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

古斯塔夫巨炮

作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城略地的中坚力量,德国装甲部队大展身手,率领德军横扫欧洲大陆,势如破竹。不仅于苏联战场大开杀戒,并在隆美尔的领导下横行北非,将德国的势力扩张到极致。伴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德国装甲部队也一改先前攻城掠地的角色,从浩荡大军的先锋变成支撑全局的后卫,全力拼搏艰苦的防御战。随着扮演角色的改变,德国装甲部队使用的战车也在不断发展改进。本文将介绍德国二战战车的发展及各型战车详细介绍。

一 、德国二战战车的发展

1919年对于德国来说是悲惨的一年,一战战败投降的德国被迫与英法美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德国的军事力量被压缩到最小,装甲部队更是被严令禁止发展。尽管如此,德国从来没有放弃过组建装甲部队的想法。相比于英法等老牌国家,德国的装甲部队其实起步较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德国装甲部队都是不存在的状态。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

早期德军使用的“壳子坦克”

1930年初,德国装甲战之父古德里安被委任为第三摩托化营营长,这也是他得以一展抱负的地方。但因为合约的限制,当时在操练、演习的时候德军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壳子坦克”(dummy tank,德语Panzerkampfwagen-Nachbildungen)的样子坦克,上面有机枪和可旋转的炮塔,。初代壳子坦克的底盘是两辆自行车,后来则使用了宝马的Dixi小轿车。一段时间里,古德里安创立的装甲部队都是在依靠这样的坦克模型进行训练,其凄惨程度简直令人不能直视。但这样的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随着古德里安的上任,第三摩托化营的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连接收了奔驰的DZVR 21警用装甲车(Schutzen Polezie-Sonderwagen),四连作为一营的支援部队装备了摩托车和机枪,两者结合起来使得该营具备了相当的装甲侦察能力;二连则模拟为一支坦克单位,装备了壳子坦克,与此同时三连模拟为坦克单位,也装备了壳子坦克。从第三摩托化营的构成来看,它基本上是预演了未来装甲战的核心结构。

1933年,德军成立了装甲坦克兵部,部长是鲁茨中将,参谋长是古德里 安上校。1935年10月,德军组建第一批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任第一师师长。 从此,德国装甲兵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3)

被誉为德军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

德国人于1926年开始秘密研制设计坦克,由克虏伯、戴姆勒•奔驰和莱茵 金属公司负责。当时计划制造两种类型的坦克:一种是中型坦克,重约10吨,装 有75毫米短管火炮;另一种是轻型坦克,重量在10吨以下,有1门37毫米炮• 这两种试验型坦克大约生产了 10辆。根据当时德国和前苏联的军事合作协议,这 坦克曾在前苏联的喀山战车学校进行过各种试验。其中的轻型坦克,为避免被人发现,命名为“轻型拖拉机” RH-B,由莱茵金属公司于1929年至1930年间制成。 其战斗全重为95吨,乘员为3人,装1门37毫米炮,炮塔位置偏后,发动机安置 在车体前部,最大功率为74.6千瓦(100马力),最大速度为182千米/小时。在 此期间,德国人共研制出了 20多种试验型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试验型战车都冠以VK 的编号。除上面介绍的轻型坦克外,1935年,NbFZ “新结构”中型坦克由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研制成功,它战斗全重25吨,装有1门75毫米火炮和I门37毫 米并列火炮,1挺并列机枪,另有2个机枪塔,分布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两侧。它以攻击力强大而出名,但只制造了 5辆(另一种说法是3辆),基本未形成战斗力。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4)

这些探索和试验,使德国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装甲兵方面的知识和制造坦克的经验 ,为日后大量制造和运用坦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39年8月底,德国共有 6个正规装甲师、1个暂编师、4个快速师和4个机械师,拥有3500辆坦克。其中包 括:丨号坦克1445辆,II号坦克1226辆,III号坦克98辆,IV号坦克211辆,指挥坦 克215辆。并有前捷克的35(t)、38(t)轻型坦克共274辆。德军所拥有的装甲车包括 SdkfZ222、231、250、251装甲车等,这些构成了二战初期德军装甲兵的基本装备。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5)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军坦克部队

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之后,德国为了应对苏联T-34中型坦克,研发生产了豹式坦克。该坦克采用了55°倾斜装甲和长身管L/70 Kwk42 75毫米主炮,是二战中德国最出色的坦克。为了更好的与苏联T-34坦克匹敌,德国设计推出了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88mm火炮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采用直面装甲,实战表现优秀。它的主要缺点是油耗太大、补给困难,在德军后勤补给线遭受苏联红军的针对性打击以及残酷的作战环境面前,虎式重型坦克变成了一堆废铁。为了对抗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盟军纷纷列装更加强劲的坦克,苏军开发了斯大林-1型和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而美英盟军则改装了谢尔曼坦克,将英军更强大的17磅炮塞进了谢尔曼的炮塔里,升级成“萤火虫”坦克。这些新型坦克的出现使得德军的现有装备渐渐力不从心,于是德军决定研发一种更为强大的重型坦克以便重新夺回战场优势,这型坦克堪称德军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它是二战期间德军最强大的坦克,它结合了众多德军优秀坦克的性能特点,采用更厚重的150毫米倾斜装甲,700马力的强大发动机,更长身管的88毫米KwK43L/71坦克炮。这让其在战场上几乎无人能敌,它是所有盟军坦克的梦魇,它就是虎王重型坦克。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6)

虎王重型坦克

它的出现一度在战场上引起普遍性的恐慌,可纳粹德国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它出现的时间太晚,已经难以对战局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再加上盟军已经牢牢地将制空权掌握在手里,德军翻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阿登反击战的失败就是强有力的证明。恶魔早已经奄奄一息,无谓的挣扎最终也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再强大的装备也只能成为帝国覆灭之前的终章曲。

