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可在PC端登陆未来智库官网(www.vzkoo.com)搜索下载。

1. 全球商业卫星产业概况

1.1 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四大产业构建万亿级卫星市场

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与国家意志主导的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更强调市场竞争、盈利以及商业化的市场行为,相关产业涵盖了火箭生产与发射、卫星研发与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新型航天活动等诸多领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1 世纪以来,航天产业在各国科技发展、军事建设以及不断增强的太空经济活动的需求下蓬勃发展,体量越来越大,应用日趋广泛,探索领域逐步由近地空间走向深空,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已无法承担快速增长的人类太空活动需求。而通过军民融合模式发展商业航天,既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又可有效推动新技术应用及普及,为航天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此可见,商业航天将是未来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

卫星产业是商业航天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可分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五大方向,其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整体规模较小,因此人造卫星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构成了目前太空经济的主体。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统计,2017 年全球太空经济体量约3480 亿美元,其中卫星工业(含卫星发射)占比约 79%,规模达 2690 亿美元。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

卫星工业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高端制造、航天军工、通信等多个领域,其发展与全球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在经历了 2013-2014 年的快速增长后,目前全球卫星行业规模基本维持每年 3%左右增长。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和航天科技领军者,其卫星产业市场份额常年在 40%以上,但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航天大国的崛起,美国近年来卫星产业增速要略低于世界其他地区。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

细分来看,卫星工业又由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业、地面设备制造业及卫星服务业四大产业构成,其体量占比分别为 6%、2%、44%及 48%。其中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主要面向通讯、遥感、导航等多类终端应用,因而体量巨大;上游卫星制造及卫星发射产业受终端需求及创新驱动,近年来也不断在规模、技术方面取得突破。2017 年各细分领域中,卫星制造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 10%和 5.6%;卫星服务业基本保持稳定,同比增长 1%;卫星发射业收入有所下滑,同比减少 16%。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6)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7)

1.2 卫星应用场景广泛,需求热点转向新兴领域

人造卫星的传统应用场景包括广播、电视、通信、气象观测、预报、卫星导航定位、地球环境监测、减灾救灾等方面。根据应用技术不同,人造卫星又可分为遥感、通信、导航及科研卫星等类型。截至 2016 年底,全球运行中的卫星共 1459 颗,其中通信、遥感、导航类卫星分别占比为 49%、27%、7%。细分应用领域中,商用通信卫星在轨数量最多,占比达 35%,其次是对地观测卫星,占比约 19%。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8)

近年来伴随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人造卫星应用场景正不断发生变化,这也给对应的卫星服务业及设备制造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美国卫星工业协会将卫星服务业分为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和对地观测服务几部分;其中,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包括卫星电视、卫星广播、卫星宽带业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包括转发器租赁协议、网络管理服务;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包括移动数据、移动语音业务;对地观测服务包括农业、全球变化监测、减灾、气象、资源监测等。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9)

数据显示,卫星电视是传统卫星服务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该领域的增长已放缓并趋于停滞;另一方面,管理网络、卫星移动通信、对地观测等规模较小的细分领域却维持了较快增长,其中管理网络需求增长部分来自于机内网络服务的快速发展;从地面设备端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设备及网络设备市场规模均取得了较快增长,而以卫星电视广播终端为代表的非 GNSS 消费设备增速趋缓,这一趋势与相应服务业市场规模变化一致。由此可见,当前人造卫星的应用热点开始从广播电视、固定通信等传统业务转向移动通信、对地观测、民用导航及泛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而以微小卫星为代表的低成本卫星制造技术发展正成为此轮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0)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1)

2. 低轨小卫星趋势明确,类星链计划不断涌现

广义的小卫星是指质量小于 1000kg 的人造卫星。具体来说,国际上通常将 500~1000kg的卫星称为小卫星,100~500kg 的称为微小卫星,10~100kg 的称为微卫星,1~10kg 的称为纳卫星,0.1~1kg 的称为皮卫星,小于 0.1kg 的称为飞卫星。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质量轻,而是高度集成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代小卫星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研制周期短,通常不超过两年,且卫星的制造过程从“工匠式”逐步过渡到“流水线式”,而大卫星研制周期一般在 7-8 年;二是发射方式灵活,既能由小运载火箭单独发射,也可以“搭车”方式随同别的卫星一起发射,还能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小卫星,甚至可以运到空间站上用机械臂释放到太空;三是成本低,通常一颗小卫星包括发射价格在内成本约 3000 万人民币,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风险小,且一般小卫星寿命在 10 年以上,卫星产业资本壁垒由此大幅降低;四是生存能力强,用小卫星群代替单颗大型卫星可“以十当一”,互为备份,整个系统能“带伤坚持战斗”;五是应用范围广,可以应用在通信、遥感、科研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并适用于进行新技术试验;六是功能强,易于在不同的轨道上组成卫星星座,从而实现单颗卫星无法实现的功能。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2)

