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重出江湖是真的吗?(供销社重出江湖)
▲老供销社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
近日,供销社这个名词重新走入了网民视线,《湖北日报》10月11日报道,湖北省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1300多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基层社社员达到45万2000人,争取2025年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150万。而人民网和《兰州日报》也在之后分别报道了宁夏和兰州供销合作社这几年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同时,中国供销总社还开始公开招聘了公务员,一时间,股票市场上供销社系统控股的板块纷纷涨停,但微博和头条上却了巨大的争议。不少人质疑,这是那个贴标语“不许打骂顾客”、凭票证购物的旧时代遗物又要复活了吗?实际上,这种对于物资匮乏时代恐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直接下定论未免是太武断了。
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供销社从来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所有供销社的“龙头老大”,供销总社不但存在,而且至今仍然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单位,而基层供销社也一直没有撤销,只是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行,因此有些人将供销社称为“历史遗物”并不恰当。
▲供销社给我国渡过困难时期做出极大贡献
其次需要厘清的认知是,供销社的诞生是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供销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战后国家,物资缺乏是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必然产生部分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就开始承担起来了全国战略物资粮食、油料、棉花的统购统销,并最终改组为供销社。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供销社的商品供应范围逐步扩大,至1978年,供销合作社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2%,是当时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虽然的确供销社的商品买卖主要依靠票证制度,但老百姓的物资匮乏并不是供销社造成的,而是社会生产力整体低下造成的,而在这种时期,为了让全国共渡难关,就只能采取计划经济的措施合理分配每个人得到的物资数量,因此,不能简单的将供销社归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错误体系”,它是有功劳的。
▲供销社早就深入我们生活中,只是现在才被注意到
第三是需要正确认识的是,供销社重返市场早就开始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历史性飞跃,各类商品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对商品的需求也从求得温饱变为多种多样,此时,再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就失去了意义,供销社提供的商品种类被授予了零售市场,供销社不提供的商品也被允许进入市场流通,这样,供销社从国家物资流通的主流渠道就退化为次要渠道,由于供销社的体系人员较多、运转不甚灵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销售总量和利润急剧降低,至2003年,供销社销售量下降40%,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基层12年连续亏损,供销社系统处于崩溃状态。
但供销社系统的存在本身是国家在紧张时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供销系统预备队,如果任由其崩溃、断网、人散,未来国内外环境一旦遇到变故,很有可能会遭遇系统性的物资供应问题,因而,2002年开始,国家就着手在决定保留供销社系统的基础上实施了市场化改革,其主要方法是“市场运行、自负盈亏”,迄今为止,供销总社虽然是正部级单位,但和基层供销社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指导而不是领导,没有资金挂钩,因此,那种担心“不许打骂顾客”时代回归的人实际真的是多虑。
2012年以后,国家进入发展新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扶持农村和脱贫攻坚的一系列任务,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了“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等具体举措,供销社的历史使命正式从“统购统销”全面转变为“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和开展农村合作合融服务”等,随着这些工作逐步落实,农民农产品滞销亏损、优质农产品被中间商赚差价等问题逐步得到了经济大改善,让农民能够直接找到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享受最低物价,就是这几年供销社的功劳,也是中国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始终没有发生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最近供销社出现在媒体上大家不应该感到奇怪,而是应该重新认识这个经济时代的组织,毕竟,我们都享受了它这么多年好处,就不应该再将它污名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