二 、德国各型战车详细介绍

(1) I号坦克

为了配合“闪电战”的需要,应古德里安将军要求等发展机械化战争理论的要求,德军在1933 年前重整军备时提出,要研制一种速度快、乘员少 、构造简单、便于大量生产、符合《凡尔赛条 约》规定的轻型坦克,在这种情况下,I号轻型 坦克应运而生。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7)

在军方提出需求时,德国埃森(Essen)和 克虏伯(Krupp)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 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深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6吨坦克影响,因此外型上有诸多相 似。1934年2月3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 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型为I号轻型坦克A型。4月A型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 15辆,古德里 安向希特勒展示了这些坦克,并得到希特勒的 认同。1934年,一辆丨号轻型坦克A型的样车 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又购买了几辆 用于训练。该坦克部分出口到芬兰,也曾装备 了克罗地亚军队。1934年10月,德国成立的 第一支坦克部队,主要使用的就是丨号坦克A 型。改进后的B型推出后,德国陆军部再次大 批定购了 2000辆。至1935年10月,3支装备 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I号坦克是 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它 的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根本禁不起火力打击.发动 机的功率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灵系统,这使 得该型坦克的机动性也大打折扣。由于车身 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需要从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 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 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狭小,所以车长通常 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 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I号B型坦克已经 采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 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 甚至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 都是如此)。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8)

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年发生西班牙内战。大约100辆丨号A和B型坦 克随"秃鹫军团”协同西班牙叛军——佛朗戈 的军队作战。虽然在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 BT-5的对手,但它却实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利 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 战战术的计划。经实故证明,I号坦克的装甲太 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是双管火炮也因为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 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从1938年末起,德国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 主战坦克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军方开始 改变发展方向,让其成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 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C型和F型除了采 用了少量的B型的部件外,几乎是全新的设计. C型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 40余辆。i号坦克D型是C型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 有限。I号坦克F型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 月仅生产了 30辆。1943年中,少量的C型和 F型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 战测试,后来在前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 诺曼底,大部分型号坦克损失殆尽。I号坦克C、 D、F型都未再大规模生产.

在1939年一1940年间,100辆I号坦克A 型和B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 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 在前苏联的战斗。以I号坦克为底盘制造的第 一种自行高射炮——lakPanzer I (Sd.Kfz. 101) 生产了 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3个炮兵连, 每连8辆,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全部损失。同FlakPanzer I的命运一样,装备了 15毫米MG 151/15重机枪的变型车也在1943年的东线作 战中被前苏军大量缴获。1号坦克广泛地在波 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 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 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成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9)

丨号坦克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 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一直到1942 年它都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在1942年初, 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 击部队。该坦克的炮塔大都用于加强大西洋防 线等的防御工事上。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 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 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 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出来的,不少装 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

I号坦克是德国重整军备后发展的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坦克,虽然其装甲非常薄(7~ 13 毫米)火力也较弱(两挺7.92毫米机枪),但是 已经基本达到了德军预期要求的目标——为以 后来新型坦克的制造积累经验并训练装甲兵。德 军的I号坦克及其变型坦克可以看作是德军通用化和机械化的思路的一个体现。在I号坦克及其变型体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乎所有类型的武器一反坦克歼击车、自行火炮、弹药运输车、 自行防空坦克、指挥车等,它们很好地体现了 德国军方试图将军队所有装备机械化,以提高 其作战能力和效率的设想。同时所有武器都使 用I号坦克的底盘也可以看成是通用型的一种体现。但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变型车辆,不少是 应急产品或者是使用I号坦克无用的底盘改装 的,所以其先天条件不足,动力过小,导致其 运动能力下降。这是由于德国的军事首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时间估计错误,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到1943年才会爆发所以并 没有对新型装甲车辆的发展过多敦促,致使战争爆发时只能继续使用手头拥有的I号坦克作 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海军身上)。如果德国在这条道路上能走的更远更早,在其后的 战争中实现更加大规模的通用化,至少可以对德国坦克数量远远落后前苏联坦克这一点上有所改观。丨号坦克的不同改装型也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利用过时坦克的底盘改装成自 行火炮、坦克歼击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日后威震世界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始祖。其F型坦克的观测窗后来还被虎式坦克所釆用。

I号坦克虽然不是一辆优秀的坦克,甚至可 以说在二战爆发时都已经是落后的坦克了,使其 在战场面对法国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屡屡陷入被动 局面,迫不得已使用88毫米高炮进行反坦克作 战。在与法军作战时,仅仅依靠其乘员良好的素 质,可靠的通信工具和先进的指挥思想才赢得了 胜利。但是,它们在德国重整军备的过程中,使 德军在受尽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和英法等国家的 武力压制下看到了德军重新崛起的希望。I号坦克乘员使用的黑色制服、贝雷帽、骷髅标志和骑 兵精神一起形成了装甲兵特有的自豪感,并在民众中产生了威望,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他们的 行列。成为德国扩充军备极好的广告。

(2)II号坦克

||号坦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事复兴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丨号坦克发动机功率和车载武器过于薄弱以及不能满足中型坦克乘员训练和作战需要等问题,一般称其为I号 坦克的放大型。1934年,德国军方提出发展重量10吨,装 备20毫米机关炮和7.92毫米机枪的装甲车辆 的计划。德国军器局便于1935年后期分别要求 MAN、克虏伯、亨舍尔(Henschel)及戴姆勒-奔驰 (Daimler-Ben^设计一种重量10吨以下,拥有一挺 20毫米机炮和两挺7.92毫米机枪的轻型坦克。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0)

