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

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学习隶书者,汉隶为主要取法对象。

从风格类型看,汉隶有朴拙一路,有野逸一路,有厚重一路,有端庄一路,有飘逸一路,等等。汉代隶书的载体主要有简、牍、帛与碑石两大类。本书技法解析的对象, 是《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碑》等系列,并以此作为技法讲析的范本。

#1

隶书的横要平

横平竖直,是隶书最基本的形式特征。

与楷书比较,这个特征尤为明显。楷书之横,通常作左低右高状。隶书的横画,一般是水平状,但是横平并不是用尺子画一水平线那样的直线,而是在感觉上的左右之平。隶书横画有水平状之横,也有弧、斜变化之横。

(一)呈水平状之横。如《礼器碑》(图 1-1)“王”字中间一横,“寿”字第一、二、 三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

图1-1 《礼器碑》之“王”字、“寿”字

(二)弧线横。隶书中许多横画带有弧度。既有上弧,也有下弧。

上弧笔画往往中间拱起如拱桥。如图1-2中《曹全碑》“竟”字所有横,《小子碑》“五”字第一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

图1-2 《曹全碑》之“竟”字、“五”字

下弧横画,如图1-3中《礼器碑》“作”字第一横,《小子碑》“皆”字下部“曰”的第一横,都是下弧横:两头(起笔处与收笔处)高,中间下凹。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

图1-3 《礼器碑》之“作”字、“皆”字

(三)斜横。书法讲究笔势。笔势不仅包含力量、速度,还包含方向,即所谓的“势 向”。横画虽在感觉上是平的,却有势向变化。

既有向上走势之横,如图1-4中《礼器碑》“琦”字部首“王”的三横,《小子碑》 “志”字的两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

图1-4 《礼器碑》之“琦”字、《小子碑》“志”字

亦有向下走势之横,图1-5中《曹全碑》“纲”字的所有横画,《孔宙碑》“勒”字右边“力”的横。这些横画的写法,与平横相同,只是势向不是水平方向。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

图1-5 《曹全碑》之“纲”字、《孔宙碑》“勒”字

(四)横的轻重提按。横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弧度与势向方面,还体现在用笔的提按方面,由笔毫的提按带来了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主要以下几种表现:

1.前重(粗)后轻(细):起笔处重,逐渐过渡到收笔处轻。如《曹全碑》“于”字第一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6)

图1-6 《曹全碑》之“于”字

2.前轻(细)后重(粗):起笔处轻,逐渐过渡到收笔处重。如《曹全碑》“令”字第二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7)

图1-7 《曹全碑》之“令”字

3.轻重轻:横画两头(起笔与收笔)轻,中间重。如《礼器碑》“圣”字第一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8)

图1-8 《礼器碑》之“圣”字

4.重轻重:横画两头(起笔与收笔)重,中间略轻。如《小子碑》“矣”字中间一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9)

图1-9 《小子碑》之“矣”字

5.波动行进:横画的中间行笔过程中伴有轻微提按。如《礼器碑》“元”字的两横。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0)

图1-10 《礼器碑》之“元”字

#2

隶书的波画之美

波画,其实即横画,是一种加以装饰的横画。它是隶书所有笔画中最具装饰性者,是隶书区别于其他书体的重要标志。

波画之美,古人谓之“蚕头雁尾”,讲究起头处如蚕头,收尾处如雁尾。对于清秀飘逸一路隶书来说,能否产生飘逸之美,波画书写至关重要。

01/ 波画基本用笔。

波画这个特殊的横画之所以比一般横画的用笔要复杂,因为它不仅有势向变化,还有弧度变化(前为上弧后为下弧),以及其中的提按变化,并且所有这些用笔动作都只在一笔完成。

波画的用笔大致可以分解为:向左下逆锋起笔→顿按→调整笔锋,向右上方向轻提笔锋→水平横向行笔→微向下行笔→继续下行笔,由轻到重→顿按→由重到轻提笔→调整笔锋,出锋。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1)

图2-1 波画笔法、《小子碑》“一”字

如图2-2,《曹全碑》“布”字、《礼器碑》“乐”字它们的波画都较为典型,基本 涵盖了上述的用笔法。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2)

图2-2 《曹全碑》“布”字、《礼器碑》“乐”字

02/ 波画之美,需一气呵成。

波画之飘逸美,需把所有用笔动作前后贯串,一笔写成,切不可犹疑迟滞。另一方面,亦有习书者只一味地追求飘逸感,行笔速度过快,不够沉着,尤其收尾处令人有漂、浮之感;或者将波画的弧度弯得过大,不像是横画。这些都是值得规避的。