2.1 小卫星技术蓬勃发展,卫星制造趋于平民化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当时美国宇航局(NASA)提出了“更好、更省、更快”战略,力图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小型航天器,用来取代传统的大型卫星和探测器,以适应预算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多个大型科学任务的局面。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际上以英国萨瑞卫星技术公司(SSLT)、美国轨道科学公司(OSC)为代表的专业宇航公司开始大力推动微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小卫星中的应用,开发出了“萨瑞大学卫星”系列等技术性能高、经济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小卫星产品,并带动了现代小卫星发展的第一波热潮。我国小卫星发展也起步于这一时期,1999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发射了实践五号卫星,并由此衍生出了 CAST968A 系列卫星平台,为后续多颗应用型小卫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 21 世纪后,现代小卫星由于其技术含量高、应用优势明显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特征,逐渐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宇航技术开发机构的高度重视,小卫星技术和产品性能得到高速发展,并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等领域。在此期间,英国萨瑞公司主导的第一代全球“灾害监测星座”(DMC)开始连续稳定运行,通信小卫星星座“全球性二代”(Globalstar NEXT)投入建设,小卫星星座发展步入高峰期。2010 年,“伽利略”(Galileo)导航系统首批 14 颗卫星的研制合同签订,开启了小卫星在导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在此期间成功发射了多颗环境减灾卫星,并开启了微小卫星平台 CAST-100 和小卫星平台CAST-3000 的开发。2005-2010 年期间,全球发射的小卫星数量达 200 多颗,约占同期卫星发射总数的 50%。

2010 年前后,立方星概念的兴起,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小卫星科研再次提速。这一概念最早于 1999 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汤姆肯尼教授提出。他把重量为 1 千克,体积约为 10 厘米×10 厘米×10 厘米的卫星单元定义为立方星(CubeSat,也叫 1U),而由若干颗立方体卫星(若干个 U)可以组成立方纳星。立方星和立方纳星的提出是现代小卫星的一个新创举,因为它们易于快速实现标准化、模块化、易于技术更新,研制周期短,经济成本低,应用在分布式空间系统后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此后不到 10 年时间里,立方星和立方纳星迅速从创新概念、系统设计、技术实现、飞行实验发展到具体空间应用,引领了新一轮小卫星研发热潮,各国科研单位纷纷提出自己的立方星项目。在美国,大批不同任务的立方体卫星通过搭载方式升空,验证了成像器件、新概念天线、微型控制系统、商业器件等技术。2013 年,厄瓜多尔和秘鲁把自主研制立方纳星通过搭载发射,实现了本国首颗卫星的突破。当年国外的成功发射 1U、1.5U、2U 和 3U 立方体卫星共计 75 颗,超过该年小卫星发射总数的一半。目前,世界上有多家研究机构与企业正在专门研制、生产和供应标准化、模块化的立方星和立方纳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3)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4)

随着立方星概念的兴起,卫星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趋于平民化。2013 年 2 月,英国萨瑞卫星公司研制的全球第一颗智能手机卫星—萨瑞培训研究和纳卫星演示1号(STRaND-1)升空。它是一个 3U 的立方体纳卫星,重 4.27 千克,除了太阳能电池板和推进系统外,它具有传统卫星的所有部件和功能,是全球第一个采用 3D 打印零件进入太空的航天器。2013年4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3颗智能手机卫星(2个PhoneSat 1.0 和1个PhoneSat 2.0)升空。它们均为 1U 立方体卫星,操作系统为谷歌的安卓系统,将智能手机芯片组作为星载计算机,500 万像素手机摄像头用于拍摄地球影像。由于采用了消费级智能手机作为主要载荷,PhoneSat 1.0 成本仅 3500 美元,PhoneSat 2.0 成本仅 8000 美元。手机卫星的出现表明消费级电子元器件完全有潜力直接用于卫星,小卫星制造成本和门槛由此被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小卫星技术发展开始深刻改变卫星产业格局,围绕小卫星星座产生的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5)

需要指出的是,卫星产业内对于立方星的快速发展也并非没有疑虑。由于立方星最早是基于教学和科研目的开发,体积功耗有限,且普遍采用工业元器件,其功能性和使用寿命无法与大卫星媲美。利用立方星座能否稳定、高质量地开展各类商业服务,一直是卫星产业内讨论的焦点。另一方面,由于立方星寿命短、补网频率高,是否有足够的航天运力来支持其发射也是影响其立方星商业化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幸运的是,在近十年来智能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标准化的商用现成品或技术(COTS)已被供应链广泛接受,在维持低成本的同时,立方星的功能密度正不断提高。目前由美国 PlanetLabs 研制的遥感立方星已可实现3-5m 左右地面分辨率,基本与我国十年前大卫星的业务能力相当。另一方面,“一箭多星”、“可回收式运载火箭”等新型发射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极大提高了小卫星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部署的能力。2013 年 11 月,美、俄相继完成了“一箭 29 星”和“一箭 32星”发射;2014 年 6 月,俄罗斯创造了“一箭 37 星”的世界纪录;2017 年 2 月,这一世界纪录被印度刷新为“一箭 104 星”;2018 年 12 月,美国太空技术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利用已发射过两次的“猎鹰 9 号”可回收式中型运载火箭将 64 颗微型卫星送入了太空,创下美国单次火箭发射运载卫星新纪录。随着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小卫星产业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6)