亨舍尔公司、MAN、克虏伯公司都提出设计方案。亨舍尔的设计样车称为LaSIOOH,即 “100H农业拖拉机”,这同样也是防止凡尔赛条 约条款干涉的一种伪装名称。没有炮塔的敞开式 车体由6个小直径负重轮支撑。MAN的设计样车 称为LaSIOOMAN (100MAN农业拖拉机),外形和 英国“卡登•洛伊德6”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 5个小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采用两个一组 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同样没有炮塔。克虏伯的 设计样车称为LKA2 (K)或LaSlOOK (100K农业拖 拉机)。与其他两家公司不同,克虏伯将以前自己设计的丨号坦克样车加以改进,仍使用4个大 直径负重轮(最后一个接地作为诱导轮)支撑车 体,炮塔比丨号坦克的大并且装有一门KWK30型 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拥有大型防弹板的7.92毫米 机枪,使用视野宽广的蔡司Zeiss潜望镜。军方最终选定了 MAN公司的方案。

但同时规定MAN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制造的炮 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 的10辆Las 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al。它 比I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 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 初的型号Ausfal/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a!/ a2/a3 装备了 Maybach HL57TR 发动机,而 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年末到1937年3 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 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3对负重轮组成,外 部有一钢架联接。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 冷却系统上有差别。它是第一种量产型II号坦 克,但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 为了改善这个缺点,提升其防护性能,在驾驶 室前部和炮塔前部也加装了 20毫米的附加装 甲(用螺栓固定)。改良型被命名为H号坦克C 型(1937年3月投产).在1938年5月,生产 了 AusfD/E 型,釆用了 Famo/Christie 悬挂系统。 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 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由于早期M号坦 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的 Panzer38(t),军方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设计出II号坦克F型。该坦克是由C型 的基础上改装的,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 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 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20毫米,解决了以前 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车重也增加到9.5吨。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 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KWK 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并 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从1939年12月起, 军方又开始一系列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项 目,开发 了 VK 901、VK 903、VK 1601 > VK 1301 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 的延伸,生产了 AusfJ (VK 1601)和 AusfH (VK 903).在 1943 年,7 辆 VK1601 (AusfJ)被装备 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 被改装为抢救车辆。1944至1945年间,同样的 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 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克虏伯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1)

1937年,有15辆II号坦克参加了西班牙内战,进行战场试验。同年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闪击波兰、强攻法国的侵略行动中都以II号坦克为主力前锋。但即使如此,II号坦克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II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在1941年6月至9月间的 东线战斗中,II号坦克就损失了 393辆,1942 年上半年又损失了 159辆。可见其装甲和火力在对敌战斗中存在重大缺陷。因此在1941年3 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 524辆F型后,标准 II号坦克开始退出现役,分配到坦克学校用作训练、改装成指挥车之类的特种用途车、发给 警察和亲德组织扫荡游击队等。部分II号坦克 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 漠战,这些德意志非洲军团使用的II号坦克被称为A〜F(Tp)型。II号坦克的底盘被用来 改装成不同用途的特种车辆,如“山猫”装甲侦察车(配备装甲侦察部队).105毫米的自行车榴弹炮,比较有名的是Marder II “貂鼠” 75/76.2 毫米自行式火炮,主要用来装备步兵师的反坦克炮团。II型坦克还发展岀两栖坦克和装甲抢 修车等。II号坦克A、B、C型是波兰战役到 “巴巴罗萨”战役期间德国装甲师的主力装备, 使用量很大早期的II号坦克共生产了 1113辆。II型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20毫米火 炮的威力也不太理想。它在战斗中没能起到太大作用 的作用,但却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他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 列变型车,如Marder II、Wespe等。部分II号坦克在诺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有些甚至服役到了1945 年。Panzerkampfwagen II 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和匈牙利。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2)

动画 少女与战车 中的二号坦克

(3)III号坦克

III号坦克是德国20世纪30年代发展并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使用的一款中型坦克的 通用名字。它的官方名字是III号装甲战斗车辆(简 称gv III )。它的目的是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 一起作战,或者和步兵一起支援IV号坦克。但是, 它很快变得过时了,它所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被 增强了火力的IV号坦克所代替.虽然还有一些 Panzer III继续被用于步兵支持直到战争结束。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3)

1935年,由德军将領古德里安提出的装甲部队构想进一步明确化,这一构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需要研制两种基本型的中型坦克。其中一 种陆军兵器部拟订了一些计划,即生产一种最大的 重量为24000千克,最高速度为35千米/小时 的中型坦克。它的目的是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战 坦克,有能力与敌方坦克交战并摧毁它,这就是 后来定型生产的III号中型坦克。另一种基本型为 支援车辆,装一门大口径火炮,能发射杀伤爆破 弹,这就是为后来定型生产的IV型战斗坦克。装甲部队构想制定之后,德国武装部将 这两种基本型战斗坦克的研制任务传递给柏 莱茵的莱茵钢铁•博尔西格、埃森的克虏勃、纽 伦堡的MAN和柏林•曼菲尔德的戴姆勒•奔 驰4家公司,由他们竞标研制.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在研制过程中将前一种基本型称为 ZugfuhrerWagen (ZW)牵引引导车,或“排指挥 车”或“中型拖拉机”(即后来成型的III号坦克)。装甲师是作战过程的突击主力,这一点决定了坦克速度设计的高要求。而“排指挥车” 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它的行驶速度达到了 40千米/小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坦克加 强了车体的前部装甲而牺牲了后部装甲的厚度。“排指挥车”在刚刚进入设计阶段的时候,武装部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在主炮的 口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武装部倾向 于37毫米主炮,而古德里安和其他一些装甲 部队的指挥官则主张使用50毫米主炮。基于 德国步兵大量装备37毫米反坦克炮(37mm Pak 35/36 1/45),从弹型统一考虑,“排指挥车”最 终选择了 37毫米主炮。并且如果坦克安装统一样口径的火炮,则只需要生产一种火炮和炮 弹。同时,“排指挥车”保留了大直径的炮塔 座圈,这一方面可以安装更重的火炮,因为新 的车辆是被用来做先头部队的攻击坦克编队;另一方面也便于将来进一步改造升级,也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III号坦克的使用时间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将退役期推迟了两年以上。“排指挥车"乘员5人,分别为车长、炮手、 装填手、驾驶员和通信员。需要指出的是,III号 坦克是第一辆在坦克内部装备通信联络系统从而 实现内部通信的坦克。同时,新式的联络系统大大方便了车内乘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这为坦克之 间的协同作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由于这个原因,因此来所有的坦克都配备了这种系统,这也证 明了这种装备是非常有效的,该类型系统最终发展成为未来所有新型坦克的标准配置。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4)

