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

行车记录仪已经不是新鲜玩样了,但很多人买记录仪都是一头雾水的,不知道要什么牌子的好。在这里让他们知道一下,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品牌属于行车记录仪中的受众品牌,不会像手机行业这样普及品牌的概念。大多数行车记录仪品牌,都是半路出嫁的,是看到行车记录仪有市场,有赚头,进来的。但这几年再看看,就没几个品牌能活下来了,原因非常简单,没有利润了。自从360、小米等价格屠夫进来,这个行业就不会存在暴利了。所以投机的企业或者小企业都纷纷转行或者倒闭,能活下来的品牌不多了。

国产品牌:捷渡、凌度、盯盯拍、360、小米等。

台湾品牌:PAPAGO!DOD、Mio宇达电通、Garmin佳明。

海外品牌:飞利浦、惠普等。

目前行车记录仪分主要是这3类:

1:卡片机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

2:后视镜款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2)

3:无屏机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3)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4)

以上是安装类型,从省心的角度上说,单镜头的卡片机是最好用的,无论是安装、或者使用上,都是最省心的。后视镜款其实不是很推荐大家使用,因为原车后视镜的角度都是有近视功能的,在开车时会更安全。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5)

包含防眩目,尤其是那些自带电子防眩目的后视镜的车主,千万别去装后视镜款的记录仪,厂家好不容易把电子后视镜的感应器集成在后视镜上,结果被您装了记录仪都挡住了。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6)

大部分电子后视镜启动时,连同车外的左右两款后视镜都会同时工作的,你一遮电子后视镜的感光器,那你的车和5万的QQ有什么不同。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7)

另外就是无屏机,说实话行车记录仪在汽车里,夏天要抗住高温,冬天要受冻的,没有屏幕的记录仪,有没有在工作你都不知道。虽然厂家说有指示灯,试问谁上车天天去留言看小破灯呀,有个屏幕至少还喵一眼。所以我的观点:只考虑卡片机,单镜头就够用了。

上面大致说了一下记录仪的方式,自然首选是卡片机了。但专业做卡片机类型的品牌就剩下的不多了,比如:360、小米、PAPAGO、Mio、Garmin、飞利浦等,从品牌上看,360和小米都是互联网品牌,价格也比较低,不过论功和配置,都比较单一。因为互联网品牌基本都是代工生产的,硬件研发投入和产品开发都不是他们最强项的东西。PAPAGO国内做的最好的台湾品牌,但自从2014年开始大量引进国产工厂的产品后,产品价格就往下走了,功能也开始单一起来了,所以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PAPAGO近几年来的业绩被互联网品牌打掉非常多,利润也大幅下滑。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8)

说起Garmin或者Mio的话,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两个品牌非常像,都是早年做GPS导航出家的,产品都是自己研发、自己工厂生产的,有着很严格的一套管理流程来把控品质。2010年前,Garmin和Mio两家,GPS出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80%以上的份额。可以说都是台湾超级大厂。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9)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0)

但记录仪产品最终因为成本的关系,还有推广的不到位等原因,这两个品牌的记录仪产品在大陆都卖的很一般,大多数人一看价格都会觉得贵,又不知道品牌的情况下,往往不会选择。但海外市场来看,这两个品牌的确属于一线品牌的。尤其是Mio在记录仪的产品形态上说,配置更加高端些,品质很有保障的,还会采用更新的技术,比如:AIT原厂的直接针对Mio开发对应的CPU和SONY等原厂的技术支持,2015就采用SONY STARVIS星光夜视系列感光元件,当年没几个品牌敢用这么贵的元器件的。高端型号可以支持前后双1080P的高清功能,还能支持胎压等汽车周边的产品。而Garmin这几年最火的产品是运动手表,一只马拉松手表的售价可以卖8000元,还很多人抢着买,呵呵!不管人家卖的是记录仪,还是手表,反正这两个品牌用过人,对品牌部分满意度都会比较高的。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1)

然后就是纯贴牌的品牌了,飞利浦、惠普什么的,而选择飞利浦惠普的这种用户而言,大都是我们的老前辈,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了,对品牌的认证会比较高,但从产品上而言,产品没有什么太大的特色,品质部分和配置部分就不会像Garmin\Mio这样把控的这么好了。

对了,还有台湾DOD品牌的记录仪,在深圳建立了工厂,但是品质部分不算太好,毕竟不是大厂,很多必要的品质把控的流程不会特别到位的,看评论都是用几个月不记忆时间、死机、不开机啦等等怪毛病。

品牌说完了,我们说说配置吧:

