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

科索沃地区的面积为10877平方公里,比奥地利的蒂罗尔州和联邦德国的萨尔州略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0人。行政上,科索沃被划分为30个乡镇,首都为普里什蒂纳。

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科索沃的总人口为195.6万,其中82%为阿尔巴尼亚族,10%为塞尔维亚族,8%为其他民族。根据科索沃统计局2004年5月的最新估计,科索沃有190万居民,其中88%是科索沃一阿尔巴尼亚族人,7%是科索沃一塞尔维亚族人,还有5%是科索沃的其他少数族裔。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1)

在科索沃,除了主要民族科索沃一阿尔巴尼亚族之外,还生活着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塞尔维亚族,罗姆族、阿希卡利人和埃及裔人,波斯尼亚克族、斯拉夫族穆斯林以及土耳其族。科索沃统计局估计,目前塞尔维亚族占科索沃总人口的约7%,其他民族约占5%。其中1.9%是波斯尼亚克族,1.7%是罗姆族、阿希卡利人和埃及裔人,1%是土耳其族。贝尔格莱德中央统计室从战争爆发以前就一直认为塞尔维亚族居民所占科索沃人口的比例要比上述数据高一些,目前为10%。

不管怎么说,从数量上讲,塞尔维亚族居民目前在科索沃应该算是少数民族,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他们本身拒绝接受“少数民族”这样的称呼。如果人们将科索沃定义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的一部分——按照安理会的第1244号决议,从法律上讲的确也是这样的——那么科索沃的塞尔维亚族居民就不能被称为少数民族。科索沃主体居民阿尔巴尼亚族人和其他族裔矛盾重重,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在科索沃几乎从未出现过多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生活的迹象。这与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的情况完全不同;在战争之前,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是有着长期共同生活的传统的,特别表现在“异族通婚”很多。而在科索沃,由于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在历史上就充满了纷争,这两大主要民族即便是在战争以前也顶多是“毗邻共存”。因而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几乎没有通婚现象。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2)

科索沃的绝大部分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们同今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共同祖先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3世纪末起,科索沃被罗马帝国统治。西罗马帝国倾覆后,科索沃隶属于拜占庭帝国。

公元7世纪起,塞尔维亚人定居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等地,一些伊利里亚人开始斯拉夫化。9世纪中期,科索沃成为保加利亚国家的一部分。11世纪初,保加利亚被拜占庭打败,科索沃再次落入拜占庭手中。

12世纪,科索沃是第一个塞尔维亚国家拉什卡的中心地带。14世纪30年代,斯蒂芬·杜尚(1331-1355年)建立强大的中世纪塞尔维亚帝国,他被加冕为“塞尔维亚人与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定都科索沃的普里兹伦,在佩奇设立塞尔维亚东正教大主教区。显然,这时的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迄今在科索沃还保留着中世纪塞尔维亚的许多宗教圣迹和文化遗址。

到了14世纪,科索沃已扬名欧洲。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科索沃地区。6月15日,塞尔维亚的拉扎尔大公联合巴尔干地区其他反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队,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科索沃平原决战。当双方酣战时,一位塞尔维亚贵族潜入苏丹穆拉德的帐篷,称有重要情报告诉他,便乘机杀死了穆拉德。于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指挥权落到穆拉德的儿子绰号叫“闪电”的巴耶济德手里,后者宣布自己为苏丹,率部击溃了拉扎尔的同盟军。拉扎尔大公也负伤被俘,巴耶济德命令部下把他杀死,以报杀父之仇。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3)

“科索沃战役”是巴尔干各国人民联合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征服者的一次伟大尝试。从此,该战役成了塞尔维亚人民的骄傲和东正教的圣地。尔后,塞尔维亚在每年的6月28日都纪念科索沃战役(根据东正教年历原来的6月15日应为6月28日),至今未断。所以,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他们的“摇篮”和“心脏”,是他们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1459年,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完全占领,科索沃也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此开始了长达四五个世纪的伊斯兰化过程。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改信伊斯兰教而离开科索沃移居别处,阿尔巴尼亚人则大量进入该地区。据记载,到19世纪中期,科索沃的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都发生了不利于斯拉夫人的变化。而到20世纪初,科索沃的穆斯林已经占该地总人口的70%以上。

在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失败,被迫放弃包括科索沃在内的最后几块巴尔干属地。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占领了科索沃。同年11月,阿尔巴尼亚作为独立国家出现在巴尔干半岛,进而要求它的疆界包括整个科索沃、马其顿的大部以及希腊北部等阿族居住的地区。1913年的“伦敦和会”宣布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但不允许它变动领土范围。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4)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科索沃被奥地利和保加利亚军队占领。战争结束阶段,塞尔维亚重新收回科索沃。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再次确认科索沃归还1918年底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后,科索沃一直是塞尔维亚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1945年7月,科索沃根据该地区居民自由表达的愿望,已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范围内的一个自治单位(区)。1968年,科索沃由塞尔维亚的自治区升格为自治省。1974年的南斯拉夫宪法确立了共和国和自治省平等参加联邦机构的原则,赋予科索沃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很多跟其他共和国同样的权力,它们名义上归塞尔维亚管辖,实际上却获得了准国家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末,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分离主义活动越来越明显。1968年11月,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喊出“打倒殖民主义统治”“实现民族自决”,要求该省成为“共和国”等口号。阿尔巴尼亚族认为,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加上在马其顿和黑山等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其数量不比马其顿人少,也不比斯洛文尼亚人少,更比黑山人多。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5)

