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图示(防静电常识)

一、静电的定义:静电就是静止的电荷,静电一般聚集于物体表层或表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防静电图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防静电图示(防静电常识)

防静电图示

一、静电的定义:

静电就是静止的电荷,静电一般聚集于物体表层或表面。

二、静电的产生:

静电产生有两种方式:

1、磨擦:物体初始阶段均为电中性,当两物体发生磨擦时,因表面产生热量而激发内部的电荷运动聚集于物体表面产生静电,如是导体则电荷易流动很快恢复电中性,因此磨擦主要是绝缘体产生静电的方式。

2、感应:当一物体接近一带电体时,物体内电荷会因异性相吸,在接近带电体的一端会产生与带电体电性相反的电荷,这样物体表面就产生了静电。

三、容易产生静电的因素:

1、 运动的速度:原本中性的物体如果运动就会与其它物体磨擦产生静电,速度越快产生的电荷越多。

2、 湿度:湿度大时,导电性能好,静电不易产生。干燥时,导电性能差,电荷不易泄放,静电易产生。

3、 材料性质的差异:物体内部性质不同时会引起电荷的移动。

四、对静电敏感的元件:

一般情况下,元器件均应在无静电条件下操作,下列元件对静电最为敏感,作业时应特别加强防静电措施。我们常见元器件中:1、MOSFET(即我们常说的“MOS”管;2、各种 IC;3、SCR(即可控硅);4、光耦;5、部分三极管和二极管。

五、静电防护方式:

4、 建立防静电工作区,成本较高,一般为微电子企业所用。为全方位防静电措施。

5、 使用防静电材料:地板涂防静电剂、使用防静电包装材料和运输材料、使用离子风枪等。

6、 保持环境湿度。湿度太低易产生静电。

7、 接地。保持人身、工作台面、设备与大地同电位。

六、防静电工具材料的防静电原理:

8、 防静电手环、防静电工作台面、防静电烙铁等通过引线接地将静电荷泄放掉。需要指出的是:防静电手环、防静电工作台面接地时均串有 1MΩ的电阻,以限制泄放电流的大小。而可调温烙铁接地时却未串电阻,这主要是从安全上考虑,电烙铁外金属壳除了产生静电外还会有漏电,为了人身安全,故直接接地。

9、 防静电周转箱、防静电物料盒、防静电珍珠棉等表面涂覆防静电剂或内部添加防静电材料,可促使静电耗散,减少磨擦时产生静电。

特别说明:防静电材料一般制作成黑色或粉红色,但并不说明黑色或粉红色的材料一定防静电,其它颜色的材料一定不防静电,如工作台面是绿色的,却是防静电材料。一种材料防静电主要由材料的特性决定(有些还有标示和有效期),决不能仅凭颜色决定是否防静电。

10、 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服是使用人造纤维和导电纤维混纺成,其有优异、持久的导电性能,可以减少磨擦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屏蔽人身产生的电荷。

11、 防静电工作鞋:鞋底使用导电橡胶,可有效泄放人体产生的电荷。

七、我们防静电的薄弱环节:

12、 防静电手环在生产线使用时未经测量,环体与皮肤及引线与大地是否接触良好不能监控。我们所使用的大地与线体相连,线体未经嵌埋,与地板之间可能存在电势。

13、 防静电箱、防静电料盒、防静电珍珠棉是否有效,未定期进行检验。

14、 防静电服未直接接地,不能泄放静电电荷,只能够进行静电屏蔽或减少静电的产生。

15、 防静电烙铁的接地线许多未接地。而且在另一端不能保证与烙铁外壳接触良好。

16、 烙铁头因使用时间长而氧化,影响与外壳的良好接触。

17、 调温烙铁是利用三芯插头直接接地,若插座中没有地线(包括没有真正的接地)或地线与零线共用,那么就无法防护静电。即使真正的接了地线,插头与插座不能良好地接触,也不能达到防护静电的目的。

18、 更换机型较快,员工频繁转换岗位,很容易忘记手环、电烙铁接地。

八、保持良好的习惯,减少静电的产生。

19、 每次操作前将手环戴好并可靠接地后再接触 PCB 板面进行作业。

20、 电烙铁、测试夹具及其它接触 PCB 板的工具必须接地良好。

21、 作业过程中尽量减少运动,即使运动也要减小幅度,因为人体易产生静电,而且对地电容较小,少量电荷即可形成很高的电压,虽然能量较小,但足以对元器件造成致命伤害。速度越快,运动幅度越大,产生的电压越高。

22、 作业过程若要离开工作岗位,应先将 PCBA 或器件放下,再摘去防静电手环离开。

23、 经过运动后,不要立即接触 PCB 板,应先戴好防静电手环,或用手触摸大的金属体(如线体)让静电泄放。

24、 搬运过程中不要在地上拖拉周转箱,减少其磨擦。即使是防静电周转箱,在拖拉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

25、 不用的敏感元器件用防静电袋封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