2.2 低轨小卫星星座商业化前景广阔

地心轨道按离地面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地球同步轨道(GEO)和高地球轨道(HEO)。传统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使用 GEO,其特点是信号覆盖面广,只需 3 颗卫星即可覆盖全球,但因轨道高度高,其发射成本较高且信号传输延时大;相对而言,使用低轨卫星进行通信可有效降低延时,但单一卫星难以实现大范围信号覆盖。小卫星商业化的重要优势在于其成本低廉,且易于通过多星组网形成星座的方式弥补单星功能性和覆盖范围的不足,因而特别适合中低轨道下应用。目前,低轨小卫星星座已在遥感、通信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7)

2.2.1 遥感领域应用日趋成熟,太空大数据时代渐行渐近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遥感是小卫星星座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2016 年全球共发射各类人造卫星 126 颗,其中属于遥感卫星的对地观测卫星多达 64 颗,占比 51%;从卫星平均价值来看,对地观测卫星平均价值明显较低,表明微小卫星技术在该领域普及程度较高。同时军用及科研类卫星平均价值要显著高于其他卫星,主要是由于其有效载荷专用性强、价值较高。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8)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个商业化遥感小卫星星座计划部署实施。Planet 公司(原名 PlanetLabs)自 2014 年起开始打造全世界最大的遥感卫星群 Flock 鸽群星座,该卫星星座采用国际标准的 3U 立方体卫星平台,运行在 370~600km 近地轨道上,可以提供星下点地面分辨率为 3~5m 左右的视频图像。Planet 于 2013 年发射了 4 颗 Dove 试验卫星对该系列卫星进行技术验证,随后在 2014-2017 年中进行了大批量的发射。2017 年 2 月 15 日,印度 PSLV-XL运载火箭一次性地搭载了 104 颗小卫星升空,其中就包括 88 颗 Planet 公司 Flock-3p 型卫星。截止到 2018 年 8 月,该公司拥有 175 个 Doves 卫星,13 个 SkySat 卫星和 5 个 RapidEye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卫星最多的公司,已可以实现全球图像每一天的更新。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9)

美国Spire公司2015年1月宣布构建由125颗3U立方体卫星构成的商业气象卫星星座“狐猴”,通过测量穿过大气层的 GPS 卫星信号,可获得百倍于当前数据量的大气温度、压强和湿度曲线等气象数据,从而大幅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Spire 的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政府和商业客户,截止至 2017 年,Spire 已发射 30 余颗商业卫星,可以实现在偏远、信号通道不通畅等地区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PlanetiQ 也是一家基于卫星的气象数据服务公司。该公司率先研发出了基于 GPS 无线遮蔽(掩星)技术 Pyxis 传感器并将其封装在体积较小的设备内,该设备安装在卫星上,可以追踪穿过地球大气层的 GPS 信号,对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气压和湿度进行周期性测量。PlanetiQ 计划在太空部署 12 颗卫星组网,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到 2020 年时,会增加到 18 颗卫星,并获得 800 万个信号监测点,是目前轨道上卫星传输数据量的 10 倍。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

低轨小卫星星座在遥感领域的应用正日趋成熟,对于大部分遥感卫星公司来说,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向企业或政府销售相关数据,而数据的精度、广度和及时性往往能体现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随着小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的持续下降,预计未来各类遥感小卫星星座的覆盖面和功能性将进一步提高,基于相关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有望为遥感卫星公司注入新的商业价值,“太空大数据”时代已渐行渐近。

2.2.2 小卫星通信星座发展潜力巨大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空间电磁波来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建立全球个人通信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手段。SIA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卫星固定通信市场约 17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7%;卫星移动通信市场规模约 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11%。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1)

在现有卫星通信市场上,同步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仍占主导地位。卫星移动通信市场中,铱星、全球星、Orbcomm 三大低轨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份额之和仅占 30%左右,而最大的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海事卫星(Inmarsat)的市场份额达 60%。卫星固定通信市场中,几乎全部被同步轨道系统占据,O3b 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商用中低轨卫星固定通信系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2)

O3b 星座系统由 O3b 网络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司开发,该公司是 Greg Wyler 于 2007 年联合多家大型公司和银行建立,致力于为世界上信息落后地区(主要是非洲、亚洲和南美等)的“另外 30 亿人(O3b)”提供高速通信连接。其方案和概念提出后,得到了 SES、Google 等大公司的支持,并于 2010 年底得到了全额资助,至此 O3b 星座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成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电信服务提供商、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和军方用户等。目前,O3b 卫星系统由 12 颗 MEO 卫星组网,其中 10 颗工作星,2 颗在轨备份星,均位于赤道上空、8062 公里、几乎零倾角的 MEO 轨道上,覆盖区仅在南北纬 45°之间,牺牲了对中高纬度的覆盖,为处于赤道的很多数字鸿沟问题严重的地区带去了网络的接入。2014 年 9 月 1 日,O3b 公司正式在太平洋、非洲、中东和亚洲地区提供商业服务,政府机构和美国军方是其重点用户。2018 年 5 月 O3b 新发射的 4 颗第一代投入使用,使 O3b卫星编队总容量增加 38%,将覆盖区扩大到南北纬 50°之间,可为南北纬 50°~62°范围内的地区提供有限的服务。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3)