1936年,柏林的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出 第一辆原型车(ZW).几乎与此同一时间,亨舍 尔和MAN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1936 年到1937年间,他们的样车和奔驰公司原型车在卡马斯道尔夫和乌尔姆进行了广泛的地面 测试。测试结果证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 计是最好的。1937年初,奔驰公司从武装部那 里拿到了第一型车(0系列)的订单。1935年至1937年间,德军兵器局采用37 毫米坦克炮研制出III号A型坦克。并尝试在克 虏伯的IV号坦克和戴姆勒-奔驰的III坦克之间 逐渐建立一个标准。后来在III号原型车的基础上,德军经过一 系列的研究和摸索,发展出了前期的短身管 E-H型、使用长身管的J-M型等3个系列型号。

II号坦克最初打算是作为德国的主战坦克,特别是用来对抗大部分敌军坦克的。但 是,当它碰上KV和T-34坦克时候,其外观设 计被证明处于劣势。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需 要以对付这些坦克,111号坦克装备了 50毫米 KwK 39 L/60火炮,并使用了更厚的装甲,因为 T34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对手,这仍然未能解 决这一问题——对抗KV坦克。因此,在1942 年,J-M型等3个系列型号陆续装备了 75毫米 KwK 40 U43这种长身管的自行火炮。在1942 年,M号坦克N型使用短身管75毫米KwK 37 T24火炮,低速的设计是为步兵和近距离作战提供支援工作。除此之外,还以III号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发展出了多种侦察车和指挥车等。III号坦克A型到C型在四周都装有15毫 米、略为倾斜的均质钢装甲,顶部和尾部分别 是10毫米和5毫米的装甲。这很快就被确定厚度不足,其后的D、E、F和G型的装甲厚度增加到30毫米,H型另外有一块3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安装在车体前部和尾部。III号坦克 最初的J型的前方与后方拥有更坚实的50毫米钢板,而后期的J、L、M型号拥有另外一层 20毫米的装甲前方船体和炮塔。这个额外的正面装甲在1941年和1942年对于III号坦克来说 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当时的大多数英国和前苏 联的反坦克炮都是从前方开炮,但是两侧还是 有可能遭受到敌人的反坦克炮的攻击。异常沉重的后方装甲对于III号坦克来说是一个问题, 因为这与其作战价值是不相称的。虽然有几种早期战争时期的坦克发展后方安装重装甲,但是在战争期间的设计趋势是侧面和后方的装甲应尽可能得薄,集中重装甲在车体的前四分之 一处。举例来说,豹式坦克正面装甲十分厚重,但侧面和后面的装甲比较薄。

III号坦克主要是用于对波兰、法国、前苏 联和北非的战争上,还有一些在诺曼底和1944 年的荷兰阿纳姆(Arnhem)战斗中使用。在进攻波兰和法国战争中,III号坦克A型 到F型组成了一个小规模的装甲部队。一百来 辆III号A型坦克在这些战斗中优势明显,这些 III号A型坦克型坦克大多数装配了 37毫米火 炮;在战斗中,它的对手包括波兰的7TP、法 国的R-35和H-35轻型坦克。这个时候,德国开始入侵前苏联(巴巴罗 萨计划),III号坦克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德国坦克。 这时候,大部分的现有坦克(包括重新武装起来 III号E和F型坦克,再加上新111号G和H型坦 克模型)都有50毫米1/42火炮。在北非的坦克 也是使用50毫米L/42火炮。III号坦克最初是为 了对抗前苏联的T-34和KV坦克,在1941年前升 级到长50毫米炮。不过,大部份的前苏联坦克 还是可以被轻松地击伤,比如「26和BT坦克。 正因如此,再加上德国良好的战术技巧、乘员培训,以及良好的人机工程学技术,促成III号坦克1941年拥有了一个粗略6:1的杀伤比率。与T - 34相比,III号坦克拥有一个更强大的50毫米L/60火炮。III号坦克J和L版本 都有这个强大的火炮、厚装甲,以及一些其他 的特点。这些型号在1942年至1943年之间是很有效的。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5)

动画 少女与战车 中的三号坦克

此外,为了对付反坦克步枪以及穿甲弹,在1943年III号坦克M上开始使用间隔装甲裙围绕着炮塔和两边船体。此时,HI号坦 克M开始被降级为次要角色,Panzer IV和豹式 坦克取代其作为德国主要中型坦克的地位。III 号坦克最后的版本III号坦克N型,安装了短 75毫米火炮,用于步兵支援。

