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的毛笔是用什么毛制作的(听非遗讲故事白沙茅龙笔)
毛笔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它不但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也成为根植于人们血脉之中、塑造着民族气质的文化符号。毛笔,顾名思义是以动物之毛做成的笔,狼毫质硬、羊毫质软……那么,用草制成的“毛”笔,你见过吗?
在广东省江门市,一种由茅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笔,在这里传承了500多年。它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他取材于江门圭峰山上特有的茅草,创制了一种自己使用的笔,美其名曰茅龙笔。后人便称之为白沙茅龙笔。
陈献章用茅龙笔写出来的字,笔势若腾蛟起凤,刚劲有力,引领了当时的风尚。他的书法代表作《慈元庙碑》更是引得世人追捧模仿,茅龙笔也因此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然而,抗日战争时期,茅龙笔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1978年,当地决定恢复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新会工艺美术厂组建了茅龙笔的恢复团队。当时17岁的张瑞亨便是其中一员。
“我们家里收藏有一些茅龙笔,就把笔拆了做研究,经过不断调整恢复制作技艺。”张瑞亨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工艺美术厂几年后倒闭,团队也随之解散。但张瑞亨没有放弃制笔的技艺,这一做就是40多年。
2008年,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瑞亨是其代表性传承人。
白沙茅龙笔成品、制作原料及部分制作工具。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
选取圭峰山的茅草,将其浸泡变软,用木锤砸扁根部,根据所需的笔形用刀片快速刮削,对笔锋进行梳理调整……江门的冈州画院,如今是张瑞亨制笔和创作的地方。材料齐备,张瑞亨十指翻飞,不多时,一支笔在他手中已见雏形。接着用铁丝固定茅草作为笔杆,丝线缠绕扎紧,最后在笔头装上标志性的龙头——一只白沙茅龙笔就新鲜出炉。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瑞亨制作白沙茅龙笔。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
茅龙笔因陈献章的行草声名鹊起,而此后却一直局限于书法的领域。这些年来,除了传承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张瑞亨也在思索茅龙笔的创新运用。
“毛笔只有一个锋,但茅龙笔的笔锋富于变化,能一笔多锋。毛笔是干笔时飞白,茅龙笔则一直都有飞白,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飞白技巧,饱墨时飞白更强烈。”张瑞亨说,茅龙笔笔锋修长,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相得益彰。因此,他通过尝试改变茅龙笔的形式,研发适合楷书、隶书等五体书法以及适合国画的笔,让茅龙笔创作风格不再局限于一隅,“最好的推广就是把笔制作好,再通过作品让大家看到它的更多可能性。”
张瑞亨用白沙茅龙笔进行绘画创作。新华社记者邓华 摄
张瑞亨介绍,麦华三、关山月、刘海粟等书画大家都使用过茅龙笔,如今茅龙笔在绘画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不过,真正掌握茅龙笔使用方法的人不多,他准备写一本书,讲解如何用茅龙笔书法绘画,推广这一技艺。
为了更好推广,张瑞亨在冈州画院设立了展区,通过实物、实景展示制笔流程,传播茅龙笔的文化价值。他也在尝试把茅龙笔与江门新会独特的陈皮文化相结合,创作了不少相关主题的小品画。种植新会柑、晾晒陈皮、陈皮美食……充满意趣的小品画不但唤起了当地人的家乡情怀,也颇受外地人的喜爱。
圭峰山上,当年陈献章制作茅龙笔的地方,如今建起了一个茅龙草堂,向来往的市民游客展示茅龙笔的历史与文化。“希望白沙茅龙笔不再只是一支笔,而是文化和情怀的载体。”张瑞亨说。
文字记者:邓瑞璇
摄影记者:邓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