在移动通信端,铱星(Iridium)公司可谓是 LEO 小卫星应用的鼻祖。1987 年,摩托罗拉公司率先发布第一代铱星计划,由 66 个低轨道通信卫星组成卫星星座,以解决传统 GEO通信卫星高延时的问题。该系统于 1998 年 11 月 1 日开始服务,但由于当时卫星技术和全球通信需求并不成熟,铱星无法和同时兴起的低成本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争夺市场份额,因而仅运营了两年就不得不宣告破产。2000 年底,在美国国防部大力支持下,铱星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起死回生,并于 2001 年 6 月开始提供速度为 2.4kbps 的互联网连接服务,面向户外用户并被美军用于野战通信。铱星公司随后开始开发第二代铱星系统 IridiumNext,该系统仍然由 66 颗有源卫星组成,另外还有 9 颗在轨备用卫星和 6 颗地面备用卫星,但其重量较一代卫星减轻约 20%,通信服务能力提升数十倍,可为普通移动终端、海事航行用终端、地面固定接收站分别提供 128kbit/s、1.5Mbit/s 和 8Mbit/s 的数据传输速度。2017-2018 年期间,SpaceX 分 8 批将 75 颗铱星二代卫星全部送入预定轨道,Iridium Next 由此正式实现“王者归来”。2018 年,铱星公司通信服务业务收入达 4.07 亿美元,是仅次于 Inmarsat 的第二大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4)

除铱星系统外,目前全球主要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还包括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Orbcomm)等。“全球星”系统是最初由美国 Loral 和 Qual-comm 公司联合提出的全球数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 48 颗低轨卫星分布于 8 个非极地轨道平面组成,轨道高度为1400km。该系统与地面网联合组网,因此星上没有复杂的交换和处理能力,也不需星际交叉链路,由星体中继转接至地面网关交换局,利用地面设施完成呼叫建立、处理和选路,整个系统成本大大降低。“全球星”轨道高度较高,波束覆盖范围较大,且采用 CDMA技术,故可支持较高的业务量密度。该系统 2000 年 1 月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向全世界各地用户提供话音和 9.6Kb/s 的数据等业务。2010 年,全球星公司正式开始建设第二代卫星系统,并于 2013 年 2 月完成全部 24 颗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第二代全球星卫星系统(Globalstar-2)可实现除南北极以外在全球范围内可实现无缝覆盖,提供传输速度高达256kbit/s 的低价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包括话音、传真、数据、短信息、定位、Wifi 等。

Orbcomm轨道通信系统是美国轨道通信公司和加拿大环电联合投资建设的一个近地轨道的小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拥有 36 颗小卫星,其中包括 6 个轨道面内的 6 颗备用卫星。这些卫星不需要推进系统,并且用于低功率的通信服务,因此体积很小。Orbcomm可通过手柄通信和跟踪装置向全球用户提供信息、数据通信和定位业务,并以极低的成本向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送和接收短信息,其应用场景包括人与人或机器与机器间的实时通信、远程工业资产和环境监测、被盗车辆定位跟踪以及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的电子邮件通信等。2014-2015 年期间,Orbcomm 分多批次将 17 颗完全服务于 M2M 领域的新一代 OG2 小卫星送入太空,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容量、性能和竞争力。截至 2017 年 11月,Orbcomm 已经拥有 200 多万个可计费用户通信器,被授权在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在全球有 16 个网关地面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2018 年,Orbcomm 宣布已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将在中国建立网关地面站,为客户提供卫星物联网服务及解决方案,主要涉及重型设备、运输和物流、以及海上运输等领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5)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6)

除上述已投入运营的中低轨通信小卫星星座外,当前全球还有 OneWeb、Starlink、LEOSat等多个在研的小卫星通信星座计划。OneWeb 创办于 2012 年,主要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球的高速宽带网络,为世界各地提供高速宽带服务。它是少数几家计划建造、发射和运营数千颗小型卫星以提供全球网路拨接服务的初创企业之一。2016 年 4 月,OneWeb 宣布在佛罗里达的太空海岸建设卫星制造工厂,位置靠近美国 NASA 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工厂面积将占地约 14 亩。该工厂将不仅为自己制造近 900 颗低轨道卫星,还计划承接来自其他运营商或客户的卫星制造业务。2017 年 6 月 25 日,OneWeb 从美国联邦无线电管理委员会(FCC)拿到了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的运营执照。经历数度推迟发射后,OneWeb首批 6 颗互联网卫星于 2019 年 2 月 27 日在法属圭亚那成功升空。此次发射后,OneWeb计划在今年秋天开始发射更多卫星,首批 650 颗卫星将利用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 Space)运营的联盟号火箭(Soyuz)分 21 次发射部署完成。最终,OneWeb 计划将另外 1330颗卫星送入不同高度的太空中,使该公司卫星总数达到 1980 颗。OneWeb 仍在等待 FCC对下一步计划的批准。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7)