(4)IV号坦克

IV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装甲部 队的主力武器之一,也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 续生产的坦克,其最初的研制目的是支援步兵 作战,后改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早在1930年,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德国一 批高级军官就提出研发多功能坦克的设想,以 应对未来的战争.经过多方研究,确定了两 种坦克同时发展的策略,第一种以打击固定 目标和敌军坦克为研发目标,釆用穿甲弹攻 击方式,一方面为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为了保密,称其为Zugfuhrerwagen牵引引导车 (德文,即排长车),代号ZW,另一种则称为 Begleitwagen (德文,意为伴随车,也有一说 为 Batailonfuhrerwagen,即"营长车”),代号 BW,用来随同并支援步兵作战。ZW后来发展 为III号坦克,而BW就是后来的IV号坦克。BW 最初设定全重18吨,最高速度35千米/小时, 主武器为75毫米火炮,并命名Vskfz618。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6)

克虏 伯以及莱茵钢铁博尔西格(包括MAN)等公司依据要求设计了样车。莱茵钢秩博尔西 格公司首先完成了木制炮塔样车的制造,样车 编号BM-VK2001 (Rh)。该车全重18吨,正面 装甲16〜20毫米,侧面为13毫米。该车发 动机功率221千瓦,采用了新式运转变速器, 车体每侧有8个小负重轮,每2个小负重轮一组 连接悬挂装置上,车速可达35千米/小时。克虏伯和奥斯堡-纽伦堡机械厂(MAN) 也都设计了各自的样车,克虏伯公司把重 心放在了炮塔的研究上,而MAN则致力于 研发运转变速器一VK 2001 (MAN).克虏伯 的VK-2001 (K)和奥斯堡-纽伦堡机械厂的VK- 2002(MAN)样车都用了 MAN最新设计的运转变 速器。MAN还研制了新式的交错式悬挂系统, 但这个设计没有被采纳。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样车全重也符合18吨 的设计标准,车长5.6米,车宽2.9米,车高 2.65米。该车发动机功率为235千瓦,装备1 门75毫米炮,炮弹140枚,机枪弹3000发, 最高时速30千米。1936年4月3日,经过大量测试之后,克 虏伯的VK-200KK)被军方选中,重新定名IV号 坦克(Vskfz622)投入预生产。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IV 号坦克的A、E、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 测试和训练,但在波兰战役中初试锋芒的部分参加战坦克立即受到部队官兵的一致赞誉。1939年10 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 产,1941年F型(F1)投产,IV号坦克F1型之前主 要武器皆为短管的75毫米火炮。至苏德战争开 始时,IV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超过100辆。IV号坦克底盘采用箱式构造。底盘前部为 操纵装置,后部是ZF公司制造的SFG变速箱。设有5个前进挡和一个后退挡。变速箱两侧有 变速箱及刹车检查窗。诱导轮动力轴为了避免 在车体两侧开口而突出在车体外的前后部。变 速箱左侧为驾驶位,右侧为通信位,变速箱 上部装有一台FuG5型无线电步话机.通信位 前方车体上部设有球形机枪座,并配有1挺 MG34机枪。驾驶位前装甲板上开有一个非战 时开放的装甲盖,盖口处装有防弹玻璃。战斗 时,放下装甲盖,釆用舱内的KEF双筒潜望镜 进行观察,IV号G型坦克后开始废除此设计。德国为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曾将IV 号坦克改装成潜水坦克。1940年7月到10月, 有42辆IV号D型坦克被改装成潜水坦克。这 潜水型坦克在1941年入侵前苏联的行动中参战(隶属于第18装甲师第18装甲团)。IV号坦 克不仅有潜水型,德国还利用它的底盘制造过 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1940年2月到5月,克虏 伯将20辆PzKpfw IV/C、D型坦克改造成架桥车- Bruckenleger IVbo这些架桥车伴随第1、2、3、5、 10装甲师参加了 1940年在比利时以及法国的战争。1940年晚期,大多数又被改回战斗坦克。1941年1月,克虏伯又制造了 4辆Bruckenleger IVc型架桥车,并在1941年入侵前苏联时投入战 斗(隶属于第3装甲师)。另外还有一辆C型IV 坦克被试验改装成扫雷装置,不过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生产。M型坦克也被改装成修理坦克,1944年 10月到12月(甚至到1945年3月),36辆不同 型号的IV号坦克被改造成修理坦克。此外,M号 坦克F型还有被改造成两栖坦克的尝试。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7)

1941年,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阶段, IV号坦克装备了单轴拖车装载两桶燃料以增加 其作战半径。自1942年秋,在苏联服役的IV 号坦克安装了加宽的“冬季履带”,1944年春天以后,又安装了更宽的“东线履带”。自1943年中旬,IV号坦克安装了裙板(侧 边和炮塔裙板)。回修的老款型号车被加厚了 装甲、更新了设备以达到当时的标准,创造出完全非标准的变型车。在诺曼底的卡昂战役中,一些后期的IV号 坦克(例如第21装甲师)将自己埋得只留下炮 塔露在外面。这样它们很难被盟军发现和摧毁, 而它们却能给盟军的装甲部队以沉重的打击。IV型坦克有很多变型车,其中包括自行高 射炮,自行火炮以及武器运输车。比如自行防 空炮就有“旋风” 20毫米四管自行高射炮、“东 风”丨型37毫米单管自行高射炮、“东风” II双 管自行高射炮(试验型)。自行火炮变型车主要 有“野蜂” 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灰熊” 150 毫米自行榴弹炮;“犀牛” 88毫米坦克歼击车;IV突击炮;IV型坦克歼击车等。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8)