记录仪其实就是光学产品,都是靠光吃饭的。和摄像机结构是类似的,三大件基本是镜头、感光元件和主控芯片。但和摄像机比,不能变焦、不能调整光圈的。所以选择好不同的品牌、型号,就等于选择好不同的需求了。

记录仪的主控芯片有:安霸、联咏和AIT(被Mstar收购了)这3大主流厂商。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2)

感光芯片有:SONY、OV、镁光、SOI等。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3)

镜头就有很多了:主要都是G4-G6全玻璃球形和非球形镜头为主。G6会含一片红外滤光镜片,所谓6 1 共7片都是骗人的。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4)

主控芯片CPU:

安霸的芯片缺点就是发热量大,夏天的时候记录仪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而且使用寿命会大大折扣。但用在运动相机上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使用量不会像记录仪那样,天天都开着用的。

联咏的缺点就是不支持定制化,所以大家看不同品牌的记录仪,只要用联咏芯片的,菜单部分和功能都差不多的。

AIT芯片缺点比较贵,虽然Mio等高端记录仪都在用,但是内置运行内存的特点让成本下不来,而且会跟着内存的成本变动而造成出货价格不同,好处就是运行稳定。

感光元件:

目前一线品牌是SONY,2017年度SONY的财报,感光元件出货量和利润率是他们最好的产业之一。STARVIS星光夜视系列,可在无光的环境下正常使用。这个让同行无语抵挡,并且目前用于记录仪的IMX291上的感光芯片,价格一直不会太低。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5)

2018年后,可能会更高规格的STARVIS星光夜视系列芯片用于记录仪,我从SONY官网上查询,IMX326,摄像像素达到682万,比IMX291的207万像素足足高出3倍多。但SONY报价非常咋舌,估计国内的互联网品牌、小品牌都不会用。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6)

OV目前主力芯片是4689,300万像素的感光元件,但在SONY的打压下,1440P的分辨率还是打不过IMX291。

镁光和SOI用的就更少了,但Mio的低端型号有用到SOI的感光,SOI是一帮OV团队的核心人物出来自己干的品牌,能让Mio使用上这个芯片的,应该品质上还算不错的。

镜头系列:

现在自己掏钱买的记录仪品牌很少能看见树脂镜头了,除非是保险公司送的那种,一台整机成本就45元钱,卖给保险公司60元的那种才会用树脂镜头。高温一晒,镜头就会变近视眼了。而目前更多采用的是G4-G6的全玻璃镜头,但大部分都是用的球形镜头,因为成本的关系。很少有品牌会用平面镜头的,Mio高端型号、Garmin、PAPAGO部分型号采用的。平面镜头其实良品率很低,但实际平面镜头会比球迷更清晰,对焦距离会更远一些。而球面的好处是角度可以越大,但对焦距离是很近的。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7)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8)

所以Mio、Garmin等官方参数大都是是130-140°而已。160°以上的广角,变形还有对焦距离太近,往往要在距离5米左右才能看清车牌的。还有就是光圈,F1.8是记录仪的黄金进光量,F2.0以上的太小,夜视会太黑,看不清。F1.4-1.6太大,夜视曝光又会太足,车牌夜晚容易反光。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19)

以上3个部件组成了记录仪的核心,接下来就是调光了。有些品牌会把ISO调的很高,夜视整体会好很多,但是车牌容易曝光。中规中矩的大厂出品的,不亮也不暗,再结合WDR技术,夜晚车牌反光的抑制能力就会比较好。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20)

当然每秒30帧和60帧还是有区别的,不过现在CPU和感光元件只支持1080P 的60帧,和30帧差别不算太大。

还有就是固件,采用安霸芯片的,厂商自己出固件版本,优点更新快,缺点安霸锁住了一些核心功能,比如同样出给GOPRE的A12,记录仪厂商的版本不支持4K。

联咏芯片,基本就别等固件升级了,因为固件不是记录仪厂家自己写的,都是由联咏公司写入的。除非是这个芯片固件有大的BUG,才会统一出固件。所以采用联咏芯片的品牌一般都不算大厂,研发能力非常有限。

AIT,不建议小品牌使用,因为记录仪厂家要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写固件,配合AIT的特性,如果您搞不清固件特性的话,就和小米的记录仪,永远只能出一款产品。而如果选择AIT芯片的记录仪,首选就是Mio了,只有他们家能让AIT更改优化制成,来配合Mio的固件让其产品更稳定,耐久。

WIFI功能:

如果您不怎么用电脑了,那建议购买带WIFI功能的记录仪了,现在很多互联网品牌或者大品牌都是有带wifi功能的机型了,就是通过WIFI和手机连接,配合APP去调阅视频,实现手机备份视频和回放的功能,这个部分其实很不错的,360、盯盯拍更把APP做成一个社交的软件,更多车主,尤其是年轻的车主,会把记录仪当做是一个玩具。而Mio、Garmin、PAPAGO等台湾品牌,就纯粹就是手机上备份和回看而已,功能上简单实用。但如果您电脑还是用的情况下,带不带wifi可以忽略,毕竟电脑上回看更清晰,屏幕很大。呵呵!

