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美学特征举例子(析神童)
肖以桂老师在写长联,
在各个学科的“神童”中,最不堪的是中国画的“神童”。原因是:除中国画的“神童”是非成人标准外,其他学科“神童”的标准都是成人化的。数学上的“神童”绝不会将一加一算成三,他们也必须使用成人用的那些极抽象、极复杂难记的公式、定律。同样,音乐“神童”在演奏钢琴和小提琴时,也绝不可能不按成人的尺度要求音准节奏和乐理。自然科学方面的则更严格。据笔者所知,其实西洋画方面的“神童”也是按成人标准的。记得苏联有个绘画“神童”叫柯理亚,他的画是完全按成人标准的,他的速写直迫列宾、赛罗夫等大师,有些甚至超过大师。
天阳的抽象国画《曲线畅想曲》。表达了作者在宣纸上自由驰骋,天马行空的艺术灵感,突破传统束缚的愉悦,随心表达的放纵
儿童唯其未成年而心智超越幼稚而比及成人,所以才堪称“神童”,因为这样的“成人化”要求,99.99%的儿童办不到,办得到的便是非凡,非凡便是“神”,这才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事。恰恰相反,中国画的“神童”则去成人化,而且愈去成人愈“神”,说是天真、童趣。如果按这样的标准,起码一半的儿童能达标,而不是其他学科“神童”亿万分之一的达标率。因为一般儿童,只要心智健全,家长又有意去开发他的天真和童趣,为他创造无拘无束的空间,任其信手涂鸦,那天真和童趣都可以冠上“神童”的桂冠,这便是中国画“神童”何其速成、此起彼伏、数不胜数的原因。其实按“名”“实”去套,倒应该改中国画“神童”为“趣童”更为贴切,也更为符合实际些。
天阳的心象画《精气神》,书画合一,是国画与书法的融合。心象画在艺术上,抛弃了陈陈相因的传统,达到了心到画到的自由王国。
所谓成人化,实际便是学科标准,去成人化,则是去学科化,因而也便失了学科基础,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这也便是很多所谓“神童”在闹腾了一阵子之后,便销声匿迹,江郎才尽的缘故。要知道,当“神童”十五六岁时,还靠童真是绝不会受到社会认可的。
天阳的抽象艺术作品《酒》,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尽在画中,让人品味。建制派画家质疑,国画能这样画吗?
中国画的学科标准单从技术层面上讲便是笔墨,一个人要想解决笔墨问题,一生投入,可能还未必可以,加上所谓诗、书、印功夫深着哩,“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神童”能名副其实吗?
这幅精典的抽象画《書山有路》,描绘了人类从远古至今,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知识,象征不懈努力的涓涓细流,山壁上甲骨文字和图腾,体现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天阳根据肖以桂老师的命题创作的心象国画。
当然中国画的审美理念中,确实含有对“拙”“返朴”“童味”“无法”“熟而后生”等的追求,但这些都是大师经过对传统笔墨和传统技法的一生积累之后,在炉火纯青的晚年,作所谓“减笔画”的结果。但国画大师们的简笔画与“神童”画绝不是一回事。一是在审美追求上的自为,一是毫无自觉的幼稚,一是有深厚功底的简逸、稚拙,一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有甚者,有些“神童”的画,并不天真,也不稚气,而是仿照成人简逸笔意,大有小老头的景象,实在令人心生忧虑。其实很多“神童”是成人为达到某种功利而“制造”出来的。媒体吹捧、名人题字、办展出书,哄骗外国人等,都是他们追逐的目标。可怜“神童”不但不能天真烂漫,反成了表演机器,一举一动,连题款钤印,事先都由成人指定,何其可恶!
天阳创作的《茶道》,是书画结合的精典之作。表达主人以茶待客的火热情怀。
即使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急功近利,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沦为表演机器,但由于他们不知学理。不懂艺术规律、迷信神话,误以为自己的孩子真是超常的“神童”,因而沾沾自喜,甚而将孩子封闭,自请家教,搞所谓“天才教育”,其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而已,这样的教训还少见吗?
天阳的抽象画《静夜思》。传递了作者丰富的幻想,中国画要突破传统,不是一句空话,要由作品来体验,这幅抽象的国画作品,难道不是突破吗。
儿童的天真和稚拙,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唯其速去,才能使生命走向成熟、走向理智。这也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的原因。因此,童真和稚拙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和炫耀的必要。当然,儿童独特的眼光和单纯的心灵往往使他们没有成见、不受世俗的纷扰,这是备受成见和世俗所累的大人羡慕不已的,但它的价值也只是对成人返璞归真有启示作用而已,对儿童自身并无多大意义。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全社会都应为儿童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清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唤醒进入误区的家长,造成讲程学的风气,不浮躁、不虚夸已是当务之急,不可等闲视之。
天阳的抽象画《佛》让有缘之人细心品味,让异议者自由评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