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发育不良会遗传给女儿吗(11岁男孩乳房发育超4厘米)
这几天刷到了一个新闻,属实让我震惊了一把。
被报道的男孩叫乐乐,今年11岁,马上步入青春期的他迎来了自己的烦恼。
乐乐妈妈称,自己一直陪伴着乐乐成长,但最近自己发现乐乐开始闷闷不乐,多次询问才知道,是因为乐乐的乳房发育像女孩一样,同学都嘲笑他。
乐乐妈妈这才带孩子来到医院。
经过医生诊断,乐乐的乳房直径超了4厘米,目前乐乐正在接受治疗。
尽管乐乐已经开始接受治疗,但大家依旧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担忧。
身体上的疾病可以治愈,心理上的呢?
同学的嘲笑,和别人发育不同的身体,究竟给孩子带来了多少压力?
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能知道的是,孩子遭受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和支持,它或许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为什么没发现?”
之前确诊抑郁症时,我宁可选择和朋友倾诉,也不想告诉妈妈。
因为潜意识告诉我,一旦告诉妈妈,我可能会被骂。
所以,我选择了咬牙自己死扛。
就像闺蜜可可一样,她总跟我说,感受不到爸妈对自己的爱。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
“小时候跌倒了,爸妈只会告诉我,自己站起来。从来不像别的爸妈一样,会跑过来扶自己,担心地问自己有没有摔疼。”
可可的妈妈也觉得很委屈,她每次见到我都拉着我的手,跟我说自己有多爱可可。
从怀上可可开始,她就做足了准备,也和身边的人取经,大家都告诉她,孩子摔倒了不要扶,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却没有想到,被可可记恨了这么多年。
确实,孩子跌倒了不用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也确实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就拿跌倒这件事举例,孩子当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在他跌倒的时候,你可以不扶,但要看到孩子的痛,然后给予力量和支持。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造成孩子从心理上和你们产生疏离。
不仅如此,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思纯曾身患抑郁症。
很多人不理解,按照马思纯的资源和背景,妥妥开挂般的人生,怎么还会抑郁?
马苏也曾在《吐槽大会》上毫不客气地问过她:
“妹子,你都这样了,你咋还抑郁呢?”
其实,一切都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她的父母从小就告诉她:“要听话,要懂事,要看别人怎么怎么样,不能自我。”
甚至在高中时期,遭受校园霸凌,被人嘲笑胖,往她的可乐里放粉笔灰和抹布水时,父母也只是告诉她:
“不要理会他们,你只要证明自己比他们活得好就行了。”
这些教育方式,都养成了马思纯长期压抑自己的习惯,情绪被压抑得太久,马思纯终于病了。
所以,我非常认同一句话:
好的父母,在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还能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
那些“恣意”的孩子
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谈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部纪录片《小小少年》。
其中有个孩子让我记忆犹新。
他便是11岁爱上养虫子的殷然。
所有人都觉得虫子很可怕,但这孩子却觉得虫子很可爱。
他不看动画片不打游戏,除了学习,生活了就剩下了养虫子。
他养了200多种昆虫,每天悉心照料。
因为喜欢虫子,被同学们排挤,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都不和他一起玩。
而面对孩子的爱好,殷然的妈妈却表示:
“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有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无趣嘛。”
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她说:“与其旁观,不如和孩子一起玩。”
孩子的爱好,俨然成了父母的爱好。
到了假期,她和殷然爸爸都会陪着殷然进山捉虫。在一截枯木里发现了稀有的甲虫幼虫,一家人高兴地欢呼庆祝。
捉到一只蛤蟆,因为要不要放生的问题,他们和殷然进行了一场关于自然规律的哲学讨论。
而殷然爸爸也因为孩子的爱好,变成了观鸟的行家,他的飞鸟摄影作品让人震撼。
支持孩子兴趣的同时,他们还会培养儿子的时间观念,按时完成作业打卡、跳绳打卡。
殷然妈妈说: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做的事和应该要做的事,那是一种平衡。”
孩子的稳定自我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我们看到那些有足够勇气做自己的孩子,是因为背后有支持他们做自己的父母,尊重他们自身天性的父母。
如何成长为孩子的支持型父母?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究竟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这一生,又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支持?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成长。
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思想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父母和孩子说又说不听,讲也讲不过,气不过想打两下,好像也打不过。
那么,如何让孩子接受你的想法呢?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
再多的大道理,都比不上你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影响,当孩子把你当成自己的榜样来对待,你们的沟通将会少很多障碍。
其次,父母的抱持性永远不要嫌多。
所谓抱持性态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发生的一切,不在情感上给予回避和惩罚,努力去理解孩子正在发生的情况对他的意义所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比如当孩子打人时,对父母来讲,那是一件错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能站到孩子的视角去看时,就会发现,他还没有足够好的能力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所以“打”就成为了他一个很现成的工具,他打的背后,其实是在寻求理解和帮助。
当我们能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时,我们才可能帮助他发展更好的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着成为孩子的“合作伙伴”。
做父母的总是会担心孩子的学习,也担心孩子会年少不懂事,会因为这些焦虑,抱怨也会责备,也可能会因为这些导致与孩子关系紧张。
试着和孩子成为“合作伙伴”,和孩子经常聊聊天说说话,多倾听孩子的讲述,了解孩子近期发生了什么,这样你就能在不经意间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模式。
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某某明星如何了,某某学校某某学生怎么样了。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你会看到孩子内心最真实的世界,同时陪同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身边都有父母在支持着自己。
只要用对方法,成为孩子们理想的支持性父母,也不是难事。
正所谓,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为人子女,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磨合,才能打造出和谐的亲子关系。
祝福每一位父母,也祝福每一个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