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过几次金融危机(两次大危机的比较之时代不同)
所谓两次全球大危机,一个是1929年的大萧条,另一次就是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从杀伤力来看,1929年的大萧条的破坏程度,要大大超过本次危机,但是从持续时间和影响幅度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又超过了29年大萧条。那么我们先来看两次危机的区别。
1,人口结构不同,大萧条期间人口年轻,中等收入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而本次危机人口年龄提升,发达国家进入了老龄化,中等收入比例和受教育程度均有提升,此次危机中福利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改革。
2,技术条件不同,大萧条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本次危机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特别是军事领域,核威慑已经让主要发达国家相互制衡,不会再爆发大战威胁,所以只能在经济框架下解决问题。另外,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让这次危机更加具备扩散性。
3、发达国家经济和制度发生了重大进化。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注重工人利益,宏观经济管理也是从无到有,逐渐完善,政府开始直接干预经济,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所以这次危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4、全球化程度不同,此次危机已经有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化机构,全球货币也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金本位,跨国公司大量存在,全球经济交织在一起,保护主义已经失去土壤。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29年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你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而本次危机全球力量结构性发生变化,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发动机出现,拉动了全球需求,全球经济危机从中心扩散到外围,但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当然两次危机也有很多的共同点,1,都是技术革命之后发生的,技术引发繁荣,过度繁荣又制造了萧条,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以后重大的技术进步之后,不仅需要认识他的进步作用,同时也要防范风险。
2,在危机爆发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29年之前是柯立芝繁荣时期,政府基本采取了自由主义态度,放任市场发展,金融监管也很不到位,极大的推动了金融自由化。于是才埋下了隐患,本次危机之前,也是经济自由化政策,放任了房地产泡沫的发生,以及金融衍生品的过度繁荣。金融的东西多了,制造业就少了,过度的负债,让经济越来越危险。美国当时金融和地产已经从GDP的15%上升到了20%,而制造业却从20%,下降到了11.6%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先兆,两次大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少部分人占有了较多的社会财富,我们从数据上能够看到,2次大危机,都是1%的富人占据了23%以上的社会财富,而1980年前后,这一比例只有10%。大萧条期间是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表现形式是产能过剩,而这一次危机则与全球化和互联网有更多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实质的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精英手中,另外,分配差距也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的不同群体之间,还表现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发达国家通过负债消费,拉动新兴市场的产能,实质上还是一种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4,公共政策的空间被挤压的很小,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自由化政策是危机的推手。而政府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一种民粹主义,说白了就是为了选票讨好老百姓,29年危机总统竞选的时候承诺,每家的后院都有两辆汽车,每家锅里都炖着一只鸡,而这次危机之前,两任总统都承诺要提高自有住房率。欧洲也是如此,税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社会支出却越来越多,社会福利过度,但没人有这个胆量敢回收福利。除非他不想干了。而总是入不敷出,收入没有花掉的多,也就会不停的爆发债务危机。
5、大众心里都是处于极端投机的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暴富的理由,人性的贪婪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助长这种贪婪的,就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不断提高杠杆率的金融创新。在繁荣的顶点,所有人都会相信繁荣仍将持续,在这个时候,大家不是在找理性的理由,而恰恰再给非理性找理由。比如为国接盘,国家不会让股市跌等等。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危机之前往往是流动性泛滥,而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引发了股市的泡沫,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的三大挑战,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资本主义往往救市太晚,不舍得下狠手。所以才让问题更加糟糕。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往往你觉得经济企稳了,但只是下跌中继,所以不要盲目乐观,政府货币收缩,金融去杠杆,然后经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往往通过货币贬值和债务重组得以缓解,在经济没有好转之前,通胀上升和股市的繁荣,往往会带来一次虚假的复苏。比如我们看到的2009年的四万亿之后,经济迎来小阳春,股市也反弹了一倍,但随后就是各种问题涌现。随着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经济又二次探底。所以大危机的修复往往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能倒逼有效的解决方案,大萧条后才诞生了凯恩斯主义,而这次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也再一次焕发了生命力,华尔街再次面临强监管。而美国的经济重心也从纽约,转向了硅谷。这才赢得了美国最近十年的繁荣。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一批伟大的企业正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脱颖而出的。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每次危机之后都会发生经济重心的转移,上次大萧条之后,全球经济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而这次危机之后,全球发展重心向亚太开始转移,G20平台诞生,从这个层面来看,危机不仅仅有破坏力,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再平衡,也是世界财富的再平衡。
说完了两次大危机的异同,再来看三点政策思考,
1,树立底线思维,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老齐常说尽最大的努力,但要做最坏的打算,有两个场景不得不防,第一个是危机升温产生巨大的外部震荡,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式的战争。但作者也承认,这两个场景的概率都很小。
2、在危机中把握机遇,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在本次危机之前,我国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而争取抓住这次危机的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另外,危机中也出现了技术并购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机会,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
3、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借鉴大国崛起的经验,警惕卷入不必要的国际事件,集中力量发展自己。
这就是本书的第一篇论文,主要阐述了两次危机的异同,粗线条的提出了观点,那就是要趁着危机发展自己的实力,而且从字里行间,我们觉得作者颇为认同凯恩斯主义,赞同政策对于经济的强干预。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篇论文,从经济金融理论,再来看两次危机的异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