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繁殖会怎么样(近亲繁殖危害极大)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近亲繁殖将会增大子代中有害隐性基因变为纯合子传给后代的机会 ,并直接导致生殖成功率的下降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在1876年,达尔文也提出近亲繁殖可能会降低人体的适合度,近亲繁殖可能造成子代畸形、残疾或遗传病多发,且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动物。
看来,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近亲繁殖都是种群快速灭亡的罪魁祸首。人类还好,可动物们该如何避免呢?
先看看人类:高贵和强大的贵族在近亲繁殖下快速灭亡在以往的欧洲贵族中,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大多会选择近亲繁殖。确实,这样做可以让族群中的优良基因得以延续,殊不知,在近亲之间,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在结合过程中,也可能将携带的有害隐性基因发扬光大。
最有名的,当属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纪前,该家族实力强悍,从中走出了多位国君。哈布斯堡家族自认为是高傲不可攀的家族,为了不让外人沾惹他们的贵族血统,他们十分推崇近亲结婚,并将这种习俗一直保持着。
然而到18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逐渐家道中落,并快速走向灭亡。强大贵族的消失,总有原因的,据后来的科学家研究表明,近亲通婚是导致它灭亡的罪魁祸首。
因为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他们家族成员的面貌几乎趋于一致,且越往后越像“鞋拔子脸”,到了终结者洛斯二世时,还发现他身上患有严重的肾病,以及基因紊乱导致垂体激素不足,这可能就是历代近亲遗传的传染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基因型为AA、Aa和aa,假设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作为健康显性基因,a作为有害隐性基因,当个体中出现aa基因时,就可能患病。
当然,如果是 AA和Aa结合,后代可能会出现AA、AA、Aa、Aa四个中一个,因为A是健康的,隐形的a就可能被压制住。
如果是近亲结婚,就可能是同样的基因结合,就会出现Aa和Aa的可能,到这时,后代就存在AA、Aa、Aa或aa的基因,当有害隐性基因碰撞在一起,后代的患病几率就在四分之一。
况且,这只是一个等位基因的概率,更何况,我们人体中的有害隐性基因可不止一对,通过科学研究,近亲通婚的风险率是正常婚配的125倍。就好比,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完全健康,但不能保证配偶也没有病,这种概率问题,迟早也会在后代中表现出来。
所以,人类通过成熟的婚姻法来约束近亲通婚,同时,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观念问题。
在动物界中:近亲繁殖同样会加速种群的衰败和灭亡
自然界的动物们,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有害隐性基因的延续方式也和人类相同,自然也会出现诸多疾病。
1977年时,有科学家在非洲的安伯塞利盆地开展过狒狒实验,雄狒狒十分袒护自家孩子,甚至在成年后也不允许其它狒狒接触它,最终占为己用,成为了近亲下的牺牲品。
在长达几十年的数据研究中,雄狒狒和自家后代繁殖的几率在40%左右,而这些繁殖的后代体弱多病,寿命比远亲繁殖缩短了整整8年(正常寿命约20年),致病比例也接近40%。
而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中,他们综合了88个物种的实验,发现活动圈子小、种群数量少或在恶劣环境下的动物们,都不排斥近亲繁殖。看来,近亲繁殖也是造成动物种群衰败的主要原因。
说不定我们认为的濒危动物,人类干预生存环境是一方面,它们自身为了繁衍后代而被迫产生的近亲行为,也有很大原因。比如野生的大熊猫、华南虎等,本就是独居动物,随着数量越来越少,能繁衍的对象也越来越少,时间久了,被迫的近亲繁殖,就加快了它们的衰败和灭亡。
就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这份研究中,狗是88个物种之间近亲繁殖概率最高的。
众所周知,狗的嗅觉十分灵敏,在正常情况下,即便分离多年,狗也能闻出自己亲属的味道,按道理也会产生排斥的行为,可狗不会,它们识别气味的方式很特别,其中一个是闻屁股。
当狗嗅到对方散发的性激素味道时,就会失去理智,这是本能反应。因为少了人类的条条框框进行约束,它会觉得理所当然。
再者,现在的狗很孤独,基本是“一人”独处,在它的理念中,也渴望能繁衍后代,它当然会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繁衍方式。近亲与否,它没法管,也管不着。
那些纯种狗、纯种猫之所以很贵,也是人类干预后的结果,就像哈布斯堡家族一样,一味地追求血统纯正,只要是健康的,就将拥有至高无上的待遇,其实,在纯种狗的背后,造成意外的狗也不计其数。
那大部分动物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的呢?
