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珍贵的山歌(山中跃起一灵凤)

民歌是由大众集体创作、流传,并逐渐完善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民歌最早起源于劳动,人们抒*感、表达思想、协调劳动的动作,来源对自然万物的倾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民歌极为丰富多彩,是时代的镜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十大珍贵的山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珍贵的山歌(山中跃起一灵凤)

十大珍贵的山歌

民歌是由大众集体创作、流传,并逐渐完善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民歌最早起源于劳动,人们抒*感、表达思想、协调劳动的动作,来源对自然万物的倾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民歌极为丰富多彩,是时代的镜子。

大别山民歌是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之歌,是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之歌,是大别山地区人民群众心声的自我表达和情感的自我抒发。自2008年6月大别山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来,我市文化部门更加重视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并加大传统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宣传力度。

王凤琴生活在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青山镇,是一位爱唱歌、用心歌唱的民歌手。她1962年11月出生,姊妹四人。虽然父亲也爱好音乐,会拉二胡、爱好唱歌,当地剧团曾想让其参加排演,但因为生活所迫,只得选择拉人力板车出苦力活养家糊口。她的二叔也爱好音乐,买了一架手风琴。那年侄女正好出生,所以起名叫王风琴,后又改为王凤琴。

王凤琴记得,自懂事起,过年过节的时候,玩灯玩花船的队伍里面,总能看到父辈们在锣鼓队里一起打大锣伴奏。孩子们也一起兴高采烈地蹦蹦跳跳,这种氛围的熏陶,也为她后来在心里埋下艺术的种子。兄弟姐妹中,有个哥哥当兵在部队宣传队,也会拉二胡,退伍以后曾经常参加燕子河文化站的文化活动,后因生活所迫,出门打工谋生,定居在外地。

中学期间,王凤琴热爱上本土民歌,听到好的歌曲,就把歌词记录下来,反复学唱,掌握了不少民歌的曲调。后来,她还向“金寨歌王”余述凡老师求学,在余述凡的指导下,王凤琴将《慢赶牛》、《小放牛》、《锄茶歌》(又名《小小茶棵矮凳登》)、《手扶栏杆》《送郎当红军》、《红旗滚滚过山来》、《对花》等富有大别山韵味和金寨特色的民歌在演绎得更具有活力。金寨鲜花岭民间歌曲老艺人华荣和当时年事已高,能唱很多原始民歌,王凤琴也曾多次登门拜访。

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中,王凤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声音质朴里蕴含热情,柔美中散发着力量、音色甜美,细腻动人,清脆、快乐、婉转、纯洁、真诚,几乎全可以用在她的身上。她代表性的曲目有《栀子花靠墙栽》、《对花》等,娴熟的演唱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使得金寨小调在她的演绎下,更显精彩,让人回味无穷。

欢快的旋律,质朴的唱词,用情带声,以声传情,她的歌声极具亲和力,赢得了许多听众的好感。在第二、三、四届中国大别山歌会比赛中,都分别荣获过原生态演唱奖项,获得一致好评。

在采访过程中,不由问起部分民歌的来源。王凤琴信心满满地说,一般的山歌都是5句,小调是4句为主,有不同的歌词,一般都能套进熟悉的旋律里,歌词字数短,可以加一点衬词或者衬腔,自然过渡。这也是新时期民歌传承人的一种原创能力和一份责任和担当。就像当年《东方红》也就是陕北民歌《骑白马》重新填词,大别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也就是《八段锦》曲调填词后又部分改编。

据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余亚飞介绍,王凤琴的演唱小调民歌特色更为浓厚。如今已是国家级传承人的余述凡,以山歌为代表的《慢赶牛》,这些原始的演唱,不能以音乐的音准和节奏为衡量标准,原始的粗野、*的奔放、情感的迸发,是一种艺术审美最初的价值,也是最高价值。而今,王凤琴通过几年的刻苦练习,《慢赶牛》也能胜任演唱,并带有女声版的特色,确实不易。女声演唱大别山民歌《慢赶牛》,成为她演唱生涯中一个突破性进展。

王凤琴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接触人,喜欢用歌曲来抒发自己的对生活的热爱。数年来清早就在梅山水库大坝上练歌,对着青山绿水、飞鸟游鱼、云朵和朝阳演唱,一练就是2、3个小时。曾经有一次一位记者拍摄水库,听到练歌,单独让她唱歌,并拍摄留影。平时,她爱看《民歌中国》、《中国民歌大会》等民歌节目,手机里也存有全国各地的民歌,特别是大别山地区的民歌。

近来年,王凤琴参加过很多演出活动,但她有个最大心愿,就是在本土多宣传演唱,先让当地人知道本地的民歌,知道先人留下来的民间文化,才能让民歌传得更广,走得更远。

时代在变,文化艺术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王凤琴在演唱民歌过程中,不断向同行学习,向民间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向研究者学习,不断练习琢磨转化为歌声。她在大别山深处一直传唱着嘹亮的山歌小调,声情并茂在山林云水间,娓娓动听在耳畔心田里。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还会拥有更高的天空展翅飞跃。(梁 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