿,仿佛在嘲笑他也曾“意志不坚定”。

  做

  夫妻分工起早贪黑

  做出自己的口碑

  当年,黄加学艺归来就重新扛起父亲传下的面线招牌。1981年他和妻子黄甜结婚后,夫妻俩分工明确,丈夫负责在家制作,妻子负责挑出去卖。

  妻子黄甜不会说普通话,用闽南话娓娓道来——那时丈夫黄加几乎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来制作面线,经常做到天黑,一天能做两三轮。每一轮都有严格的9道工序:和面、切条甩面、搓揉盘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晒。9道工序下来,由于面在不断地发酵中,几乎要接连不断地工作八九个小时。

  100斤面粉和成巨大的面团,把切好的面条从小孩胳膊粗细“甩”成成人小拇指粗细;从2根竹竿增至3根,再增至4根竹竿,最终拉出8折32米长、细可穿针的面线,还要让其不断裂。

  制作面线帮不上忙,黄甜挑着担子十里八乡从早走到晚地吆喝,那时一斤就只卖一元钱。“她这辈子嫁给我,真是吃了不少苦。”黄加指了指妻子的膝盖,妻子这腿就是当时落下的病根。

  闽南人祝寿贺喜要带面线、亲友送行吃太平面线、家中待客吃猪脚面线、孩子满月头道菜更是用面线,闽南有巨大的面线消费市场,做面线生意的也多。大多数人用机器制作面线的时候,黄加仍然坚持手工制作,他和妻子做出了自己的口碑,甚至不少人专程驱车从外地赶来。有顾客说,他做的面线,有故乡的味道,是机器制作的面线替代不了的。

  

  二儿子接过接力棒

  手艺传承步入正轨

  黄加第一次上报纸是2013年,那年5月23日,《厦门晚报》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内容。后来,采访黄加的媒体越来越多,大型匠人纪录片《讲究》和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中都有专门介绍黄加制作的面线,甚至称他为“面艺之神”。

  如今,二儿子黄登树跟着他在作坊里制作面线,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工序。“老人家做了快50年,如今做不动了,我就觉得我得回来帮忙了。” 黄登树说,别看活动范围就是作坊和门口的晾晒场这么一丁点大的地方,每天光晾晒进出,他的微信步数就有两万多步。和面、甩面、弹面、拉面还要用上腰腹和手臂的力量,一般人真吃不了这个苦。

  临近中午,大儿媳、二儿媳带着孩子们来找爷爷奶奶吃午饭,一家十口人有说有笑回到不远处的黄家老宅。在茶厅里,黄加悄悄对记者说:“传统面线制作技艺到我儿子传了五代,等这些小家伙长大,看能不能再传下去,和面线一样长长久久。”

  厦门日报记者 刘少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