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常庆欣(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

作者:常庆欣(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结合自身国情和实践、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逐步探索出的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理解共同富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新时代下更加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原则遵循。

“人民至上”立场和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要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以来就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牢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原则,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我国是拥有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社会相伴相生,追求共同富裕和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利益至上”的摈弃和超越。纵览世界历史,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不是定于一尊的,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久以来,国际理论界认为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不仅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要全盘西化,社会制度和道路、文化价值观等领域也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齐”,即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然而,拉美国家现代化运动的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仅不会推动后发国家步入现代化,反而使得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循环中的“低端环节”,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走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摈弃掠夺式的现代化,是摈弃资本式的现代化,是摒弃依附式的现代化,是摈弃照搬式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然而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却没有惠及无产阶级,“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转变为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则不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如马克思所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由劳动者共享,可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享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利益至上”的摈弃和超越。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和原则。

一是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

二是认识到共同富裕是阶段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共同富裕虽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存在先后问题,不可能一蹴即至;在空间维度上,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禀赋等差异,不同地区富裕程度仍会存在一定差异,所有区域不可能齐头并进地达到相同富裕水准;在实现富裕的程度上,不同群体的富裕程度存在层次差异,不可能达到平均主义。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达不到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人民富裕程度也存在差异,但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三是发挥基本经济制度对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生产资料归属问题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极力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另一方面,要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带动就业、激发经济活力和动能方面的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有机补充,这两方面辩证统一,过分偏重一方、忽视另一方都不可取。此外,在加强对高收入规范和调节的同时,还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构筑“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的基础性制度举措,从而向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转变。

四是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都将尽情施展其“自由个性”,达到精神上的充分富裕,未来社会下民众的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而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又为“自由个性”创造前提条件、建立现实基础。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更加凸显,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在物质上存在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在文化事业建设上,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