作为 OneWeb 的有力竞争者,2016 年 11 月,SpaceX 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提交了著名的“星链计划(Starlink)”计划,即利用猎鹰 9 号可回收火箭,于 2019 年到 2024年内将 4425 颗卫星送到 1110-1325km 的地球轨道平面组成小卫星星座,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星链计划中每一颗卫星大约可覆盖半径为 1060km 的区域,覆盖面积大约为 350 万平方公里。首批 1600 颗卫星部署完成后,该系统即可提供覆盖全球的宽带服务;第二阶段 4425 颗卫星部署完成后,Starlink 能为全球个人消费者和商业用户提供全球范围最高 1Gbps 的低延时宽带服务。2018 年 11 月 22 日,FCC 再次批准 SpaceX在原有计划基础上新增 7518 颗部署于 335-346km 超低轨道的宽带卫星,使得该计划预发射卫星总数达到近 1.2 万颗。作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领军企业,SpaceX 星链计划的推进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掀起卫星产业新一轮发展热潮,全球卫星通信产业下一次深刻变革已近在咫尺。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8)

2.2.3 5G 时代卫星通信迎来发展新机遇

历史上,以铱星系统为代表的卫星通信曾一度与地面通信构成直接商业竞争,但最终却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技术优势不明显、用户需求少而未能成为主流。从技术本身而言,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线路稳定可靠、中间环节少,组网灵活、受地理环境限制小,带宽分配灵活、易实现多址联接等优点。伴随地面第五代移动通信(5G)商用临近,人类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有望达到一个新高度,卫星通信与地面 5G 的融合正成为产业讨论的新热点。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9)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0)

5G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灵活高效、万物互联,而地面通信网络受制于地理环境因素,尚难以实现全球全方位无缝覆盖。星地融合是这一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据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5G 时代卫星通信系统将采用高、低轨卫星混合轨道设计,通过激光或微波链路构建星间链路,并通过低频段或者高频段多波束天线在地面形成蜂窝状覆盖,分别实现中低速和宽带传输服务功能;而未来地面信关站可通过与地面 5G 网络共用同一个云平台来协调彼此之间的服务提供、频谱配置、干扰管理、用户移动性管理等信息,从而实现地面 5G 网络与卫星网络协同融合。卫星与地面 5G 融合后,可以为物联网设备、偏远地区用户以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移动载体用户提供连续不间断的网络连接,从而大幅增强 5G 系统在这方面的服务能力;同时卫星优越的广播/多播能力还可以为网络边缘及用户终端提供高效的数据分发服务,进一步提升网络整体通信效率。在此基础上,卫星星座将作为一种太空基础设施成为通信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星地通信网络有望在 5G 时代由竞争走向合作,形成星地融合新商业模式。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1)

3.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现状

3.1 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国产商业卫星有望成为后起之秀

我国在以卫星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领域整体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卫星产业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卫星应用正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升减灾能力、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卫星技术、产业链完整性、市场化程度等各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小卫星星座应用方面,我国起步发展较晚,属于该领域内的追赶者。

我国传统航天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以航天军工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国家队”,产业链总体较为封闭,市场结构与美国等国家有所差异。据估算,2017 年我国卫星产业总收入约 3600 亿元,约占全球卫星产业总量的 20%,其中卫星发射业、卫星制造业、卫星应用三大产业收入分别约 20 亿元、800 亿元、2800 亿元。卫星应用中,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最大,2017 年达 2550 亿元,同比增长 20.4%;通信、遥感贡献收入约为 300亿元和 20 亿元,卫星遥感产业市场需求量增速较快。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2)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航天产业链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对于商业卫星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不断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对商业航天做出了明确规划,提出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公益与商业兼顾类项目实行国家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商业类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鼓励并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投资建设规划内的卫星”等内容,为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提供了政策引导;《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 年)》等政策规划,为卫星导航和遥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专项支持;航天立法方面,2013 年国家《航天法》立法工作正式纳入规划,其内容将覆盖航天科研生产、卫星服务、宇航产品和技术出口和航天金融保险等环节,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目前,部分省份已将商业航天视为战略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例如,京津冀地区印发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 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南省发布《关于促进湖南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湖北省相继出台《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意见》、《湖北北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 年)》;吉林省编制《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 年)》;黑龙江省编制《黑龙江省卫星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 年)》;江西省出台《关于促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印发《福建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在此背景下,国内卫星产业链中不同主体均已开始加速商业化发展探索,国产卫星有望成为国际舞台中的后起之秀。

3.2 传统航天军工院所加速商业化探索

我国卫星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旗下的众多科研院所及专业公司。1999 年 7 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其中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民用航天产业,负责研制了我国几乎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包括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五院、八院是我国卫星研制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队”,九院则负责研制配套微电子部件。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从事国防军事工业,负责研制各类型的防空导弹和飞航导弹。集团近年来开始发力商业航天,旗下二院、三院已在卫星领域展开布局。

3.2.1 中国卫星(航天五院)——国产卫星制造主力军

航天五院全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制基地。五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已抓总研制和发射了 200 余颗航天器,目前有百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航天五院在商业卫星领域起步较早,早在 2004 年就实现了首颗商业卫星出口合同签署,截至 2017 年底,已向国际用户交付了 9 颗商业卫星。航天五院在北京、天津、河北、西安、兰州、烟台、深圳、内蒙古等产业基地,拥有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系统集成、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制造及卫星应用、服务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是航天五院控股的上市公司,是我国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集成、终端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拥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深圳东方红等一系列知名品牌。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公司成功开发了 CAST10、CAST20、CAST2000、CAST3000、CAST4000 等多个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卫星产品覆盖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科学与技术试验等业务领域,现已成功发射了 60 余颗小卫星及微小卫星。2018 年,公司成功研制并发射“鹊桥”、“张衡一号”、“高分六号”、“巴基斯坦遥感一号”、“中法海洋卫星”等卫星,预计全年营收将超 85 亿元。

