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

文 | 张晓雨

看了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石黑一雄和奈保尔的一些书,石黑先生大部分作品不是大部头,他在欧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还是他被亚洲读者熟知的一道分水岭。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1)

今天,笔者有感于石黑先生一部颇具实验性质的小说——《无可慰藉》。他用了35万字描述出一种无可慰藉的隐喻般的谜样生活。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2)

小说讲述了钢琴家瑞德走进中欧一座小城,也走进了一场梦境。他在这座谜样的城市里,所见之人无不执迷不悟、充满奇谈怪论;所遇之事无不荒诞吊诡、充满奇异变数。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为这一切寻求解释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3)

电影《8又 1/2》

这本书笔者读得有些辛苦,读着读着会有无法读下去的迷失感,间歇地最终读完这些无始亦无终的故事,深深的无力感便弥漫全身且无法抽离。因为它令人有种浮生若梦的凄凉与无奈。俨然讲述的就是生无可恋的崩溃之旅。小说里面大量走马灯一样的人物,他有时是旁观者有时又身陷其中,发生在那座城里共四天三夜之旅虽充满了人生百态,但笔者认为尚没有囊括我们时下的所有假象和慌张。

过快的社会节拍和不断变奏,生存的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对社会公平更高的期盼,高新技术对低端产业的挤压,现代超大都市的群体孤独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妇女的心理与性压抑问题、空巢老人的陪护和精神赡养......分分钟担心被社会淘汰,同时又想获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焦虑,表象之外,呈现的就是一幅众生焦虑图。

当今社会虽对于人的价值有了多元化的判断,但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评价还是比较单一和机械,因此,许多人感觉自己与时运不合,与环境不合,也与自已不合。在所处的大环境中感觉诸事不顺,加上迷失、遭遇挫折、缺钱、伤心、困顿,甚至绝境等痛苦,这与佛家的“人生八苦”有些相似,这种种痛苦会不同程度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无可慰藉》这本书传达出的无可慰藉与无以慰藉的意味显然趋向悲观。

皆言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梦与现实之间如何测距?你的家人、同事、老板,甚至你周围的陌生人是不是也被知识获取焦虑,以及其他既不可名状又无可慰藉的远期焦虑所折磨?我们现在就真的无可慰藉了吗?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4)

电影《8又 1/2》

哲学虽是童话故事的相反。但是如果谈到梦以及哲学的精神慰藉,有一部童话形式的哲学入门书藉《苏菲的世界》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它力图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这也许就是慰藉的哲学,同样也是哲学的慰藉。

提到哲学给人的慰藉还有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他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伟大哲学家身上,探索这些哲学家的智能,为我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

精神慰藉决不是自我制造精神安慰假象。其实,面对未来毫不恐惧的人只占很少数,“事业上荒度了生命”、“生活上荒度了生命”,以及人们对这些的无能为力、痛苦尴尬和本能恐惧。即便是功成名就的钢琴家,依然逃避不了现代社会的魔咒。我们的心灵是焦灼的。一方面极容易对不幸者产生同情,另一方面自己也极需要外来的慰藉。《无可慰藉》小说开篇时存在的问题,小说结尾时依然存在,很像每天睁开眼睛就难逃三千烦恼的我们。找寻慰藉就是找寻精神支撑,每个人大抵上都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慰藉。

物质,应该是在当下现实社会最容易被人寻求的一种慰藉。对于缺乏物质慰藉的人来说,我们努力工作想要多赚钱,想让自己和家人拥有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当我们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之后呢?笔者并不全然反对消费,但幸福感只剩消费的时候,该怎样泰然处之?那被淹没的朴素的欣赏和自觉该如何寻觅?另外,并不是先有了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以后才需要精神抚慰,精神慰藉有时就是一种希望和奔头,它不是一种额外的奖赏,更象源于身心与外界的理性和健康。

凯文・凯利在所著的《失控》最后一章“将宇宙据为己有”中尾部讲到,生命长河—或者说是其流动的逻辑,将始终奔流不息。对此我们不应大惊小怪:生命已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数非活性物质,接下来它就会去征服技术,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今天的你我之所以是今天的你我,它是先天因素加上后天的努力选择、修正以及与现实妥协之后的不断更新的产物而已。完全照搬别人的人生模式来活,那么即使成功翻版,充其量也是一个买家秀。我们“随大流”地行走在当今社会,带着各自的伤口与焦虑,被困在各自形形色色的身份中。

那些加速你的焦虑的大咖和大师们,他们同样只问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适合每一个人的解决方案。况且他们也没有这个义务,最后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仍旧是我们自己。

