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1)

编者按

十九大昭示,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新的高度在砥砺奋进中积累、质变。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得到海内外侨胞热烈响应。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折射出海外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广大侨胞与祖(籍)国割不断的血脉联系、说不尽的思念亲情。

赶快看一看,这些侨胞所经历的,是否也曾发生在你身边?

狮城归来赏“诗”城

(作者:刘永刚,现为安迪苏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加拿大籍,居住新加坡)

说起我老家奉节,著名古城,古称夔州,有历史大约2300年。虽然国内史书记载颇多,但在海外,却鲜为人知。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西端,新中国成立后,奉节属于四川省,是川东门户。如今隶属重庆市。查究历史,奉节这个县名,得于唐朝。三国时刘备兵败东吴,退居夔州(奉节),身染重疾。刘皇叔老先生自知时日无多,在奉节永安宫将其子刘禅托孤于丞相孔明。诸葛先生毕其后半生扶助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节操,更名为奉节县。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在这里抒发感慨,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李白、杜甫、刘禹锡、范成大、陆游,都到过奉节。而把这儿当成生命之所的则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在奉节写成。因此,奉节得“诗城”美名。

光阴荏苒,离开老家奉节已经过去40个年头。父母在时,每隔几年总要从国外回老家探父母,顺便看看奉节的变迁。父母辞世之后,便极少回去。记得上次回奉节是在2013年夏天,专程从新加坡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四年后,受到弟兄姐妹热情邀请,于2017年10月末再回奉节,小住数日。蒙家人精心安排,看了奉节的新面貌,除县城及其附近的风景地,还驱车到当年下乡的五马红华,大湾,拜访了孩提时代的朋友同学。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2)

刘永刚。图片由作者提供

虽然小住数日,走马看花,由于是回老家,每走一处,回忆当年景象,对比自然强烈。笔者已经久不用中文,但此行感触深刻,情由心生,也乐于将观察到的家乡变化诉诸文字。

奉节基础设施建设:“超英超美”

回想1978年初,我20岁,初次独自离开奉节到重庆、成都。在江边等几小时,好不容易挤上船,坐着烧煤炭的“东方红”蒸汽轮船,从奉节到重庆,历时3天2夜。找不到住宿,在菜园坝火车站过一夜,次日坐火车去成都又是一整天。

那时,逢年过节回奉节,那是一票难求。车站码头,人头涌动,拥挤不堪。蜀道难,火车挤,船行慢,怎一个苦字了得?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20多年后,高速公路先通到了万州,又通到了云阳。没过多久,通到了奉节!之后若干次,我带着家人,开着车,从成都或者重庆,听着音乐,看着沿途美景,几个小时就回到了奉节!

这次回家,又有新鲜:高铁通到万州。网上买票,微信支付。从成都坐上高铁,乘车按部就班,无拥挤,无推搡,车内对号入座,普通舱座位也宽敞舒适。车行平稳,时速近300公里,3.5小时到万州!再从万州坐车,高速公路,到奉节就1.5小时。

游子居海外,已近三十年。常年走亚太,足迹遍全球。

如果说,数年前,开车奔驰在回奉节的高速路上,看一路风景,听一路歌声,感觉如今的家乡高速公路建设,与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已然没有差别。然而今天,当我坐着和谐号高铁,时速近300公里,一分不差进站离站。我的思绪,也像高铁一样,驰骋奔腾。我最早是在法国坐子弹列车,时速约250公里,感觉法国技术了不起。后来在日本坐新干线,在韩国也多次坐高速列车。国外高铁票价,如果折算成人民币,比国内高铁票价大约贵四至五倍。而英国、加拿大、美国与澳大利亚,没有高铁。如今咱们的家乡建设,才是真正的“既超英,又超美”!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3)

奉节夜景。图片来源网络

在县内,这些年政府也持续不断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过去奉节到新民都是土石公路,下雨就塌方,晴天车过尘土扬。如今已是干净的柏油路面,还取消了过路费。据了解,奉节每个乡都通了高等级公路。以前到红华,完全没有公路,小时挑煤炭,下乡时送公粮,爬山涉水靠双肩。数年前红华有了简易公路,天气好时,我们勉强可以开车上去。这次旧地重游,路面比从前大有改善,行车顺利,我兄弟有能耐,把他的越野车居然开到大湾山上去了!

