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艺片电影(文艺片遇上春节档)
□梁杰隆(重庆大学)
兔年春节档已然收官,《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电影皆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成功。相比之下,囊括了梁朝伟、王一博的《无名》却“掉队”春节档,7天5亿元的成绩稍显“黯然”,口碑也逐渐两极化。许多差评者吐槽《无名》故弄玄虚,破碎化的剪辑让观众很难理解剧情;一些专业影评人则认为程耳执导的《无名》是“中国电影之光”。
当这样一部充满文艺范、有一定观影门槛的电影,遇上了观影基数剧增、竞争尤为激烈的春节档,观众与导演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对观众而言,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导演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与隐晦的意象线索。《无名》运用了大量倒叙、插叙、闪回镜头,在时空的交错中将观众“卷入”上海革命时期的漩涡,引导其思考、推测、互动。这种艺术手法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悬疑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能让观众深刻理解中共地下党员的隐忍与伟大。
此外,《无名》还大量运用隐喻表达电影主题。趾高气昂的罗斯福犬最终坠机,暗指未来日军的战败;唐部长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的镜头,暗指他是“骑墙派”;工厂外纯洁的小羊就像井底被活埋的工人,面对丑恶的侵略者毫无抵抗之力。在热热闹闹的春节氛围中,静下心来理解相对复杂的电影结构与隐喻,显然需要不少的眼力与脑力。
对导演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好商业性与艺术性。“梁朝伟加王一博”是一次不错的尝试,豪华的演员阵容得到很多关注度与话题度,也使得《无名》在上映前预售票房登顶。导演也增加了动作戏含量,两位主演拳拳到肉的打戏不仅满足观众的快感,同时为结尾身份揭秘埋下伏笔,完成了共产党员“无名者”的精神重塑。
但尽管如此,豆瓣6.8的分数和两极化的口碑也表明《无名》在商业化上仍有缺陷。斯坦利在《口碑与票房》中提到“道德缝合”的概念,即观众对电影的情感认同使他们的潜意识层面缝合到电影叙事,从而认同和推荐影片。如果在短短的128分钟内,观众在情感上没有被带动,反而“开小差”动脑子去琢磨时间线和人物关系,那这样的电影就难以让观众沉浸其中、认真体会电影的乐趣,自然很难塑造更好的口碑了。
其实,站在文艺片产业的角度上看,我们不必对《无名》口碑遇冷感到过分悲观,因为文艺片登上春节档的舞台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反观过去几年的春节档,多是偏喜剧的合家欢式电影,这种流水线生产的工业电影未免略显单调。而带有强烈文学性和独特程耳美学风格的《无名》一枝独秀,代表了观众鉴赏水平的进步,对更高层次电影艺术的追求,也侧面印证了文艺片导演对市场的信心。
导演程耳在采访中表示:“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比商业更商业、比艺术更艺术。”而国产文艺片想要迈向更高层次,无疑需要观众与导演的“双向进步”。观众在享受华丽特效和搞笑段子的电影娱乐之余,要能够静下心来细看细想,学会欣赏多元艺术化表达;导演则应平衡好商业性与艺术性,在炫技之前先打磨好剧本、讲好故事,让角色回归角色本身,以情动人。希望未来的国产文艺片直面挑战,在批评与建议中赢得票房与口碑的双重认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