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是否唱过明天会更好(在大陆已无波澜)

宋冬野是否唱过明天会更好(在大陆已无波澜)(1)

作者:老月亮

聊一聊台湾人眼中的宋冬野。

凭借《郭源潮》拿下金曲奖之后,今年宋冬野又入围了“最佳作词人”奖,这首《知道》在内地几乎没掀起什么波澜,在音乐平台上的热评是“不要因为他的作品而崇拜他的行为”。

宋冬野在台湾走红应该比万青稍晚一些,发展到巅峰是五年前,他在台湾 Legacy 办了首场个唱“雏儿劳鹊”,开票三天就售罄了。

他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办第二场时,刘若英挺着七个多月的孕肚和宋冬野合唱了一首《鸽子》,全场欢呼雀跃,开始大合唱。

后来刘若英在自己的书里写,认识宋冬野,只是因为她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单曲循环《鸽子》,听久了自己也想唱,就给宋冬野写了信,希望得到授权,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了。

宋冬野是否唱过明天会更好(在大陆已无波澜)(2)

为宋冬野站过台的卢广仲也说,自己当初在 iTunes 一听到《安河桥北》就决定必买。

先红后演出,不像内地有选秀综艺助推,宋冬野能在台湾火起来,除了要感谢网络的发达,他的作品本身在台湾也是足够特别的。

台媒把宋冬野在 Legacy 开唱称为一个文化事件,他们认为,宋冬野向台湾人传达了另一种中国想象:

“这一切简单朴实的情感,正好呼应了成长于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内心世界:在20年马不停蹄的市场化、城市化背后,逐渐失去的乡村家园、早已面目全非的城市景观、不断破碎的家庭结构、物质主义盛行的生存哲学,让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富有理想,而人际关系也愈显疏离。”

这样的表达放在两岸的哪一边也是契合的。

宋冬野是否唱过明天会更好(在大陆已无波澜)(3)

如果说之前万青、周云蓬的作品与一些大陆固有形象不谋而合的话,那么宋冬野与现实政治、国家前途保持距离的,念白式的小故事,让台湾听众感受到了另一种文化认同。

而那些关于北方大地的悲情描述,让小清新弥漫的台湾独立音乐圈也看到了另外一片未抵之地,乐评人马世芳说,“宋冬野跟万青的歌词,对台湾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外星球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能写出来的,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就是一方水土养出一方花草。”

后来听起来一口东北腔的草东和老王乐队,或多或少也都借鉴了这样的表达。

那件事发生之后,似乎只有金曲奖还关注着宋冬野。宋冬野跳脱出“城市民谣”的范式,尝试过不少电子、后摇的曲风,从《郭源潮》开始,一些什么东西变了。

《知道》没有再说一些和青春、情感有关的小故事,像一首忘乎所以的诗。在歌曲介绍中,宋冬野用了爱人给他契诃夫戏剧《三姊妹》的台词作为注解:

“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畅快,仿佛再过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痛苦是为了什么……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