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的规律(逻辑中真假与)

---文知非的第108篇原创文章----每周更1

《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这本书确实挺好的,讲故事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书也不厚。

虽然内容不多,让我感悟最深的经典内容在于:逻辑中“真假”与“对错”的关系,绝大多数人其实都错误了这两者的关系,从而推论不出正确的答案。

逻辑判断的规律(逻辑中真假与)(1)

逻辑学中“真假”和“有无”,如何区分?

举例:现实中你的面前有个茶杯放在桌子上

逻辑判断的规律(逻辑中真假与)(2)

1.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一个茶杯在桌子上面。”这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只有有或者没有,不能说真或者假。

2.如果用一个语句来表示这个现象,说:“一个茶杯在桌子上面。”,这个语句是有真或假可言的。

按照通常的说法,如果有一个茶杯是在桌子上,那么,‘一个茶杯是在桌子上面’这个语句为真;如果没有一个茶杯是在桌子上面,那么这个语句就是假了。

所以,这样的真假,是关于经验的语句的真假。一般人常把事物的有或者无和语句的真假混为一谈。

在事物层面只有有无,而没有真假;只有到了语言层次,才发生真假问题。

逻辑学中怎样区分“真假”和“对错”这两对关系?

一句话说明:语句的真假不是逻辑推论的对错,两者是平行且永不相交。

语句才有真假(表示现象或经验),而逻辑推论的对错的必要条件是纯粹的逻辑规律,两者各自独立而互不相倚,所以,各行其是,各自发展,永不相交。

案例:语句的“真假”和推论的“对错”,如何区分?

逻辑判断的规律(逻辑中真假与)(3)

比如1:

大前提:一切杨梅是酸的

小前提:没有西瓜是杨梅

推论: 没有西瓜是酸的

这个推论对不对?

没有西瓜是酸的,显然是一个真的语句(确实事实是这样,西瓜没有酸的)。但是推论的对错,不是语句的真假,两者是平行的。不能说这个推论是对的。

如果换成下面这样形式2:逻辑推论形式:以符号为代表

把第一个推论用符号来代替下,你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1和2的推论形式其实是一致的。

我们以X、Y、Z分别代表着两个推论方式里的特殊事物或性质,如‘杨梅’‘酸的’‘西瓜’等等,那么上述1和2个推论形式的特殊会立刻消失,隐含于二者之中的纯粹形式显露出来,因而我们也就立刻可以知道二者实在是一个推论形式。

大前提:一切X是Y

小前提:没有Z是X

推论: 没有Z是Y

带入符号后,我们明显知道这个推论是错误的。虽然没有Z是X,但是Z可能是Y,A,B,C等都可能。

这种情形,稍有逻辑训练的人,一看就知道对错。他就可以不管是何内容,只要一看推论形式就知道这个推论不对。

这个推论形式根本是错的。因而,无论以什么事物或性质代入X、Y和Z,整个的推论都不对。因为在‘一切X是Y’这一语句中,并没有涉及到Y的结论。

第二个推论的形式与第一个推论的形式完完全全一样。然而, 我们为经验所蒙蔽,从经验出发而作判断,得出第一个推论对,而第二个推论错。

那么通过这两个案例就说明了,第一个推论其实都是经验的知识而不是逻辑的推论,个别经验的知识不是有效推论的保证,逻辑规律才是有效推论的保证。

因此,逻辑的推论所涉及的,不是经验语句之真假问题,而是决定哪些规律可以保证推论有效的问题。

1.这也就是说,语句的真假,不是推论的对错之必要条件;推论的对错,也不是语句的真假之必要条件。

2.语句的真假之必要条件,是印证、符合、互译等等;二推论的对错之必要条件,则是纯粹的逻辑规律。

逻辑不靠经验推论,为什么?

书中吴老教授说,“在进行推论时,如果靠经验不独不必有助,有时反而有害。经验,固然可以有助于学习,但却妨碍逻辑推论。“

我们不仅不应求助于经验,而且应须尽可能地将经验撇开。有高度抽象思考能力训练的数学家或逻辑家无不如此。”

经验和事实对于人生都是不可少的。

本文意思只是在行严格逻辑推论的时候,推论的对或错,完全以推论法则为依据,不依靠经验或事实;经验或事实对于纯粹推论丝毫没有帮助的。

要分别逻辑与经验,最好的办法是分别真假与对错。

逻辑的真假和你认为的真假完全不同:

1.我一直以为逻辑推论是大多数是经验推理出来的,从本书我才发现,逻辑推论,纯粹靠逻辑规律。用符号来表示。

2.原来我们脑子想不明白的事情,换成符号替换个推论形式,竟然看问题大不同。

3.我们不可能全部领域都精通,经验也有偏见存在,个别经验的知识不是有效推论的保证,逻辑规律才是有效推论的保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