03/ 波画的起笔处,往往借前一笔势逆锋而入。

借前一笔笔势逆锋而入,一方面可以顺势而贯气,另一方面则可以获得一种“逆 劲”。笔锋逆入下按时,会获得一种反弹之力,这种力比顺按笔提起行笔要劲健。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3)

图2-2 波画的逆锋起笔,汉简的“黑”字、“者”字

书法追求骨力,逆锋行笔是主要手法之一。

由于碑刻的原因,隶书的这种借前一笔笔势逆入的动作在汉碑中不太明显,但是从汉代简牍墨迹上却可以较为轻易地找到。

#3

隶书的“波磔”

波画在隶书中,是比较“耀眼”的笔画,因为大部分字中均有波画,且往往是主 笔。倘若缺乏变化,“耀眼”便会成为“扎眼”。隶书的法则中,广为流传:“蚕不二设,雁无双飞”,意在强调隶书的波画在一字之中不重复出现。其实,观照汉代隶书, 蚕二设、雁双飞的例子并非少见。

可见,波画在一字中不是不可以多次出现,而多次出现时,作为主笔的波画只有一个。再者,一定要有变化,避免雷同。变化之法,主要从大小长短、轻重提按、弧度以及蚕头下沉与雁尾上翘的高低等方面着力。

01/ 大小长短变化

先看波画的大小长短变化在整体上字与字之间的体现。如《曹全碑》的四个例字中,每一个字都有波画,这四个波画中,“工”字波画最大,“雨”字其次,然后是“年”字,最小是“河”字。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4)

图3-1 《曹全碑》例字:河、工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5)

图3-2 《曹全碑》例字:年、雨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再看单字中重复波画的大小长短变化。如《孔宙碑》“登”字、《小子 碑》“在”字,均有两个以上波画,因有大小之别,所以不觉单调。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6)

图3-3 《孔宙碑》“登”字、《小子碑》“在”字

02/ 轻重提按

从轻重看,波画的形态大致经历一个“重→轻→重”的提按过程。这种轻重对比, 存在着明显或不明显之变化。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7)

图3-4 《礼器碑》“丘”字、《曹全碑》“里”字

轻重提按对比明显

如上图3-4中“丘”“里”的波画,提按分明,轻重对比一目了然;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8)

图3-5 《孔宙碑》“汤”字、《小子碑》“兼”字

轻重提按对比不明显

“汤”“兼”虽同样有波画,但提按轻重对比并不是很明显。

03/ 弧度大小

波画的变化,弧度的大小变化也需注意。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19)

图3-6 《礼器碑》“雨”字略有弧度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0)

图3-7 《孔宙碑》“真”字小弧度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1)

图3-8 《小子碑》“匿”字中等弧度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2)

图3-9 《曹全碑》“直”字中大弧度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3)

图3-10 《小子碑》“为”字大弧度

如上面五图中字例,是按照每个字里波画的弧度大小顺次排列,起初如水面微波粼粼,最后如波涛滚滚之状。习书者当细加观察与比较,方能探得其中变化之妙。

04/ 蚕头与雁尾的变化

蚕头与雁尾之变化主要体现在蚕头的大小、下沉程度,以及雁尾的大小、上翘的高低程度方面。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4)

图3-11 《曹全碑》“毕”字、“存”字

看《曹全碑》“毕”“存”两字,波画的捺尾部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毕”字波画的蚕头比“存”字大,并且更为下沉。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5)

图3-12《礼器碑》“存”字、“寿”字

再看《礼器碑》“存”与“寿”两字,“存”字波画的捺尾大,上翘较高;“寿”字捺尾小,出锋上翘处也不如“存”字那么高。

#4

隶书的竖画

隶书的竖画,基本要求是“直”。但是,直得要有微妙变化,其微妙变化主要体现于提按与势向方面。

01/ 隶书的竖画常见的有垂露竖与悬针竖两种基本形态,如图4-1。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6)

图4-1 隶书的竖画

有些隶书字帖中竖画,起头处往往强调方势,从而形成后世所谓的方笔。这 种“方笔”或“方头”的出现,既与原书者的用笔法有关,也与刻工的用刀镌刻有关。

清秀飘逸一路隶书中,《小子碑》方笔较为多见,《礼器碑》其次,《曹全碑》与《孔宙碑》则较少。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7)