奉节县还在加快发展旅游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回购旅游景点,得以促进更好发展。瞿塘峡为三峡第一峡,巍峨壮丽,闻名海内。过去没有路,只能远遥北岸的赤甲山,与南岸的白盐山。如今公路已经基本到达两山之巅。我们一行5人,驱车到达南面白盐山顶。深秋的季节,白云绕山峦,红叶满山岗。放眼远遥,只见江水环绕,“高峡出平湖”。白帝城已然湖中一小岛。长江东去,水接天边,蔚为壮观。山顶上工人正在忙碌着,修建观景台与连接步道。

笔者因工作关系,常年旅行于各大洲几十个国家,都没见识过哪个国家的政府,有如此魄力与财力,长时间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奉节既有人文历史,又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若经数年打造,未来对游客的吸引力,一定不亚于国内其他5A级景区。

奉节的变化:翻天覆地

在奉节长大,自然记得奉节旧城永安镇。全县几十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仅约1.4平方公里,有人口不足10万人。小街几十条,狭窄拥挤。一旦天雨,街道即变得泥泞不堪。为了配合长江三峡库区扩容,奉节县城整体被淹。在老城西侧,沿江24公里,一座现代化新城已然崛起。面积比老城大了几倍。新楼林立,店铺比肩,近5万移民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奉节面貌焕然一新,马路宽敞,车来人往,绿化也跟上了,奉节大致有了现代都市的样子。

最近数年,更有大手笔基本建设。2013年时看到的城中李家沟大桥下面的乱石沟,如今大变身,建起高楼42栋,商铺公寓,鳞次栉比。沿江道路漂亮,陡峭的山边,也有步道与电梯,绿树掩映。朱衣河公园,沿河十多公里,花草茂密,道路整洁,游人如织。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4)

奉节风景。图片来源网络

交通变,市容变,其人如何?此次回家,虽然只是小住数日,却也走街串巷,观市容变化,看人文风景。每天早上,笔者全然忘掉跨国公司技术专家与高管身份,与其他市民一样,信步到街边,临小店,坐小凳,吃柳包子,品小汤圆,刷微信支付。用几乎忘掉的奉节口音,与顾客店家拉起家常。市民如今不愁温饱,再没有见到几十年前常常见到的街边为芝麻小事吵嘴骂架的场景。下午驻足观看广场舞,大姐大妈跳的很认真,很投入。这广场舞全国流行,大妈跳舞,尽显和谐,歌舞升平景象。如今在纽约,在巴黎,都可以看到中国大妈跳广场舞。

我们兄弟姊妹,还驱车到当年下乡的红华大湾,作一日游。当年的五马一条街,过去每逢赶场便人如潮涌,水泄不通。如今显得冷清,但打扫得干干净净。公社办公大楼依然顽强矗立,只是年久失修,斑驳陆离,风光不再。当年留下的革命口号,在高墙上仍然依稀可辨,并吸引我驻足观看,久久沉思。

“故人俱鸡黍,邀我至田家”。当年的牧羊少年,如今两鬓染霜。院坝里摆酒,畅叙别情。当年的邻居,如今正在盖小洋楼。十分满足当下的日子。我们继续驱车上大湾,又见小学时同学,也盖起新房,还给我们介绍书记的惠农新政:村村通水电,家家要脱贫。农民盖新房,政府补助2万元。发现基层干部在执行惠农政策时打折扣,立即免职。可见,精准扶贫,正在落实到山乡最基层。2020年脱贫的目标,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遍观世界各国,也没有见过如此伟大的工程。

这次回访,切身感觉到奉节的市民比从前多了文明礼貌,山区的农民也得到了实惠,活得舒坦。史记说,“仓廪实,知礼节”。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礼貌也多了。奉节,照着这个速度发展进步,再过10年,会是啥模样?想起毛主席有诗:“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奉节,正在大踏步前进!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记杨芸珍老人和她的孩子们