因此,他们强调阿尔巴尼亚族应该是一个主体民族,而不是“少数民族”,应该有权享受共和国而不是自治省待遇。

1974年的南斯拉夫宪法确立了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平等参加联邦机构的原则。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利用宪法所赋予的权利进行分裂活动。

铁托在1980年去世后不久,1981年3月11日,科索沃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大学一些学生因为学生食堂伙食问题(发现汤里有虫子),发生抗议行动和小规模的罢课。后来,事态进一步扩大到全省,形成冲突。3月26日、31日和4月1-2日,除阿尔巴尼亚族学生外,这里的一些厂矿企业的职工也举行罢工,参加游行示威,并与警察发生冲突。一些示威者身藏武器,冲突造成17名警察和15名示威群众受伤,示威者用暴力包围了共盟省委大楼,提出了“我们需要共和国”“科索沃成为共和国”以及改善经济状况、言论自由、民族平等、释放全部政治犯等要求,骚乱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6)

1981年5月,南斯拉夫政府决定不对这些要求让步而采取强硬态度。联邦政府认为,这是一场民族分裂主义骚乱,并称这是一起“最严重的反革命事件”,是由某个外国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人马列主义党”“解放科索沃和其他阿尔巴尼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组织”等共同策划的,其目的是要将科索沃、黑山和马其顿等地的阿尔巴尼亚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大科索沃共和国,然后同阿尔巴尼亚合并,肢解南斯拉夫。因此,联邦政府调来部队,宣布对科索沃自治省实行戒严,禁止公共集会,截断科索沃自治省与外界的联系。在采取镇压手段时,造成一些伤亡,并逮捕审判了一些闹事的组织者。

6月,南斯拉夫官方承认,在科索沃事件中,死9人,伤257人(其中133名内务机关工作人员,124名示威者),对1700人采取了拘留和防范措施,被逮捕的大多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与此同时,科索沃共盟省委主席团主要负责人因对事件负有责任而“辞职”,这算是联邦在这次事件上的一种妥协措施。

这一处理并未稳定科索沃自治省的局势。同年秋天和次年春天,该地区再次发生动乱,示威游行和怠工事件时有发生。联邦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不同意让科索沃自治省成为一个共和国:第一,人们担心出现一个亲阿尔巴尼亚的共和国;第二,塞尔维亚共和国决不会放弃这一地区,否则整个南斯拉夫的统一可能遭到威胁;第三,联邦认为,阿尔巴尼亚族作为主体民族是在南斯拉夫境外,而在其境内他们是少数民族,不能成立共和国。

80年代中期,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中的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在不断制造事端的过程中丧失理智,盲目反对与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的塞尔维亚族,甚至亵渎同他们荣辱与共的塞尔维亚人的墓地、纪念碑和东正教寺院。这种过激行为曾引起南斯拉夫联邦各族人民,尤其是塞尔维亚人的愤怒和谴责。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取消了科索沃自治省的地位,并派出大批塞尔维亚族官员和军警到科索沃各地接管政权,维持秩序。这致使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冲突时有发生。

随着阿尔巴尼亚族人口的急剧膨胀,他们几乎分布在科索沃自治省的所有城市和乡村,形成了阿尔巴尼亚族穆斯林占优势的社会,完全由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居住的居民点,或塞尔维亚族占多数的居民点,则越来越少,不足全地区的1/4。科索沃民族单一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1988年10月,阿尔巴尼亚族在科索沃的许多城市举行示威,反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塞尔维亚则宣布对科索沃实行军事管制。1989年2月,阿尔巴尼亚族矿工连日游行罢工,抗议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政治领导人被撤职。塞尔维亚宣布修改共和国宪法,取消了科索沃自治省地位。这时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反对派政党领导人也纷纷在集会上发表言论,表示支持科索沃的独立要求。于是,南斯拉夫联邦的基础开始动摇。

1990年初始,随着中东欧剧变,科索沃的独立倾向日益加剧。7月,科索沃宣布为“共和国”,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独立单位,从塞尔维亚分离出去。与此同时,塞尔维亚议会决定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并派出大批塞族官员和军警到科索沃各地接管政权。这是造成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9月,塞尔维亚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共和国新宪法,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被降级为普通的地区,不再享有任何特权。

1991年9月,阿尔巴尼亚族举行“全民公决”,宣布科索沃为“独立的自由国家”。1992年,阿尔巴尼亚族又秘密选举出了所谓的“科索沃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族议会和政府,易卜拉欣·鲁戈瓦当选为“总统”。在科索沃实际上形成了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

1996年所谓“科索沃解放军”在外来势力的支持下公开活动,强调用武力解决科索沃危机。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认为,既然波黑的穆斯林在欧美大国的扶植下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那么人口占科索沃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也可以独立出来。而且,必须由国际社会出面解决这个问题,使科索沃继波黑之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采取了和平谈判和武装斗争两种策略。

科索沃危机是继波黑内战之后又一引世人瞩目的问题。1998年2月,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同年6月和7月,科索沃解放军逐渐占据优势,于是南斯拉夫政府军开始发动反攻并持续到9月。随着战争的进行,成千上万难民背井离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这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番调解,但冲突还是在不断升级。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7)

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北约声称战争的目的为保证阿族难民可以重归家园,但战争又造成数十万阿族人及塞族人逃离家园。战后,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族难民则不愿回到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改由北约管辖,后来北约将管辖权交予联合国。部分西方国家如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建国。

科索沃在世界地图位置(了解一下科索沃地区历史)(8)

科索沃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塞尔维亚虽然承认其民选政府,但只承认该地区为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省之一,现时获得了98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