图4-2《小子碑》“者”字;竖画方形起笔

起头处的方笔写法是,将毛笔笔锋沿水平方向向右横切下去,顿按,然后提笔调整成中锋向下行笔。(图4-2)

02/ 形态多样。

竖画的粗细变化丰富。一字中多个竖画,竖画与竖画之间存在粗细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较容易把握。

比较难把握的是单个竖画中的粗细变化。单个竖画的粗细变化,带来竖画的多样形态,主要有:上粗下细、上细下粗、细粗细、粗细粗、波颤竖。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8)

图4-3《曹全碑》“根”字:上粗下细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29)

图4-4《史晨碑》“行”字:上细下粗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0)

图4-5《曹全碑》“胄”字:细粗细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1)

图4-6《礼器碑》“中”字:波颤竖

03/ 势向多变。

虽然隶书在整体感觉上横平竖直,但是就像横平指的是一种感觉上的平一样,竖画的“直”也是指在整体感觉上需要竖直,而不能简单理解为每一个竖画都是纵向的垂直。

其实隶书的竖画,在纵向走势上与横画一样需要多种变化。但是,不管竖画的走势如何,都不能“离心”——游离于整个字的结构之外,无法与整个字融合。

#5

隶书撇法

飘逸一路的隶书,除了波画,撇画与捺画的飞动之势是不可或缺的。隶书中的撇画,与楷书的撇画在用笔提按方面正好相反。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2)

图5-1 颜真卿《多宝塔》与《曹全碑》“不”字比较

它是前轻厚重,而楷书撇画则前重后轻。试比较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中“不”字与《曹全碑》中的“不” 字,二者差别非常明显。

在隶书中,撇画也是形态多样,主要有短撇、长撇、直撇、竖撇等几种。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3)

图5-2 隶书撇画的几种形态

从左至右:短撇、长撇、直撇、竖撇

短撇的形态与点有些像,轻落笔后,顿按后即顺势回锋。长撇往往有一个弧度,如《曹全碑》中“不”字的长撇,在收笔处通常顿按后向上顺势回锋。直撇通常较瘦且直。竖撇是竖画与长撇的合体。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4)

图5-3 隶书撇画收尾处的笔锋变化

从左至右:《曹全碑》“尉”、“令”

撇画最要留心之处,是在撇画收尾处的笔锋变化,或者如垂露竖的收尾一样,圆浑饱满;或者笔锋微微地挑出一点锋势,如花苞初露;或者有明显的笔锋,如行草书牵丝引带;或者笔锋提起,如细枝伸出。(图5-3)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5)

图5-4 隶书撇画收尾处的笔锋变化

从左至右:《小子碑》“见”、《孔宙碑》“孝”

当撇画与捺画在一字中,先撇后捺续接出现时,要特别注意两者之间的笔势相接相续。

书写时,撇画至收尾处,顺势一顿,借着笔势(此时具有弹性的笔锋受挤压有一种 自然外弹之力),笔锋向上挑起,在空中作一外圆弧形,然后顺势落笔,逆入开始捺画的起笔动作。

从图5-5可以看出,汉简“文”字的从撇到捺的笔势关系,比碑刻“文”更为明显。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6)

图5-5 隶书撇、捺对比

从左至右:《汉简》、《礼器碑》

隶书的撇画不难于飘逸,而难于在飘逸中见沉着。

因此,行笔时,以提笔为主的同时,还要时刻按着笔,做到飘而不浮,灵动而厚重。

#6

隶书捺法

隶书的捺画,与波画相似,也可以说是斜着的波画,用笔过程同波画一样较为复 杂。

其运笔过程,不仅有明显的提按变化,还有弧度,而且行笔路线也蕴含曲折。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7)

图6-1 钟繇《贺捷表》“天”“道”二字

楷书中的捺画与隶书极为相似,因为楷书的捺画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早期的楷书,如三国钟繇的楷书,遗存了明显的隶书形意。这不仅在体态上,并且像捺画这样的主要笔画,与隶书极似。

直到后来楷书走向完全成熟, 捺画才与隶书拉开一定距离。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在捺尾:隶书如雁尾,圆满;楷书如大刀,锋利。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8)

图6-2 《礼器碑》“秦”“迟”二字

当然,这是总体上的比较。具体到每一种碑帖,则会有所偏差。譬如《礼器 碑》,就有许多捺画收尾处如大刀状。这并非《礼器碑》偏离隶书的主要特征,而是说明楷书之捺,源头正在隶书。

