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一般用什么功能比较好(新录音好还是老录音好)
到底新录音好,还是老录音好?这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很多发烧友都听说过有一种说法,说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所谓“模拟录音黄金时代”,诞生了很多音质一流的模拟录音。那些“模拟天碟”不仅录音素质好,而且音色自然、模拟、活生,总之说得比现在的数码录音还要好。在发烧友里,有不少人信奉这种“老录音比当今新录音好”的说法。
这些“天碟级模拟录音”,在古典领域里,美国RCA Victor、Mercury、英国Decca、Chandos、Hyperion、Lyrita、荷兰Philips、德国DG等主流品牌都有,在爵士乐领域里,Verve、Blue Note、Prestige、Contemporary等品牌,其录音制品到现在仍受到很多推崇。有几位人物被誉为“录音大师”,如古典录音圈里鼎鼎大名的Kenneth Wilkinson、James Lock、Tony Faulkner、Klaus Hiemann等,他们负责录制的唱片,很多发烧友追捧,认为都是天碟水平。(下图是DECCA的录音灵魂人物Kenneth Wilkinson。)
下图是另一位传奇性的英国录音大师Tony Faulkner。
下图是德国DG的首席录音师Klaus Hiemann,也是一位古典音乐方面的录音大师(看看他在用什么音箱?)。
这里我想谈谈我的两个看法。第一,最新的数码录音,整体上肯定比老录音更好。不必盲目崇拜“模拟录音黄金时期”。数码录音在刚起步的时候,确实还不太成熟,但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成熟的,到90年代后期,数码录音的整体水平已经很成熟了。举例来说德国DG的早期数码录音被不少人诟病,良莠不齐,但90年代中期“4D录音”的推出代表着DG的数码录音进入了成熟阶段,此后DG的录音开始进入很高的水平,而且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可以说几乎没有低于水准之作。注意这里我不是在为DG做广告,只是借用这个事例说明问题。
第二,从Hi-Fi录音的发展历史来看,确实50年代是一个突破。立体声录音技术是在50年代里得到发展和普及的,而且资深烧友都会知道,40年代的录音,听起来都还比较粗糙,但50年代的很多古典和爵士乐录音,即便是单声道,也已经音质很好,甚至粗听起来不亚于当代的新录音。50-60年代诞生的一些优秀录音,古典音乐或爵士乐,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音质水平,有些听起来根本不像是“那么老”的录音,而像是新近的录音。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些优秀录音,就把当时的模拟录音拔高到可以和当代数字录音技术相提并论的地步。
数字录音技术发展到今日,可以说主流唱片品牌的“平均录制水准”是有史以来最高的,随便拿出一张主流品牌的古典或爵士乐制作,甚至有些独立小品牌的古典和爵士乐制作,其声音有很大概率是很好的,而五六十年代的老录音里,只有顶尖的那些——按比例算其实是很低的比例——到今天仍被发烧友们津津乐道。大量不那么成功、平庸的、失败的录音,则早已无人提及了。就平均录制水准而言,今天的高码率数字录音,比五六十年代“模拟录音黄金时期”,要提高了很多。无论是声音的透明度、细节表现、频宽、细腻度、动态范围、信噪比,都是没法比的,不在一个级别上。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没必要去神化那个“模拟录音黄金时代”。就算拿出顶尖的那些模拟录音天碟来,和今天的比较优秀的数码录音比,我个人认为仍是新录音更好。数字录音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了,能达到的动态范围、频宽、声场、细节的表现力、低失真度,完全不是半个世纪前的模拟设备能比拟的。
第二,录音师当然重要,优秀录音师的水平和经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仍是录音器材的水平。Kenneth Wilkinson确实是大师,但他也录过如今听起来音质一点也不好的唱片(听得够多的话迟早会遇到)。为什么?因为年代太早,用的器材不够好。不是说这位神仙一出手就能点石成金,没有的事情。录音年代、器材、技术,仍是最关键的因素。录音技术和器材,我们都知道,新的比老的好,所以不必盲目追求和崇拜老的东西,在技术方面,我们人类一直在进步。
很多发烧友喜欢特别推崇“五六十年代的模拟录音”,认为那是模拟录音的高峰、黄金时期。我一度也曾信奉这个说法,但后来更多接触到70年代的模拟录音后,改变了这个想法,因为不得不承认,我听到的很多70年代模拟录音,声音是比五六十年代更好的!举个例子,前东德由于关在“铁幕”之后,和西方世界交流很少,所以模拟录音器材更新为数字录音器材的过程滞后了,直到8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主流唱片公司都在用数字录音了,前东德的国营唱片公司仍在用模拟器材。这些录音近年来纷纷以Berlin Classics的品牌推出CD了,听了就会发觉,这是质量极好的模拟录音!频宽、解析力、信息量都会优于所谓“黄金时期”。所以,无论如何,新胜于旧,新设备在技术性能上优越于旧设备,这是硬道理。不要去信奉带有反智色彩的“老设备比新设备好”。
最后我做一个“备注”。模拟时期老录音和当代新录音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声音温暖、敦厚但听感“糊”,带些音染。有些发烧友的声音审美就是喜欢这种暖糊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会认为老录音比当代的数码录音听起来更舒服,或者认为更好。新录音一般会更透明清晰、细节更丰富、不失真的动态范围更大、整体信息量更大、音染低,但不会有老录音那么暖糊和厚声。这是一个声音审美的问题,我就留待各人按自己的口味判断了。
(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