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师文学作品(弘一法师李叔同与送别歌)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律宗大师、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李叔同弘一法师文学作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叔同弘一法师文学作品(弘一法师李叔同与送别歌)

李叔同弘一法师文学作品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律宗大师、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李叔同一生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他早在1905年就出版了《国学唱歌集》,但综合来看,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是其一生音乐创作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歌曲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堪称其音乐作品的精品。在创作手法上,他喜欢借景抒情;在配曲方面,他喜欢选择西方流行曲调。喜欢音乐的朋友,都知道李叔同创作的一首《送别》歌,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可以说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长期以来,《送别》几乎就是李叔同音乐的代名词,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选择《送别》作为主题曲或是插曲后,更是让这首歌变得家喻户晓,直至今日仍在传唱,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

然而,对于这首歌,人们却有一个误解,认为这首歌的词曲都是李叔同所作或者认为是李叔同采用了日本流行曲调谱的词。其实,《送别》的曲子既不是李叔同原创的,也不是源于日本曲子,而是美国通俗歌曲创作人J·P·奥德威创作的,歌曲原名叫《梦见家和母亲》。由于这支曲子非常优美,于是日本著名歌词创作者犬童球溪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犬童球溪逝世后,这首词于1907年刊出,而此时,正是李叔同留学日本且对音乐深入研究的时期,所以,他对《旅愁》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送别》采用的是《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而歌词则是非常明显地借签了《旅愁》。《旅愁》的歌词如下:“西风起,夜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将这两首歌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首歌的意境非常相似,抒发的几乎是同一种情绪。

而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插曲或是主题歌选择用《送别》则是很有意味的事。《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若是知道影片选择用了《送别》作为插曲,想必地下的柔石一定备感欣慰。因为柔石本身就是李叔同的超级粉丝。当他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李叔同已经出家了,无缘与大师结识。后来夏丏尊得知柔石对大师的倾慕,便送了一幅李叔同的书法给他。柔石将此视为珍宝,将之装裱后在字轴的题字中表明自己喜欢这幅作品”非余之好奇,实余之痼性”。至于《城南旧事》选择用《送别》来做主题歌,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因为小说原作者林海音女士在书中本身就提到了《送别》,不过歌词与李叔同原作有所不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据影片导演吴贻弓说,他从林海间的小说《城南旧事》中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于是他便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重的相思作为了影片的基调,因此他便采用了《送别》的旋律贯穿影片始终,并将李叔同的原歌词作为了影片的主题歌。

李叔同的《送别》歌问世于1914年,此歌一经流曲,便风靡一时,被收入好多音乐教材和当时的歌集中。后来,陈哲甫还为这首歌添加了第二段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裤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李叔同作歌,虽受西方和日本的影响,但他却能结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将曲调作适当的润色和修改,使之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情感。比如《送别》的曲子就与原曲《梦见家和母亲》不完全相同,其中每4小节出现一次的切分倚音就被李叔同删除了,这样整个曲子就显得更为干净利落。而另一位中国近代音乐家沈心工也曾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写了一首《昨夜梦》的歌词,其曲子中保留了切分倚音,但这首歌却没能像《送别》那样流传开来,从中可见李叔同的功力和独到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