动画 少女与战车 中的四号H型

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3月,德国克虏伯、 伏玛格和尼伯伦根工厂一共制造了 8600辆M型 系列坦克。该坦克在所有的战线都投入战斗, 不仅是德军,连盟军都对V型坦克有很好的 评价。在战争期间,IV号坦克出口到了匈牙利(52 辆)、罗马尼亚(100辆)、保加利亚(46辆)、 芬兰(15辆)、西班牙(20辆)以及克罗地亚装 甲部队。1943年,一小批G型坦克出售给了土 耳其。从1941年到1943年,前苏联缴获了大量 的IN号坦克、III号突击炮和IV号坦克。其中有一 些临时在苏军中服役(比如一些被称为“特洛伊 木马”或者“诱饵”,用来误导德军部队)。1945年开始直到1967年以后,一些IV坦克仍旧在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芬兰、 埃及、西班牙、叙利亚、约旦和土耳其(可 能20-22辆)服役。1949〜1950年,芬兰人 将他们装备的IV号坦克成功的改装为扫雷车, 从1951年到1962年9月被用于运输。在五、 六十年代,前苏联将一些德军IV号H型坦克卖 给了叙利亚、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西班牙 (17辆),在1966〜1967年的阿以冲突中,叙 利亚部队仍然在使用IV号坦克。叙利亚的一些 IV号坦克在戈兰高地(挖作掩体用)被以色列 人缴获,其中一辆在以色列的拉通装甲兵博物 馆展览。IV号坦克是二战德军部队中数量最多的坦 克,不过它的产量和前苏联的「34或者美国 的''谢尔曼”相比较还是相当有限的。IV号 坦克的主要弱点是其装甲倾斜度不大,而且对 于它的大小来说,速度也比较慢。尽管如此, 它还是被证明是一种用途广泛、使用可靠的坦克。

(5) “黑豹"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里程碑。它和前苏联的T34坦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坦克。“黑豹”坦克出现以前,丨号到IV号坦克的 研制,德国都是“自主创新”,其开发研制几乎 没有受到什么外界影响,所以这些坦克都带有 典型的德国风格:从垂直的车体上部装甲, 到前面有两个倾角的炮塔,方形的车体上部放 一个多边形的扁炮塔。他们的车体和炮塔上都 有大量的垂直面,完全依靠提高装甲厚度和材料来改善装甲防护能力。相同的设计风格,每一种一级看上去像是前一级的放大品而已。而“黑豹”是德国在前苏联遭遇到T34危机后的产物, 使其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前面任何一级的坦克都截然不同。“黑豹”及“黑豹”以后研制 的坦克“虎” II、"鼠”、E级坦克车体的前装 甲都变成倾斜,炮塔也取消了以前的垂直面。 从这点可以看出黑豹以后德国坦克研制的理念 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德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坦克设计师为什么会更改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19)

1941年6月23 日,德军第17装甲师在德纳尔河和第涅伯河附近的对前苏联作战中遭遇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怕对手,前苏联的T-34坦克。 在这场战斗中,德军坦克发射的炮弹在T34面 前面如同儿戏,根本就无法击穿这种苏军坦克坚 厚的前装甲,而T34的炮火给德军坦克带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 让德军的装甲车辆尸横遍野,狼狈不堪。如果 不是T34坦克携带的燃料和弹药有限的话,德 第17装甲师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在随后的 战斗中,德军夺取了一些T34坦克,并对之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令德军 最高统帅震惊的结论:在德军现有的装甲配备中 没有一种坦克能够与T34相抗衡,这一消息让 希特勒十分恼怒,他立即下令,令军工部门 集中全部力量,加快新型坦克的研发。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0)

其实早在1938年,德国就已提出了新型坦克的研发计划,并定名为VK2001.其中VK代表 履带车辆,2001代表20吨级别第一方案。德军 计划用这种新型坦克逐步取代III号和IV号坦克。从1939年10月开始,戴姆勒-奔驰公司、克 虏伯公司以及MAN公司先后投入到这种新型坦 克的研制当中。当时军方提出的研制计划要求: 采用扭枉式悬挂,取消托带轮:只用大直径负 重轮和大功率小体积的发动机,采用新型驾驶 装置和带助力的半自动变速装置等。1941年7月,德国军方授权莱茵金属公司 研究新式坦克炮及炮塔,随后又对戴姆勒奔 驰公司和MAN公司提出了一些关于30吨级坦克研制方面的技术要求。1942年2月,戴姆 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最 后设计方案.即VK3002(DB)和VK3001(M)。最 初,希特勒决定采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方案, 但陆军军械局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采用 MAN公司的方案,并主张以测试对比结果作为 决定取舍的标准。1942年5月11日,VK3OO2 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并被命名为“黑豹”。然 而在1942年5月13 B,测验结果显示,MAN 公司的设计在行程、坚固性、灵活性、适应性 以及扭杆式结构上都要明显优于戴姆勒-奔驰 公司的设计。在潜渡装置上,戴姆勒-奔驰公 司的设计仅可在水中潜渡10分钟,而MAN公 司的设计却可以无限潜渡,并可以用河水自然 冷却发动机。另外,由于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 计的VK3002更像一款T-34/76的德国改进版, 无疑会使战场上辨认该车引发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MAN公司的设计最终成为军 方的选择。

“黑豹”定型后,MAN公司、戴姆勒-奔 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NH公司即签定了合作 协议。协议规定,MAN公司在当年9月前完成 一辆原型车,到1943年4月前,生产数量计 划分别为MAN公司84辆,戴姆勒-奔驰91辆, 亨舍尔26辆,MNH公司71辆。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1)

黑豹”装备了 KwK4 2型70倍口径的75 毫米火炮,这一配备虽然与原汁划的KwK42型 100倍口径75毫米火炮略逊一筹,但在穿甲威 力上可以和“虎”式坦克上的KwK36型56倍口 径的88毫米火炮相媲美,而且其制造工时和制造费用都比威力相差不多的“虎”式坦克节省 了许多。这些都促使“黑豹”成为德国陆军坦克的主力,用来抗衡T34甚至一些重型坦克。“黑豹”的炮塔防盾釆用铸造形式,厚度 为100毫米。炮塔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装置旋转。电动转动炮塔一周所需时间由15秒至93 秒不等,这是由发动机的转数所决定的。手动 旋转手柄有2个,分别在炮长位置和装填手位 置,单个手柄旋转一周炮塔仅旋转0.366度, 若炮塔转动一周需旋转手柄984周,2柄同旋 需490周。1945年2月,由于“黑豹”坦克 存在的一些缺陷,德军方要求研制其最新改进 型。要求改进后的新机型中配备有测距仪、瞄 准具和排雷具,装备KWK43型71倍口径88毫 米火炮,但由于要求较高、时间紧迫以及战场得失利,大多数设想只停留在研发阶段,即使有研制完成的,也已无法投入生产。

