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家教3(向古人学怼人)
如今社会发展好了,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后,现代人更多的是追求个性、实现自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总会碰到一些“不爽”的人和事,以前呢,长辈们总是说要隐忍,要客气,吃亏是福等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讲究不爽就要怼回去。那么如何“怼”也是有技巧的,怼也要怼得爽是不是。这里咱们就跟古人学学
孔融出行“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熟知,殊不知小孔融怼起人来也是毫不客气。
小孔融怼大夫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孔融字文举;陈韪:时任太中大夫了了:聪明伶俐;明白通晓事理译: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非常尴尬。
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每篇分为很多则小故事,借古可以鉴今,有兴趣阅读的同学可以买来读读,相信会有所启发。
再看这本书里记载的另一个故事:
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vcn而应斯举?"
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蔡洪:西晋文学家。字叔开,吴郡人。吴亡后入晋为松滋令,才名出众。得无:该不会,莫非译:蔡洪在吴国灭亡之后,入晋为官。最初以秀才身分奔赴京都洛阳,洛阳本地人因为他是外乡人,便问道:“朝庭官府刚刚设置不久,众公卿奉命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寻求才华出众的人,在山林野逸中选取才德高深之士。先生乃是偏远的南方士人,本属亡国遗民,有何特出才能,敢来接受这一选拔?”蔡洪回答说:“夜光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带的河中,盈手的璧玉,也不一定都从昆仑山开采出来。大禹出生在东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贤的出生地,为什么非要在某个固定的‘好地方’呢?从前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吗?”
总结在孔融出行的故事里,陈大夫以孔融年纪小而言曰很多人小时候很有天赋,但成年后可能就泯然众人了。小孔融用陈大夫小时候可能是个天才来反讽现在其已经”泯然众人“的”事实”。这实在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怼的漂亮,怼的舒心哪。
在蔡洪赴洛的故事里,洛阳本地人以蔡乃亡国遗民不是本地人为借口嘲笑蔡洪入晋为官,而蔡洪用宝珠产地,圣贤故里来强调“英雄不问出处”。最后一句“从前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吗?”,用他们的口吻与逻辑反讽这些人难道是那纣王顽民的后代。怼的这些人哑口无言,同样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用对方逻辑漏洞反怼回去,起到了一击致命的
《世说新语》的这两则故事读完,除了从字面层次上表达的不要随便评价及讽刺别人以外,从另一个层面我们是不是也收获了怼人小技巧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实在是怼人利器啊,用得好有秒杀之妙用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