与撇画一样,捺画的形态变化也较多,如有短捺、长捺、平捺等。这些形态不难把握,难把握者有三:一是整个捺画走向的直与曲,二是收尾处的圆与方,三是收尾处 (雁尾)翘的高低。如果学习者能注意到这关键三点,捺画就容易把握了。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39)

图6-3 《曹全碑》“戊”“令”二字

捺画的走向变化

如上图所示,《曹全碑》“戊”字捺画行笔经历一个大弧度,而“令”字捺画则几乎是直线行笔;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0)

图6-4 《孔宙碑》“反”、《小子碑》“令”

收尾处的方圆变化

《孔宙碑》的“反”字捺尾外轮廓极圆,而《小子碑》“不”字捺尾形方;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1)

图6-5 《小字碑》“表”、《礼器碑》“大”

雁尾上翘的高低变化

《小子碑》“表”字雁尾上翘得很高,而《礼器碑》“大”字则是略有所翘。

常见有学习者,对捺画的雁尾状非常在意,为突出雁尾之形似,常以描画修改之法获得满意之效果。这大大违背了书法的本质。

书法便是要一笔书写而成,不可描画修饰。像波画、捺画这样的技法难度较大的笔画,也同样需要一笔而成。

初时,用笔动作可以放慢,以求形,但也不可用描画之法。一旦熟练,则挥运自如,形神兼备。否则,永远只有形似,而难有神似。

#7

隶书点法

隶书与楷书属“正书”,“正”者,有庄整之意,具有一种静态之美。然隶书与行草相比,虽偏于静态,却是静中有动。对表现静态美的楷书与隶书来说,“点”这个笔画在其中起到了活泼生动的作用。

在隶书的基本笔画中,点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这一方面是因为点本身具有多种形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他笔画也往往用缩减成点来替代。点有一种跃动感,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或在上下,或在左右,使整个字显得洒脱灵动。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2)

图7-1 《曹全碑》“马”《小子碑》“郎”

如《曹全碑》“马”字,除了点就是横画与竖画,结构静穆稳固。正是这四个点,化静为动,让整个字呈现一种动荡感。再看《小子碑》“郎”字,如果没有这两个点,整个字线条虽然宛转流畅,但是节奏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这两个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打破了原先之节奏,于是有抑扬顿挫之美。

就点的书写技法来说,它并没有波画或撇、捺那么难。它的难,在于细微的势的表现上。点之势,是最不易把握的。

点的形态变化之所以那么多,就是因为随势而变,往往随它在一个字中不同的位置而变。在不同的位置,为求得与其他笔画的融合、团结一体,就要作出呼应之势。于是形态也就有了细微而丰富的变化。因此,在隶书中,下面将要点分而论之。

01/ 单个点

位置不同,往往点的势向也不同。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3)

图7-2 《曹全碑》“官”“高”二字

《曹全碑》“官”字首点从右上往左下走势;“高”字从左上往右下走势。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4)

图7-3 《曹全碑》“寺”“年”二字

《曹全碑》“寺”字点从左下往右上走势;“年”字点从右下往左上走势。

02/ 左右对列点

左右之间有一种顾盼相接之势。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5)

图7-4 《曹全碑》“其”“煌”二字

隶书的左右对列点,如“其”两点势向中心,“煌”字二点则是左进右出。需要仔细分辨清楚。

03/ 三个点

三个点以“三点水”与“心”出现最多。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6)

图7-5 《孔宙碑》“沙”“汤”二字

三点水:一般是上边一点势向下,中间一点势水平,下边一点势向上,如手电筒光一样,从中间向外发散。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7)

图7-6 《孔宙碑》“注”“河”二字

不过要注意:中间一点的笔势也往往有向下或向上的变化;三个点是有长短大小变化的,不可一以律之。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8)

图7-7 《曹全碑》“心”“恕”二字

心字底或为单字,或作部首,三个点通常是中间一个点较为竖直,左边一点势向右,右边一点势向左。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49)

图7-8 《小子碑》“志”《礼器碑》“意”二字

再者,三个点都汇聚于撇画(写成楷书即弯钩)的上部,以求精神凝聚。

三个点,还有其他一些字也用到。如《礼器碑》“赫”字左边三点和右边三点,《孔宙碑》“绥”字三点,一般是中间一点竖直些,左边一点右倾,右边一点左倾。所有点都是笔锋上出锋,以表现势向字心。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0)

