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永远为你照耀(红星永远闪烁)
小说《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已经阅读过无数次了,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这首歌来自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闪闪的红星》已经成为几代人无法抹掉的文化印记,激励更多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的柳溪镇。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冬子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临别前给他留下了一颗红五星。在这颗红星的影响、引领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光荣地加入了红军。小说中,机灵勇敢的潘冬子、恶霸地主胡汉三这些文学形象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潘冬子为游击队送盐的情节。胡汉三封锁了上山的路,游击队缺少盐,怎么办?潘冬子灵机一动,把盐水洒到衣服上,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关卡,然后再把盐水洗下来,在火上重新熬成盐。这样,游击队就有盐吃了。从中可以看出,潘冬子是一个机智勇敢、无惧困难的少年英雄!
在读《闪闪的红星》时,潘冬子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听党话,跟党走!”那么,潘冬子这个典型形象的原型是谁呢?多年之后的2018年10月,为纪念济南战役胜利70周年,我在采访许世友家人给济南战役纪念馆捐赠将军的历史文物期间,在将军家里认识了一位儒雅谦和的小伙子。经许世友将军子女们介绍得知,他叫鲍成成,他的爷爷鲍先志是许世友将军的战友,湖北麻城籍开国中将,他的大伯鲍声苏正是潘冬子的主要原型。
1926年秋,鲍先志投身革命,1930年当选村苏维埃主席,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将鲍先志的妻子贩卖到外地,将鲍声苏贩卖给地主恶霸,受尽折磨。新中国成立后,鲍声苏才找到父亲鲍先志。因为文化程度很低,鲍先志便让他到部队举办的文化速成中学作为插班生参加扫盲。当时,小说《闪闪的红星》的作者李心田就是他的文化教员。鲍声苏的一篇作文《我的童年》引起了李心田老师的关注。鲍声苏向李心田讲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地主恶霸和还乡团的狠毒,讲麻城的满山红杜鹃,讲他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这篇作文激发了心田老师的创作灵感,并将鲍声苏作为主要原型创作了这部影响几代人的小说。鲍成成告诉我,2011年,在鲍先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彭勃也特意撰写文章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的选材和拍摄过程,提到了该影片的故事确实主要源自鲍先志将军的家庭,也澄清了社会上一些关于潘冬子原型的传闻。
不过,在战争年代,像“潘冬子”这样的原型,在全国的革命老区还有很多,鲍声苏只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故事最典型、呈现最直接的一个。还有很多人物的形象也成为李心田老师的创作来源。例如:抗日战争期间,胶东有一位女青年,17岁入了党,入党的第二天去开辟新区,做了英勇斗争。被捕后,敌人把她吊在树上用火烧,她高喊口号壮烈牺牲。还有,江西革命根据地有一位红军,长征时给家里留了一顶红军帽,帽子里有他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父亲。“潘冬子”作为一个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多个人物的“化身”,代表了那一批被留在家乡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红军子女。
《闪闪的红星》这部红色经典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并在世界各国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2年初版到2014年,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9种汉语版,一种盲文版。1974年至1978年外文出版社还出版了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8种外文版。1974年,《闪闪的红星》被拍成电影之后连年放映,经久不衰,可谓是家喻户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