趋势只是预测出来的未来走向,普遍认知的“常理”未必就是真理。一种思想或行为的价值不取决于它饱受赞同还是饱受争议,而应是取决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和规律。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一定是错的,同理,以英雄的悲壮姿态对抗多数也不一定就是正确。虽然我们熟悉那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人们总是把不习惯的新事物想像成野蛮,总是感觉自己面对明天没有准备好。在巨大的时代焦虑裹挟中,“万事如意”这样的传统安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更多的时候是墨非定律和事与愿违。但是现实也并没有揣测和担忧的那么糟糕。一个人心灵的平静并非仅依赖财富。当然也很难任凭室外疯狂世界而无动于衷,贫穷会限制一些想像力,但是它不会限制你的内心平静。承认需要慰藉不可怕也不丢脸。焦虑有时也是一个新起点。

晓雨有一位多年好友,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服饰方面的收藏家。她从不敏感和过份关注社会负面新闻,也不会对任何事物做恶意揣测。她热衷旅行和醉心于阅读,五十出头的年龄却有一颗十六岁的心。她呈现的面貌就像原野里的雏菊,为此我也一直叫她小菊花儿。虽然心如纯玉,但是她在业内是很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她与做律师的我形成了一个强烈反差,这个反差有时成为我战胜一个梦魇接着的另一个梦魇的动力之一。也许,你会感觉这样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但是她们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并且是一面面别样美丽的旗帜。

笔者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关心社会热点事件,只是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关注和反馈,在全球社交联结一体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却无法获得真正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也无法从外界获得真正所需的慰藉。每一个人都是有选择地学习和接受外来事物的,怨天尤人,一味地否定与讽刺,过度强调社会弊端对自己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拼命地吸收负面信息,以便来佐证自己的失败都是外来因素导致这一结论。那么,外界再多的慰藉也许都不够疗愈这样的自伤。

人总要选择一种使用时间的方案,陀螺式的工作和散养式的生活都是一种选择,人总要选择一个方向前行,诸多选择下我们都需要物质支持和精神安慰。而且每一个人不同阶段需要的慰藉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需要慰藉存在共同性。首先需要来自社会和外界的肯定,其中更多的是安全感和发展可能性。其次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抚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指标。最后就是需要自我慰藉。这所有慰藉的总和来自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各个层面。

每天都有唱衰的论调,每天也都有打鸡血的口号。这种扩散型焦虑席卷到每一个人,挑战与机遇如此难以事前区分,人前的戏很足,人后的内心戏又何如?我们需要赞许和认可,如果受到世人嘲讽仿佛意味着自己误入了歧途。

浮华之中我们越来越难以慰藉,但不管难易我们都该知道如何自我慰藉。比如: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合理地区分行动的优先级。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阻止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付出现实的努力完成当下的工作和学习。切勿渲染悲剧或悲伤氛围,别忘了对快乐与幸福寄予无限的期望才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其实这个世界一直都有理想、爱、美德、真理很多了不起的魅力。时代车轮的速度由策马扬鞭变为飓风一般,但总有变与不变。变的是速度和谋取生存和发展的姿势,不变的是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和坚持真理,这本身就是自我慰藉。

2018已经开年近一个月了,晓雨律师接访了一些法律咨询和委托人,接待过程中的确很多人有精神焦虑倾向,有的只是需要我们对他的行为做一个专业确认。甚至有时我们只是充当一种精神安慰剂。

虽然现状如此,但是笔者仍认为目前我们对“焦虑”和“需要精神慰藉”有过份渲染的倾向。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5)

当前制造焦虑的人很多,但是解决和舒缓我们焦虑的人却很少,甚至有时有能力制造焦虑的人把“焦虑”制造成了商机。至于前途未卜,坏人做恶事,仇敌加害于我们,钱难赚,亏难吃,多歧路,无法说尽的令人厌烦的万事,难道这些都是前所未有之事?在平凡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对此我们承受的苦难并不比他人更多。

坐而论道容易,做实事难。在尼采看来,困难是在挖掘人们的潜能,是让生命发动机高速运转的原动力。困难带给我们的慰藉不是在比较中获得平衡的满足感,而是从困难中学会对心志的磨练,并获得惬意而畅快的心情。多读书少空想,多做事少空喊,无疑都是积极的自我精神慰藉。

路遥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不过,未来的面目会从模糊渐渐地走向清晰。

日日行不怕万里路,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把我们的期望值调整到合理的刻度上,增加定力和坚持。我们每一个人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整个群体身上同样也肩扛历史走向未来的。而我们及人类的出路就是自救和集体前进。于逼仄的时代,心有希望的指引,前行便可坚定而凛然!

———— /

我们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仇恨(我们真的已经无可慰藉)(6)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