(6)“虎"式坦克

为了改变在装甲战场的不利局面, 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O 1941年5 月26日,希特勒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亨舍尔 和波尔舍公司。亨舍尔公司在VK300KH)试 验车的基础上设计出VK360KH)底盘,在 安装上克虏伯公司设计的带88毫米火炮的 炮塔以后称为VK450KH)。波尔舍公司则在 VK300KP)试验车的基础上发展了 VK450KP) 样车0 1942年7月两种样车开始在德国坦克学校进行性能试验,根据试验比较 的最后结果,军备局选择了亨舍尔公司的 VK450KH)样车,并定名为PzKpfwVI"虎” 式重型坦克(即“虎”),随后投入批量生产。实际上,早在1935年德国就已经开始 进行重型坦克的研制开发工作,1935年10 月28 B,在陆军军备局进行的技术会议上 专门讨论了有关“大型拖拉机用600马力引擎(当然这只是一个掩饰性借口)的问题, 为未来的重型坦克寻求强劲的动力支持。1937年初,德国把开发重型坦克的特 权交给亨舍尔-佐恩公司,但随后又改变 决定,要求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和MAN公司共同进行30吨级坦克计划 的竞争.1939年底,斐迪南-波尔舍设计公司也加入到这一竞争计划中来。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2)

亨舍尔公司在1937年当年就完成了建设 计方案,定名为DW1型,并于当年完成了 样车。在这一设计中,亨舍尔公司采用了 -门28倍口径105毫米炮和直径为1650 毫米的炮塔座圏。随后又根据军方的要求 设计出DWII型。在DWII型基础上,亨舍尔公司独立发展了一种36吨级的VK3601 型坦克,并于1941年3月至10月间完成了 3辆样车。此外,它还曾计划过VK650I型65吨 级坦克项目,但最终未能正式投入生产。在完成了 时速35千米的DWII底盘之后,亨舍尔公司于1938 年9月开始制造第一辆正式的30吨级试验坦克VK 3001(H).这一试验坦克的侧面装甲板为一体成型, 车体前部两侧开有换气孔和出入舱门。在发动机室 上方试验性地设置了通气格栅。前部装甲厚度为60 毫米、侧部为50毫米。在VK300KH)设计中,“虎” 式坦克的外型和功能开始初露端倪。1942年1月,波尔舍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生产计划:当年1〜6月每月10辆,7月12 辆,8月14辆,9月起每月15辆等,陆军军备局也于当年3月将VK450KP)定名为VI号坦 克(VK4501P),制作了编制表格,制式名称为 SdKfz18l。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3)

由于亨舍尔技术和改进上的优势以及波尔舍本身设计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军方最终选择 了 VK4501(H)型作为新式坦克,而波尔舍公司 已经制造的100辆VK4501(P)坦克底盘,有90 辆被改装成了著名的“斐迪南”突击炮,3辆改为坦克救护车,余下的也被改为其他用途。“虎”式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P型,但 它在生产过程中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改进。早期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装甲在中期得到了加强,在后期改为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 只剩了一个。早期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改为 了逃生舱口;后期的“虎”式还更换了更好的 发动机。“虎”式坦克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 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 式坦克的运输及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的 专用运输列车。坦克由亨舍尔和魏格曼公司负责生产制造,从1942年7月到1944年共生产了 1354辆。

“虎”式坦克的车身和上部车体釆用一体 式焊接。上部车体增宽至盖住履带,以安装宽 大的炮塔,88毫米KwK36和MG34机枪并列装 在外部火炮防盾的后面。炮塔装甲板弯曲成马 蹄形。为了支撑57吨的自身车重,“虎”式坦克采用了 8对负重轮和扭杆悬挂装置。1944年 1月,钢边胶垫负重轮取代了碟型负重轮。84辆“虎”式坦克被改为“虎”式指挥坦克。并 安装了联络指挥电台,为了配合这一改进,将 主炮使用的88毫米炮弾减少为66发,机枪弹 减少为4050发。最初,炮塔顶部有带观察缝 的圆柱形车长指挥塔.1943年7月,指挥塔被 装上了新设计的潜望镜。

1942年8月29 B, “虎”式坦克首次参加 战斗是在列宁格勒,当时所属部队是502重型 坦克团第一连。 1942年12月,装备501重型 坦克团,出现在北非突尼斯战场。1945年4〜5 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式坦克主要是被装备到一些独立的重型坦克部队,一直服役 到战争结束。虎”式坦克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以及坚不可摧的厚重装甲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的 危险对手。在战争中,“虎”式坦克击毁了大 量的敌军坦克和其他装备,创造了 “不可战胜” 的神话,给盟军的坦克部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但“虎”式坦克机动性差,后部装甲板太 薄,引擎也很容易被损坏。盟军坦克常常利用 它的这些弱点,实行机动作战,绕到它的背后 进行攻击。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4)

(7)“虎"II坦克

在1943年1月,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 的重型坦克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 4种方案,并 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 (P), 亨舍尔公司的VK4502 (H)以及改进的VK4503 (H), MAN公司的VK4502 (MAN).最后德国 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 (H) 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 “虎” II (或者“虎王“)重型坦克。“虎”II 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 了 489 辆。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5)