(作者:廖为武,就职于上饶市广丰区外侨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无论离开的距离多远,时间多长久,对于生养自己长大的故乡,心中始终怀着一份牵挂。

有这样一位老人,为了回到家乡生活,主动放弃已经拥有的美国绿卡以及每月20000元的全方位护理费用,在自己八十大寿来临之际,毅然回到阔别20余年的家乡!选择落叶归根!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5)

全家福合照

她的名字叫杨芸珍,1938年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下溪街道双井村。

杨芸珍从小好学爱读书,记忆力也特别好,虽然现在已经八十高龄,但是以前看过的《水浒传》还能背出来,以前家乡的人和事情还记得清清楚楚!

1958年,住在城里的大姨看见铜钹山共大分校招生的布告,这促使杨芸珍成为了共大的第一批学生。报到上学的时候,她和三个女同学,走了两天一晚的路,才走到学校!杨老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共大毕业后,杨老在社后小学任教,随后结婚并生育了六个子女。

杨老在教育孩子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她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坚持读书,而且要相信以后的教育方针会改变,高考会恢复,国家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而她身上这些优秀品质也很好地遗传给了她的孩子们,他们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长子严易锋1984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三年跟随国家超导中心赵忠贤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研究,获得中科院物理学青年科学家奖。1990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199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严易锋是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获得8项美国专利,40多项有关网络智能机器人方面的核心技术专利,发表了70多篇科技论文。2015年辞职后,严易锋创办德宝威网络智能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新一代教育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

德宝威的英文是Double Well ,意思是双井,就是说我是从双井村走出来的孩子!

大女儿严易娜,高中毕业后考入上饶卫校,现在是上饶精神病院的护士长。

二女儿严易筠及其丈夫广丰人陈德林1990年代末赴美留学。陈德林是国立新加坡大学的医学博士,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领域为肿瘤研究。

小儿子严易凌现居山东青岛,和动力创始人兼总裁,高级导师,美国宇航局4D领导力系统认证培训师。

杨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孩子旅居美国,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纽约、新墨西哥州的阿布科奇到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正如歌词中所写的一样:“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杨老一直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与之有关的新闻都会时刻关注。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6)

在纽约中文电视节目上,看到介绍老家广丰区东阳乡龙溪村新农村建设的电视片,杨老非常兴奋。因为这里离她曾经教书的社后不远,她很熟悉这里。她说,过去龙溪也是贫困地区,但现在建设得和美国的乡村一样美丽。她经常向纽约的朋友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

得知新的区政府离老家不远,而广丰贞白中学就在家门口,一条崭新的宽阔的快速公路从村口通过,离上饶高铁站、三清山机场只要十几分钟车程时,杨老更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好想回家看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2017年秋天,主动放弃美国绿卡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杨老回国后的心愿,就是回到曾经学习过的铜钹山共大和工作过的东阳乡社后学校看看。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广丰区外侨办联系铜钹山管委会、铜钹山镇政府和东阳乡政府的主要领导陪同杨老一家先后来到社后学校和铜钹山共大旧址,与有关人员进行了会谈,随后参观了灵鹫寺、东阳乡龙溪古村、铜钹山九仙湖、白花岩、红豆杉景区,感受到了家乡巨大而繁荣的发展变化。

杨老得知家乡为迎接十九大举办朗诵《可爱的中国》活动,她主动向广丰区外办洪主任提出带领全家参加此项活动的要求。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7)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曾经,杨老就经常给儿女讲方志敏的故事,如今借助这个机会,杨老又讲给她的孙辈们听,把爱国主义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杨老在参观的过程中,多次激动地说,中国真的越来越强大了,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

看着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如今变得如此美丽,看到那么多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还能一起交谈,听到熟悉的家乡话——广丰腔,老人热泪盈眶。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还是家乡好!

