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经典回忆(农村早期记忆之算盘)
很小的时候,看到生产队的会计扒拉着小小的算盘珠子,认真地计算着数字,感觉很有意思。尤其是到年底的时候,要计算出每个人的工分及各家的分红对账等,常常是一个人唱着报数,两个人“噼里啪啦”同时扒拉着算珠,简直就是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算完后一对数,分离不差就合格了;有时却因为差一分钱而要重算,甚至要查对一宿,核对无误方才罢休。到商店里买东西,珠算也是营业员的一项基本功。如果买几样儿商品,一边报着价格,一边总数就出来了。不只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就连复杂的乘法、除法运算,在一个熟练者手里也是易如反掌。
上学的时候有珠算课,每人上学除了背着书包,还背着一个大大的算盘。这种算盘大小不一,用宽木条做成木框,中间五分之一处顺着还有一根木条隔开,横着若干根粗竹棍连接着,分别串着2个和5个木制的算珠。木框和竹棍都磨的非常光滑,算珠可以轻松滑动,一跑起来“哗哗”地响。
珠算课上老师没有严格要求(主要还是自己没重视),也就没有好好学,像一些什么口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等也没有记得太好。就记得上边两个算珠,一个顶五个,下边是五个算珠,一个就是一个;个位满了,就进到十位,十位满了就进到百位……记忆中唯一的用途就是下课时两个人玩“顶牛儿”游戏,你顶他就落下,他顶你就落下,谁把对方顶完了就算胜利。
据考究,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起源于北宋时代,串档算珠。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算盘又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可以同四大发明相提并论。
过去,珠算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的一些俗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二一添作五”,是说两个人一人一半;“三下五除二”,是说办事干净利落;“一退六二五”是指把事情、责任等一卸干净;“三一三十一”,指平均分配为三份的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的意思;“九九归一”指的是又回到开始、最初的状态。“归”是珠算的一位除法,珠算有九九归除和复原的口诀,九除以九,商数为一。比喻转来转去最后又还了原,引申为化繁为简、归根结蒂之意……还有一些相关的歇后语,说某人不主动做事“属算盘子儿的——不拨不动,拨拨动动”;形容那些精于算计的人“腰里别算盘——时刻为个人打算,到哪儿算哪儿”;“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
记得刚刚出现计算器的时候,老会计还百般挑刺儿:“那东西不中啊,杵得半天还没我算的快、还没我这准呢”。那个时代,随便一个人都能拿起算盘,扒拉两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器的普及,算盘别说会用,许多年轻人就连是干什么的都说不准。据说在亚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仍在使用,弥补计算器的不足;在西方,常被用来帮助小孩子们理解数字,一些数学家还喜欢体验使用算盘计算的感觉。看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老祖宗的东西真的不能丢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