电池和电容:

记录仪还有蓄电,记录仪的蓄电不是为了续航。而是保障比如撞车等突发事件时,记录仪有可能电源线松脱造成最后一段视频没有保存完整。还有就是内置的晶振供电,记录时间。但目前只有两大趋势,电容和电池,电容的稳定范围会更大,PAPAGO很多型号均采用电容,但是电容致命的部分就是有可能造成最后一段视频录不上,还有汽车停车一晚上,自检完启动汽车,就不开机了。而电池就不会有这个情况,但电池也会老化的情况发生,至于电池高温会爆炸,就想早年的盯盯拍,由于供应商选择错误,再加上自己没有能力验证,就造成了电池爆炸。

行车记录仪一般选择前还是后(老司机教你怎么选行车记录仪)(21)

但只要是大品牌的记录仪就不会,Mio\Garmin等品牌早年做导航的,都有内置电池的,一年几千万台的出货量,早就有各类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来控制的。不过就是电池会老化,一般而言电池2年左右更换一次是正常的。更换一下电池,记录仪又可以正常工作至少2年以上。

最后就是品质管理

品质管理不是大厂就没有什么管理而言的,大厂的品牌出问题的其实不多的,大型工厂说白了就是复制工厂,除非产品设计就有缺陷,测试的时候没有测出来,那出货后,也是同一个问题。如果你买的是小品牌的,或者贴牌的产品,那问题就多了去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大概选择几个:

1. 不随车启动,电源变动不过关(非车载电器厂商都不懂的)。

2. 影响收音机、GPS信号,EMC辐射没做过(这个实验费用10万)。

3. 夏天就死机、冬天不开机,产品用料不好。

4. 录像不清晰,晚上看不见,组装工艺或者设计用料不好。

5. 烧卡、吃卡,内置电源管理不稳定。

6. 经常死机,固件版本不稳定,用的储存卡写入速度不够快。

7. 电池鼓起或爆炸,采用的是非耐高温的聚合物锂电池组。

8. 影响汽车遥控门锁,EMC辐射频率没做。

9. 不开机了,是内部短路,可能生产工艺不行或者主板防潮没做好。

小厂就会遇到以上的这种问题,不单单是不愿意用更好的料,而是能力问题,专业毕竟只有这么点,他们其实也想把产品做好的。而大厂的产品,除了自己产品把关,还会去做各种质量认证,比如Mio或Garmin,他们出不同国家,都会做不同的产品质量认证,

1, 符合当地国家的规定。

2, 通过认证来管理改善产品的品质。

比如:中国CCC、SPCC,欧洲CE、美洲FCC等等。

最后,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是云里雾里,不就是个几百元的东西吗,还搞的这么复杂,那我就看大家的需求了,我总结了一下各位的怎么选择一款好的产品吧。

卡片机推荐指数 *****

如果原车是电子防眩目后视镜的,建议选择卡片机,单镜头或者双镜头都可以的。但如果要用停车监控的话,那就选SONY STARVIS系列的传感器,芯片选择首选AIT的,其次是安霸,再联咏。

后视镜款推荐指数***

如果你是非电子防眩目的后视镜,可以考虑后视镜款造型的记录仪,不过后视镜款的带SONY STARVIS和AIT的就没有了,主要就是联咏芯片的,和SONY微光夜视IMX323或者OV4689。因为欧洲、美洲等地是有法规不允许在后视镜上加装任何设备,已提高安全性的,所以大厂品牌出的后视镜款就会比较少,后视镜款主要是国产品牌的生产的类型。

无屏机推荐指数**

关于是不是要选无屏机,我实在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说服我自己,没有屏幕真心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工作呀,虽然韩国口红姬都采用的无屏设计,但毕竟不直观呀。

以上为15年驾龄的老司机撰写研究的部分,各类记录仪品牌、配置、性能的优缺点等给大家做个参考,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可以指出和讨论。关于价格,我只能说记录仪产品是一分价格一分货的哦,记录仪毕竟是关键时刻用的,类似买保险的作用,所以要求记录仪的产品必须是安全、可靠、稳定,才能符合买保险的特征。说白了,就是你商业险买多了,就不担心出事,一样的道理。供大家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