“虎” II重型坦克釆用了大量“虎”式坦 克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 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虎” II坦克装备一门KwK43/L71型88毫米加农炮,这是克虏伯公司 提出的概念设计,堪称德国88毫米火炮的 巅峰之作.也是二战中各国大量装备的威力 最强大的坦克炮。与以往的56倍径88毫米 炮相比,这种火炮的身管长6300毫米,达到 了 71倍径。所使用的弹种有39-1式被帽穿甲 弹、40/43式碳化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Gr.39/ HL榴弹。坦克炮的威力除自身技术以外,基本 取决于弹药种类的更新。发射新型碳化鸨芯动能穿甲弹(弹重7.3千克)时,初速1130米/秒, 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均 制钢板。实战证明,这种火炮的威力之大, 令人震惊。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上轻松击毁 “谢尔曼”、"克伦威尔”以及1-34-85坦克的 主装甲,2300米外击穿JS-2重型坦克的主装 甲.并且精度极高o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 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 II坦克换装威力更 大的105毫米口径的KwKL/68火炮,不过最 终没有实现。观瞄设备最初采用双目TZF9B/1 型观瞄镜,后来换装为单目TZF 9d型观瞄镜。 发射高速穿甲弹时的精确度为2000米距离 85%(试验)、63% (实战),这在当时已经非常难得了。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6)

动画 少女与战车 中的“虎” II重型坦克

1944年5月,“虎” II坦克首次在明斯 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 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 II坦克也参 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 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 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 II坦克全部被摧 毁。此后,“虎” II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 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1945 年5月10 B, 1辆隶属于第503重坦克营的 “虎” II坦克被其成员自毁,这也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一辆被摧毁的坦克。尽管机动性 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 II是 一种威力巨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强。不过由于“虎” II坦克生产数量少,参加战争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8)“鼠”式坦克

1942年6月8日,德国著 名的坦克设计师斐迪南•波尔舍和希特勒会见的时候商定研制一种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 "鼠”式坦克。1943年5月1日, “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 特勒作了展示,最后他同意将 其投入生产,并下达了 150辆 的订单。但到了 1943年10月, 希特勒原来的150辆订单又被 取消了。“鼠”式的电器设备由西门子公司制造,戴勒姆-奔驰公 司制造发动机。车体、炮塔和 武器的制造由克虏伯公司负责,最后是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整车 组装。与一般的坦克比较起来, 它更像是个移动的碉堡,要使这个怪物动起来需要解决许多困难的技术问 题,但是天才的波尔舍和他的工作组合理地 解决了这些难题。1943年12月24 B,阿尔 凯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的装配,但是 这辆车没有装上炮塔,它被用于广泛的测试 项目,全车重量达到了 150吨。为了满足希特勒对更厚重装甲的一再要求,最后装甲的 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40毫米,而“虎” II坦 克的正面装甲也只有150毫米,全重一步一 步增加到了 188吨。因为笨重的大块头,所 以这些超重型战车的第一个代号就称为“猛 妈",后来为了迷惑敌人的情报,又改称为 "鼠"式。在测试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 重量和推重比问题显得行动非常得迟缓,但 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已经是非常得灵活。这 第一辆“鼠”式的原型车代号为VI,装有一 台由戴勒姆-奔驰DB603型航空发动机发展 改进而成的DB-509型汽油发动机,它没能达 到计划中的20千米/小时的时速,测试中证 明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达到13千米/ 小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鼠”式的重量, 悬挂系统必须改进。另外就是“鼠”式本身 太重,几乎没有桥梁能够承受它的重量,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鼠”式装上了一套潜渡通 气筒,这样就使它能够用潜渡深为8米的河 流。后来,VI号原型车安装了一个重量和真炮塔一样的假炮塔继续测试。测试中的V1号 车喷上了迷彩伪装,并画上了红色五角星和前苏联的镰刀锤子徽标来伪装成一辆被缴获的前苏联坦克(该车上的镰刀锤子标志上的镰刀是反过来的)。

德国二战大口径战车(日耳曼的铁骑二战德国战车)(27)

鼠式坦克想象作战图

1944年3月,与V1号车在细节上有着许 多不同之处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起初没有发电机,到1944年6月才装上去。克虏伯为V2号车制造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128 毫米KwK-44 L/55主炮和一门同轴75毫米 KwK44 L/36.5副炮,还有一挺7.92毫米MG34 机枪,为“鼠”式提供了非常凶猛的火力。"鼠” 式的主炮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击穿盟军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 -34/85和JS-2坦克 的前、侧和后部所有装甲。炮塔上还安装了先 进的火炮测距仪,但是由于主要部件的短缺最后面也没能全部安装完成。“鼠”式主炮是一门由128毫米高射炮 发展而成的加农炮,还有一门与主炮同轴的 75毫米L/44KWK副炮。近距离防御武器是一 挺MG34机枪,另外在炮塔两侧和后部还各 有一个射击孔,车组成员可以用一支手枪射击过此向外射击。

到战争结束之时,大约有9辆“鼠”式 的原型车处于不同的完成状态,除了 VI和V2 除了车以外,其他都没有进入组装阶段。根据 波尔舍公司的一些资料显示,希特勒本来打 算把“鼠”式用于西线的大西洋防线上担任 封堵防线缺口的任务,在那里担任这样的任务对于它有限的行程和机动性来说不会造成影响太大的麻烦。由于它可怜的机动能力和巨大的重量, 把“鼠”式作为一座移动碉堡来使用更胜一筹作为一种超级坦克的用途。一辆全部装配完 成的'‘鼠"式被苏军运回了国内,1951-52 年在库宾卡进行测试,它是由V2号车的炮 塔和VI号车的车体组合而成,至今仍陈列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装甲兵博物馆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