走过同一条街 迈入不一样的新时代

(作者:范秀洁,旅居加拿大华人,幼儿教师)

在北美,但凡有点儿历史的城市,都有一条唐人街,蒙特利尔也不例外。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以陪读身份,跟随丈夫到蒙城后,连时差都没倒过来,他就带我去逛唐人街。

一月份的蒙城,天黑得特别早,刚下午四点多,夜幕就降临了。我们乘公交车,快到唐人街时,我被街区灯火通明的景象给震呆了:五光十色霓虹灯照耀下的店铺,犹如一个个水晶宫,宫门上繁体中文字的店名,仿佛让我在到处写着法文和英文的茫茫商海里,突然找到灯塔,一下子就有了归属感。

下得车来,奔向唐人街,脚底生风,心跳加快了起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一条同根的街,这是何等的亲切,何等的舒坦呀。我一个箭步跨进了超市,情不自禁地向店员打招呼:“你好”!没料到,那位店员冷眼看着我,嘀咕了一句我后来才知道的粤语。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8)

中国虎年新年前夕,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气候寒冷,但唐人街游人依然兴致不减。

从超市出来,进了几家杂货店,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店主和店员,都清一色儿地讲粤语。比我们早来一年的朋友告诉我:唐人街,把汉语分为粤语、潮州话和大陆普通话。而这种对语言的排列,与其语言代表的经济实力直接挂了勾。

在唐人街店主和雇员的眼里,大陆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无论我们这些留学生在大学读的硕士,还是博士,没钱什么都不是。

有次我请朋友来家里聚餐,在唐人街一个较大的超市买了近百元的食物,收银员边往收银机里输入价格,便殷勤地用粤语腔问:“你是台湾人吗?”我告诉她:“我来自北京”。

那些年,我走在蒙城St-Catherine商业大街上,时常被当地的法裔或英裔当成日本人,他们跟我打招呼用的是日语“こんにちは”。我仰头挺胸说:“你好!I am Chinese”。他们说一声“Oops”走开了。在西人眼里,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只有日本人才有经济实力满世界旅游。

咱老话儿怎么说的来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转眼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让世人见证了一个从发展中国家走来的中国,正在从各方面崛起。

也就在中国实力近三十年日渐强大的过程中,大陆普通话悄然在唐人街的各个店铺里流行了起来,我们说着普通话进出超市或杂货铺,店主或店员都会主动与我们打招呼,并尽量试着用普通话解答我们的询问。

现如今,我走在蒙城St-Catherine商业大街上,时常有当地的法裔或英裔,用挺标准的普通话“你好!”跟我打招呼,我说:“你好!你的中文发音真不错”。他们大多数会笑着说:“I wish I could speak more Chinese”。

海外华侨都经历了什么(侨这新时代这些华侨华人的故事)(9)

蒙特利尔唐人街。资料图

不仅路人以能说“你好”为荣,周末中文学校里,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娃娃也越来越多,就连我教的幼儿园大班,这十几年来,有过各族裔的家长,让我把中文儿歌用拼音标出来,回家教自家娃吟唱的经历。

有一个我教过的刚从大班毕业,上了学前班的加籍摩洛哥裔小男孩,跟他爸爸来我班里接妹妹时,兴奋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写着几行中文字的纸,对我说:“Lili,你看,我会写中文了。”他指着一个个汉字大声读:“日、月、水、火。”然后仰头问我:“我读得对吗?”我点头称赞道:“完全正确。”他眼睛里闪着光,一溜小跑出了教室。

我感受了西方世界如今对中文的热潮,连王公贵族都送自家娃上中文课;也感受了老华侨转变了他们对大陆的态度,因为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在各方面发展迅速。

我和丈夫移居蒙特利尔近三十年了,同一条街,无论当初我们被怎样的瞧不起,心中都以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身后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有生养我们的父母和黄土地。

同一条街,无论当今世界怎样评价中国,我们心中都以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祖国,正走向一个新时代。

大家的故事,是否也触动了你的心弦?

是不是也有好多心绪,想用各种方式表达?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还有最后十天,

大奖不等人,快来参与吧!

详情请戳:

编辑:付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