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公交车正常运行了吗(十堰那些年的公共交通工具)
建市之初,一辆5路车经过人民路老虎沟路段。当年要拍一张有车的照片要等上半天,路上几乎没什么车辆。
近日,同样拍摄于人民路老虎沟路段的图片,公交车、私家车、的士、网约车川流不息。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张建波
公共交通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与每一位市民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十堰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们的出行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变,从当初的仅靠公交车,到现在更多、更便捷的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多元化见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
建市之初:出门只有公交车,仅有7条线
公共交通工具中,还有一种被叫作“ 麻木”的人力三轮,后来升级成三轮摩托,被叫作“电麻木”。
建市之初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十堰城区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
当年的公交车非常简陋,说是公交车,就相当于大货车上加装一些木条椅,再加上一个篷子。车窗也不密封,跑到土路上灰尘直往车里跑,冬天乘客冻得直发抖。
当年的十堰城区人也少,路也少,开通的线路主要服务于二汽各厂和参加二汽建设的102工程指挥部。当时全市只有7条线路,分别是1路车(六堰至黄龙)、2路车(六堰至白浪)、3路车(六堰至花果)、4路车(五堰至东风轮胎厂)、5路车(火车站至红卫转盘)、9路车(六堰至白浪)、10路车(六堰至51厂)。
人少,站也少;车差,路也差。一公里甚至两公里才设有一个站台,好多地方还是土路,市民也没有夜生活,晚上六七点钟就收班了。
十堰第一批富康的士。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堰城区人口越来越多,为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公交公司引进了一批通道车,它分前后两节,共有三个车桥,中间一个连接转盘,外面用篷布连接,全车长14米,有些市民就叫它“两节班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交通开始多元化,公交、中巴、的士并存
当年的黄面的和奥拓的士。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十堰的交通工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租车开始出现在十堰街头。
最早的出租车被戏称为“黄虫”的面包车大发汽车,开始走入十堰市民的生活,打的是当时最时髦的出行方式,可以让的哥的姐将其送到居住小区和城区能到达的地方。不过,在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不仅车少,费用也贵,普通老百姓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随后,小面的逐步被奥拓、富康取代,T牌中巴也补充到交通运营行列,解决了难坐车和公交收班后没车坐的困扰,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当年的中巴让人又爱又恨。
1998年,城区中巴车数量为83台。中巴车营运伊始,实行“招手即停,即停即走”的营运模式,受到市民的欢迎。后来随着中巴车数量的增多,从2000年开始,十堰对中巴车实行单双号限制,主线有红卫至火车站、东风公司车架厂(41厂)至火车站两条,副线有黄龙大坝至红卫、火车站至白浪、六堰至东风。
中巴车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市民认为中巴车车速过快,车容车貌差。2006年,十堰决定对中巴车实行“维持现状,延期经营,平稳过渡,自然淘汰”。根据这一决定,2008年5月,第一台到期中巴车退出营运市场。2012年元月15日,所有的T牌中巴车全部退出营运市场,退出历史舞台。
近几年:共享车、网约车等新型出行方式出现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堰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交通安全等方面出发,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公交优先”战略的不断实施,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公交车车辆的档次也在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大家对绿色出行的倡导,2017年,自行车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当然,它也不再是当年的私人交通工具,而是以共享的形式回归。
今年3月,“斑马快跑”成为十堰首家领取到《网络预约汽车经营许可证》的网约车公司,随后首批50辆新能源纯电动东风风神E70车型的“斑马车”投放市场,市民摇一摇手机便可约车出行。
从仅有的公交车到如今的不同种类,从当初的几条线路至如今的近百条线路、2000余辆公共交通车辆,十堰的公共交通与这座城市一同诞生、一同成长,完成了从单一式至多元式,从粗放式发展到绿色、智能化发展的巨变,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