世界上的动物有千万种,它们深谙生存之道,为了不被自然界淘汰,它们也会想尽办法去避免近亲繁殖,用到的办法也层出不穷。
1、气味识别
大多数动物都具备敏锐的嗅觉,辨别气味是它们常用的办法,以蟋蟀为例,科学家将一只同代蟋蟀和远亲蟋蟀做上记号,并放在了同代蟋蟀的群体中,结果同伴们都喜欢远亲蟋蟀,这是因为蟋蟀嗅到了同类基因,它们在刻意避免近亲繁殖。青蛙、乌龟等动物也是如此。
2、远走他乡
在北美洲,有两种田鼠和白足鼠通过两性外迁的方式来避免,这些幼鼠在成年前,都喜欢跟着家族成员嬉戏打闹,可当它们成年时,这些幼鼠就会“绝情”的离群生活,走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探亲”。比如大猩猩也属于两性外迁的动物。
除此之外,还有靠单性外迁的动物,比如鸟类动物常见于雌性外迁,这是因为雄性占领的领地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后代,这时只有雌性向外疏散,才能更好的稳定种群的质量。
也有雄性外迁的动物,比如狮子、罗猴和部分有蹄动物,它们均为一夫多妻制,雄性的存在,更多是保护种群和捍卫领地,它们很少抚养后代,雄性完成任务后,就会转战下一站,或者被其它雄性驱逐。
3、辨认舞姿
在鸟类动物中,很多鸟从小就学会了各种辨别亲属的舞姿,比如鸥和丹顶鹤,都喜欢成群结伴,但繁殖时很少混乱。动物园相关专家发现,到了繁殖期时,它们都会用舞姿来分辨远亲和近亲。如果是近亲,雌性就会同雄性跳同一支舞,雄性见状就知道是自己的亲属,它就会找不同舞姿的雌性繁殖。
4、听声辨别
在甘肃某地,人们发现动物还可以通过声音来辨认亲属,在当时,人们把一匹母马和一匹公马蒙上眼罩进行交配,事后,母马长啸了一声,公马闻声后狂奔不止,最后坠崖身亡,不久后,母马也撞崖身亡。原来这两匹马属于亲属关系,它们听出了对方的声音,认为此行为不耻,最终双双寻了短见。
5、耐心等待
如果动物们暂时无合适的婚配对象的话,往往会耐心等待。这在狮群和牛群中较常见,比如一个狮群中只有1只狮王,1~2只护卫雄狮,其它均为母狮和幼狮,只有狮王才有交配的权利,如果狮王是母狮的生父或同胞兄弟,那么母狮将推迟性成熟期等待时机,如果有外来的新狮王上位,母狮将会把性成熟期提前来迎合新狮王。
6、外遇相交
在澳洲,有一种杂色鸟,它们每4窝中就有两只属于近亲繁殖,然而它们也可以避免,通过调查,它们60%的后代都是与外遇接触产生的,虽然有近亲行为,但比率不高。
7、意识法则
动物们的智商不相上下,可它们的意识感应能力很强(也可以说是基因识别能力),它们认为,只要是自己家里的个体,或早年一起长大或生存的伙伴都属于亲属关系,都不宜相爱。因此,后期通过简单感应就能辨认出来彼此的关系。
有趣的是,很多鸟类动物在人为干预下,会出现误差,比如大山雀和大苇莺,如果把它们的雏鸟移到巢外,它们就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相反,把其它雏鸟放在它们的巢里,它们就会当自家孩子一样哺育。布谷鸟和杜鹃等鸟类,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别的鸟类帮自己养孩子。
总的来说
在自然法则下,动物们要想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立足,就只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它们避免近亲繁殖的招数特别多,我们也只能感叹大自然的美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