图7-9 《礼器碑》“赫”《孔宙碑》“绥”《小子碑》“称”

再如《小子碑》“称”字, 三点水平并列,顺着笔势运动过程,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与上面的波画运动节奏是一致的。点在不经意间,如有流水叮咚之声。

04/ 四个点

常见有“雨”字点和“火”字点(即四点底)。“雨”字点一般 四个点大小相近,总体在呈水平状的同时略有上下倾侧,如雨珠洒落空中。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1)

图7-10 《曹全碑》“雨”《礼器碑》“雷”

四点底,一般是中间两个点竖直一些,左右两个点分别向外倾侧。

比较《孔宙碑》“廉”字与《小子碑》“俭”字中间两点之势向,“俭”字的显然倾侧幅度更大。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四点落笔时都是从字心向外落下。上面提到三点水的势向,如灯泡发光,四点底其实也是如此。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2)

图7-11 《孔宙碑》“廉”《小子碑》“俭”

关于点,除了以上所举字例,还有“之”与“走”字底中也有多个点。它们的写法,在汉代隶书中出现次数多,且技法要求较高,后面将单独分析。

#8

转折之法

通常我们所说的转折,其实在书法的用笔中是两层含义:转与折。以大篆为主的篆书,其横、竖两个笔画的交接处,通常是转,如《石鼓文》。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3)

图8-1 《石鼓文》(局部)

到了隶书,不仅延续了转,而且频频出现折,转与折并用。隶书之后的楷书,也同样是转与折并用。转折笔画,有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转,或者是折,有的则转中有折、折中有转,并不明显。转折的这些变化,从笔法的角度来说,是对书法笔法的丰富。

就转折来看秀逸一路隶书,它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曹全碑》《孔宙碑》比《礼器碑》《小子碑》转笔多用些,后两碑折笔多用些。这是整体上的表现,涉及每一个字则又有所不同。

01/折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4)

图8-2 《曹全碑》“君”、“也”字

隶书的折,通常分两笔完成,如上图中“君”“也”两字,转折处分两笔写成,横竖碰接,竖画出头甚多。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5)

图8-3 《小子碑》“受”、《曹全碑》“高”字

“受”字有两个转折,上一个转折与“君”“也”笔法相同,下一个转折则是断开,形断而意(笔势) 连。“高”字有三处折,均是断开,分两笔写成。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6)

图8-4 《曹全碑》“风”、《礼器碑》“思”字

隶书中有些折,则是有一个形同楷书的折角。这类笔画的写法,一般是在转折处 轻轻顿笔,然后继续行笔,如上图8—4所示。

02/ 转

隶书从篆书发展而来,所以许多转折笔画仍然是转笔。转笔的写法是,轻提暗 过,如前人所说的“折钗股”,含蓄而柔韧,主要就是转笔用得妙。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7)

图8-5 《曹全碑》“蜀”、《礼器碑》“君”字

隶书中,有些笔画是转折相兼,难辨究竟是转还是折,如图8—5所示。这类笔画的写法,需在转折处缓行,似停似走。

当同一个字中出现多个转折笔画时,也需注意变化,避免重复单一。

如图8—5中,《曹全碑》“蜀”字有大、中、小三处转折,最大转折为转笔,中与小转折均是转折相兼,略见顿折、有角;《礼器碑》“君”字,上为转,下分两笔完成, 出头竖画。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8)

图8-6 《小子碑》“君”、《曹全碑》“贯”字

图8—6所示,《小子碑》“君”字,上转下折,横竖笔画相接,凸出折角;《曹全 碑》“贯”字,上为转,下分两笔完成,转折处横与竖不碰笔。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59)

图8-7 《礼器碑》“定”、《小子碑》“以”字

转笔

转与折,可以呈现不同的美感,折多显得筋骨外露,转多则显得温和含蓄。

隶书和的写法及特点(隶书的横波磔竖)(60)

图8-8 《孔宙碑》“而”、“祠”字

转折相兼

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以顿折笔为多,虞世南则以圆转为主。刘熙载比较他们二人的书法,指出“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欧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一个重要原因是,转折处,欧阳询的楷书多用顿折,虞世南则多用圆转。

其实,这二人书法难分高下,只是风格有差异而已。因此,学习书法者不必见 “折”生畏,在转折并用的同时,既可以转笔多一些,也可以折笔多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