中国卫星还是我国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鸿雁”的研制主体。“鸿雁”星座最早于 2016年由航天科技集团提出,该系统将由 300 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2018 年 12 月 29 日,“鸿雁”星座首发星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鸿雁”星座的建设全面启动。预计到 2020 年前后,“鸿雁”星座将完成 60 颗卫星组网,并于 2023 年建设骨干星座系统。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3)

3.2.2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航天八院)——遥感卫星摇篮

航天八院全称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创建于 1961 年 8 月,前身为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从战术导弹研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集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于一体的多领域并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

在卫星领域,航天八院的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509 所)是我国气象卫星的摇篮和对地遥感、空间监测、深空探测系列卫星的主要研制基地,主要承担气象、科学试验、微波遥感、电子等系列卫星的研制工作,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卫星气象观测系统序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同时研制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2012 年 11 月,509 所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围绕商业航天、轻量化材料、热能与低温工程三大实业,促进航天领域先进技术的孵化转移及产业化发展。2014 年 11 月,航天八院 509 所成立微纳卫星系统工程中心,发力微小卫星研制领域,其业务范围包括微小卫星系统产品、商业资讯、有效载荷、商业服务等。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4)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5)

3.2.3 空间公司(航天科工二院)——“虹云工程”实施者

航天科工二院全称为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其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武器系统总体、导弹总体、精确制导、雷达探测、目标特性及目标识别、仿真技术、军用计算机及共性软件、地面设备与发射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一个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综合性研究院。2014 年 3 月开始,二院抓总研制了航天科工集团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天鲲一号”,并于 2017 年 3 月发射成功,为航天科工集团小卫星平台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航天科工二院主导的商业航天工程包括 S 系列小卫星平台、“虹云工程”、“快云工程”等。

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是航天科工二院于 2018 年 4 月新成立的卫星研制专业公司,其前身为二院空间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该公司将致力于空间工程技术研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经营,以商业航天产品为主,构建以低轨宽带移动通信卫星等通信和遥感卫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品与应用服务体系,预计未来将形成年产百颗卫星的生产制造能力。

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虹云工程”是空间公司目前最主要的商业航天项目。该工程计划发射 156 颗在 1000 千米运行的低轨小卫星,并使用 Ka 频段实现每颗卫星达到 4G/s 信息传输速率,形成基于低轨卫星星座构建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虹云工程的建设分为三步:第一步,在 2018 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2020年之前发射 4 颗业务实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2025 年实现全部 156 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整个计划部署完成后,将在“一带一路”、甚至全球实现随时随地按需的互联网接入,为实现高速率、高质量的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体验开辟新的技术途径。2018 年 12 月 22 日,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技术验证星“虹云·武汉号”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入规,标志着虹云工程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6)

3.2.4 航天海鹰事业部(航天科工三院)——探索商业运营

航天科工三院全称为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研究、设计、试制和生产飞行器的高技术科研生产基地。2018 年 10 月,航天科工三院旗下成立的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正式获取了工信部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标志着三院正式开始探索基于卫星等天基系统的信息服务和商业化运营。该许可业务种类包括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VSAT)、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ISP)和信息服务业务。同时,事业部还获得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许可业务种类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EDI)。该事业部后续将持续推动天基互联网与物联网、地理信息服务、高精度位置导航信息服务、卫星增值内容开发与平台建立等一系列线上和线下业务,并于“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结合,打通航天科工商业卫星产业链。

3.3 科研机构及高校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开始成为商业航天及卫星研制领域的重要力量。

2014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技术入股并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2015 年 10 月,长光卫星公司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吉林一号”,开创了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应用的先河。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长光公司又先后发射了多颗“吉林一号”星座视频、光谱系列卫星,目前该星座卫星在轨数量已达 12 颗,遥感数据获取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已大幅提高,可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各领域提供服务。根据规划,长光卫星公司将在 2030 年前完成 138 颗卫星组网,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 10min 内重访能力,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7)

2016 年 8 月,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深圳市人民政府、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六家单位联合组建了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以进一步完善遥感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增强遥感技术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2017 年 6 月,中科遥感(深圳)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微小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星座“深圳一号”项目,该小卫星星座将由 8 颗卫星组网而成,具有聚束模式、条带模式、扫描模式三种成像模式,重访周期短,分辨率高达 0.5 米,可应用于城市安全及重大工程动态监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交通设施养护动态监测、城市三维建模、地理国情监测等多个领域。项目计划 2018 年底前,发射一颗面向商业化的 SAR 小型试验卫星,并在 2021 年前逐步完成卫星星座建设目标。届时星座有效覆盖全国地域及海域的周期将小于 1 天,对各大城市的重访时间小于 1 小时。组网完毕后,“深圳一号”将极大改善商业化 SAR 卫星资源少、价格高昂、被国外卫星垄断的现状,推进卫星遥感空间大数据产业化。

