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最少翻译(高山流水峨峨洋洋)

作者:何弘

杜少石是我的新野老乡,他创作了一部名为《琴师》的长篇小说,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琴师》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时代背景,描写了酷爱古琴的大学生唐一鸣和成都茶商之女周雨虹冲破家庭阻碍大胆相爱的故事。作品以古琴为象征物和主要道具,在从成都、武汉、开封到北平的巨大空间里展开故事,串联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把主人公忠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慷慨悲壮,有力地表现了唐一鸣忧世报国的责任、勇于担当的信念、宁折不弯的情操和坚守文化的情怀,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古琴这一重要道具的使用,平添了作品的文化韵味;空间的大范围转移和民国时期各地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与厚重;历史事件与爱情故事的交织,提高了作品的传奇色彩。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使《琴师》成为一部既可读又厚重、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应该说,《琴师》书写的时代场景与故事,读者并不陌生,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表现此类题材的作品有很多。《琴师》的特殊之处在于将古琴这一中国文化传统和士人精神情操的象征物引入作品。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破坏,古琴所象征的中国文化传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作者以古琴为道具来展开故事,显然有其文化上的考量。河南淮阳即古之陈国,那里有处景点叫“弦歌台”。传说孔子当年被困于此,粮绝七日,但孔子手抚瑶琴,弦歌不绝。因此,乐的传统对中华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意义的发现与塑造,对文化传统的自信与坚守,对外界纷扰的从容与豁达,对粗鄙现实的升华与雅化。

作者对古琴的看重与表现,代表着他文化上的追求,就这部小说来看,他显然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之人。也许正因如此,他才会以古琴为象征物和道具,来结构他的这部小说。尤其值得赞赏的是,《琴师》把主人公设定为新式大学生,但对传统文化又无比热爱,这说明作者并没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排外倾向,他要在文化的对比、冲突与交融中,继承并弘扬传统,这显然是一种积极正确的文化态度。

说到古琴,我们很容易想到伯牙奏高山流水而得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希望少石和他的《琴师》能遇到更多的知音!

峨眉山月歌最少翻译(高山流水峨峨洋洋)(1)

2020年7月3日《河南日报》第13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