2017 年 8 月 22 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依托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 2003 年 12 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 1999 年 3 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创新研究院坚持"三个面向",分别设立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新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卫星三个总体部和卫星电子技术、卫星控制技术、卫星力热技术、卫星软件技术四个研究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导航卫星研究所和微纳卫星研究所;同时设立了可靠性中心、软件评测中心、AIT 中心三个支撑中心。作为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创新研究院已成功发射包括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 43 颗卫星,成功率达到 100%,已成为我国卫星研制领域的重要力量。

除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高校也积极参与卫星研制,特别是皮型、纳型及微小卫星的开发。总体而言,高校参与卫星研制主要是以教学、科研、试验为目的,与传统航天专业单位相比在组织管理体系、工程配套方面不具有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正通过与传统航天企业或新兴创业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参与商业卫星市场,如哈工大与中国卫星成立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与航天科工三院成立“卫星技术与应用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与天仪研究院推出“天格计划”等。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8)

3.4 新兴航天企业蓬勃发展

2015 年以来,在全球小卫星星座浪潮再起、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国内航天市场进一步开发的背景下,国内民营资本开始加速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掀起了一轮“卫星创业”热潮。经过数年发展,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银河航天、微纳星空等新兴航天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构成了中国商业卫星领域的新生力量。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39)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是国内首家实现低轨小卫星设计、研制与运营并形成商业闭环的公司,具备百公斤级商业化低成本小卫星的研制与星座组网、卫星通信系统等核心技术。公司以“卫星物联网”和“航天 STEAM 教育”两大业务板块双轮驱动,专注于微小卫星创新应用与星座组网运营。2018 年 2 月 2 日,九天微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颗教育共享卫星 “少年星一号”顺利升空,并面向建有卫星测控站的中小学和教育机构,开放卫星通信资源,重新定义了我国航天科普教育场景。2018 年 12月 7 日,九天微星发射自主研制的首颗百公斤级卫星“瓢虫一号”,搭载与中科院西光所、中科天塔联合研制的太空自拍、星光闪烁和太空 VR 三大载荷,顺利完成平台测试和载荷测试。同时,九天微星将在 2021 年底完成 72 颗小卫星组成的低轨物联网星座“JT50”,为分布在全球各地、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海陆空天)的物流、重型机械等各类资产提供万物智联的实时卫星通信服务,预计届时单星每小时采集并发数可达 200 万条。在此基础上,九天微星将推进构建由 800 颗低轨小卫星组成的互联网星座。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 2016 年 1 月,是中国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和商业公司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短短两年间,天仪研究院已成功完成 5次太空任务,将 10 余颗微小卫星成功送入既定轨道,承担了多项科学试验任务。其中 2018年 12 月成功发射的 TY/DF-1 卫星,是由天仪研究院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同组建的“先进微纳卫星研制联合实验室”研制的第一颗鉴定技术验证卫星,也是天仪标准化、小批量研制生产的首次尝试,代表着天仪已经实现了年产十颗卫星的能力,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逐步靠近。未来,天仪将逐步安排进行相同轨道、相邻轨道、不同轨道、不同分辨率、多种光谱卫星的组网观测及多元数据融合处理等试验,完成多星多载荷多轨道组网技术验证,以及相关软硬件技术验证,以配合未来天仪研究院在相关星座技术、平台技术、软件能力、测运控等方面的能力积累,促进天仪卫星向业务应用靠拢。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0)

银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6 年。该公司对标美国 OneWeb 公司,致力于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 5G 天地融合通信网络。为此,银河航天已规划组建采用 5G 标准的“银河 Galaxy”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由千百颗自主研发的 5G 卫星,在500km-1200km 的近地轨道组成网络星座。星座能无缝扩展地面通信网络,覆盖陆地、航空、海上等全球各个区域,让用户可以高速灵活的接入 5G 网络。2018 年 10 月,银河航天自研的试验载荷“玉泉一号”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CZ-4B)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行了星载高性能计算、空间成像、通信链路等试验验证。该星座首颗 5G 试验卫星“银河一号”预计将在 2019 年下半年发射。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7 年,主要从事微纳卫星系统的研发制造服务。公司自主研发微纳卫星平台和核心部组件,拥有卫星整星设计和集成测试能力,具有电子通讯和光学载荷等卫星系统研制经验,具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统揽全局的能力。公司自主研发卫星地面通信终端,具备卫星通信系统集成经验,可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2018 年 12 月,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公司(微纳星空)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数千万元战略投资。至此,微纳星空于 2018 年已完成两轮总计亿元规模人民币融资。

3.5 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前景及发展趋势

我国卫星产业目前处于商业化探索初期,与美国相比在技术水平、产业链协同、商业成熟度等方面仍有差距,整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产业竞争格局看,以航天军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国家队”在卫星技术积累、工程能力和发射资源等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和科研机构受体制束缚较少,有望与国家队形成互补,在先进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降本增效等方面占得先机。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对航天、通信等市场的不断开放,另一方面行业参与者需积极投入市场化竞争,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完善配套产业链等方式不断降低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提升卫星功能性。预计在此过程中,位于产业链上游、具有自主研发实力的卫星制造企业将率先受益。

4. 相关上市公司及重点标的推荐

4.1 上海沪工——收购优质资产,高起点布局商业航天

公司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焊接与切割设备的龙头企业,18 年以来积极布局商业卫星、航天军工领域,有望于主业产生协同。2018 年 10 月公司以 8000 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沪航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航天科技、航空科技、卫星技术、大数据科技、计算机科技、信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领域的业务,正式进军航天航空的卫星领域。公司背靠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的形式,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起点布局商业卫星 AIT (总装、测试及实验),切入部分核心部件的业务领域,2019年有望迎来量产,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1)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2)

公司 18 年 12 月完成增发并购北京航天华宇,正式进军航天军工领域。航天军工是军工领域增速较快的子行业之一,具有准入门槛较高、客户黏性较大、产品毛利率高等特点,航天华宇主要客户均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系统内的顶尖研发和制造单位,拥有扎实的客户和信誉基础。根据航天华宇的业绩承诺,其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合并净利润分别将不低于人民币 3,000 万元、4,100 万元、5,500 万元和6,700 万元,并表后将显著增厚公司业绩。航天华宇 2017 年利润目标已超额完成,实现净利润 3556 万元,目前在手订单充足,部分新品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研制服务比例从2016 年 22%提高到 28%左右,毛利率有望稳定提升,我们认为未来业绩承诺兑现可能性较大。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3)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4)

公司 2 月 13 日董事会审议通过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上海沪工航天军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合同书》,拟通过全资子公司航天华宇投资 30000 万元在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全资孙公司,建设航天军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规划用地约 100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规划用地约 400 亩,分两批次建设,其中:首批计划投资用地约 200 亩,用于战术导弹、火箭及配套产品的生产制造;第二批计划投资规划用地约 200 亩,用于商业卫星、火箭等航天军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总装。项目二期投资规划用地约 600 亩,用于后续航天军工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此次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投资设立孙公司,表明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再提速,预计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北京航天华宇现有场地紧张、产能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航天军工业务领域内整体装备和技术的先进性,对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若该合同获股东大会通过生效,则预计将于 2019 年开工建设、2020 年初步投产,对 2019 年业绩不构成影响。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形成一个集航天航空、军工装备、智能制造为一体的科技型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辐射全国,成为江西省军民融合现代化高端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国卫星——国内小卫星制造龙头

中国卫星(600118.SH)是航天五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两大领域,是国内小卫星制造龙头。

在卫星研制领域,公司专注于 1,000 公斤以下的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研制与生产,业务集系统开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在轨服务于一体,且拥有小卫星、微小卫星、皮纳卫星等先进系列化公用平台,具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新技术验证及推广、星上小型化产品开发、高性价比微小卫星提供能力,可保障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稳定运行。2018 年,公司成功研制并发射“鹊桥”、“张衡一号”、“高分六号”、“巴基斯坦遥感一号”、“中法海洋卫星”等卫星,龙头地位依旧稳固。

在卫星应用领域,公司拥有 VSAT 系统、高安全云计算操作系统、基于 GNSS 高精度定轨及测量技术以及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仿真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拥有研发、设计、生产、试验等一整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具备基于云计算基础支撑平台的卫星应用系统集成设计、测试能力,可保证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与动向,提供一流的卫星应用产品和服务。2018 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在卫星应用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智慧城市三大领域均取得持续发展。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5)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6)

4.3 欧比特——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先行者

欧比特(300053.SZ)是一家专业从事宇航电子(嵌入式 SoC/SIP 芯片/模块、航空电子系统、宇航控制系统)、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AI 芯片、AI 软件算法、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产品研制生产及应用服务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具有领先的宇航电子技术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在宇航电子方面,欧比特深耕近二十年,已成为我国高端宇航 SPARC V8 处理器 SoC 的旗杆企业、立体封装 SIP 宇航模块/系统的开拓者,两大产品已达到领先的技术水平。同时基于宇航电子技术的积累,公司进一步延伸突破了“微小卫星电子系统一体化平台”设计、“卫星控制平台计算机”设计等技术。在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方面,公司通过自身人才储备、与知名院校、专业院所合作等手段,储备了丰富的图像数据处理技术,并通过资本平台并购了具备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的铂亚公司和具备遥感影像处理技术的绘宇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卫星大数据应用端的关键技术。目前,公司为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院校以及系统集成供应商,提供高可靠、高性能、小型化、自主可控的标准器件、定制产品及产品/技术研发服务。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7)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8)

4.4 航天电子——航天领域电子类专业设备龙头企业

航天电子(600879.SH)是航天领域电子类专业设备配套及研制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军民用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测控通信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军民用惯性导航设备、卫星导航设备、遥测遥控设备、精确制导与电子对抗设备、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等专业设备;军民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等。

公司本部及多家子公司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资质、总装承制单位资格和国家保密资质,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和试验等保障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公司在航天测控通信、机电组件、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传统优势专业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配套比例较高,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公司生产的多个型谱无人机多次以第一名成绩中标军方采购,目前已形成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49)

卫星应用产业市场分析(商业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0)

公司运用航天电子优势专业技术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环保产业、智能制造、智能电网、安防等领域开展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北斗导航系列产品、物联网、空气监测治理系统、MEMS 智能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太赫兹成像安检仪等一批航天技术转化应用产品。2018 年,承担了多个型号研制配套任务,多次参加重大飞行试验和发射服务,并成功签约中科遥感新型卫星星座首发星“深圳一号”,迈出了向军民融合应用市场发展的重要步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