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受了核辐射(邓稼先隐秘工作28年)
中华五千年历史,涌现了无数的前辈先贤,他们各自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辈们前仆后继的努力,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腾飞苍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个消息一出,给曾经认为中国造不出原子弹的美国和苏联来了一个狠狠的回击,但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邓稼先。
说起邓稼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国的“两弹元勋”,著名的物理学家。
邓稼先这一辈子,可以说完完全全地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28年里他与妻儿聚少离多。核事业是机密工作,他因此切断了与朋友的联系,在哪里?干什么?就连妻子都不能告诉。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这张照片是杨振宁去看望邓稼先的时候拍的,照片中的他微笑着,丝毫看不出是个癌症病人,仿佛还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但细看,邓稼先的嘴角边好像还残留着脏东西,其实是未擦干净的血迹,他在患病后身体多处出血,病情不断恶化,强忍病痛的折磨,止痛针从最开始的一天一支发展到一小时一支。
1986年7月29日,他全身大出血被送进抢救室,再也没有醒过来……
35年过去了,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再次重温邓稼先的一生。
▶成长的29年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四个子女中,邓稼先排行老三,祖父邓艺荪在民国元年时担任安徽省教育司长,父亲邓以蛰曾担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家庭环境的熏陶,让邓稼先从小就聪明好学。
在他八个月大时,就跟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1936年至1939年期间,在崇德中学读书时认识了高他两个班的杨振宁,也是后来一生的挚友。
两人志趣相投,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成绩十分优异,青年时期就立志将来学有所成时,定要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规定:中国人见到日本军人必须鞠躬行礼。邓稼先作为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对此感到愤怒至极,他宁愿多绕几段路也绝不向日本人低头。父亲告诉他:“要让祖国强盛,一定要学科学”。
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1941年,他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选择了学校里很有名气的物理专业,1946年毕业后被北大聘任为物理系助教。
为了学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邓稼先想要继续深造。在1948年,他去了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仅用了一年十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时的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很好的条件,无论是待遇还是科研设备,都比当时的中国强很多倍。但是邓稼先拒绝了,在名利面前,他更想回到祖国,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做点什么。
在拿到学位的9天后,他毅然回到中国。之后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美好的5年
1953年,邓稼先结婚了,妻子叫许鹿希。
许、邓两家是世交,他们俩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一起玩耍过。
在邓稼先北大任教时,许鹿希刚考进北大医学院,班级的物理实验课老师正是邓稼先,或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多年后在这里让他们再次相遇。对于这桩婚事,两个家庭都十分支持,婚后育有一对儿女。
回国后的几年里,生活安定而幸福。他们一家住在中科院的宿舍里,因为妻子上班离家比较远,邓稼先便会骑着自行车去接她,有时还会一起去散散步,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逗逗孩子。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5年,直到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接到一个机密任务。
▶分离的28年
那天,钱三强对邓稼先说:国家准备放个“大炮仗”,这项工作想调你去。
邓稼先知道,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当时的国际形势很严峻,苏联撕毁条约,撤走了在华的专家,中国想要造出原子弹,只有依靠本国科学家的力量。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们要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就必须要发展核事业。邓稼先这位留学归国的科学家,自然深受器重,组织对他委以重任。
下班回家后,他告诉妻子自己的工作有所调动,以后恐怕照顾不了家里了。
许鹿希问他:“去哪里?干什么?”
他说:“不知道”
“我能给你写信吗?”
“不能。”
那一晚,他们都失眠了,邓稼先说:“明天一起去拍一张全家福吧!”
这张照片邓稼先一直放在床头,每当想家的时候,他就会拿出来看看。
此后,邓稼先每次都是突然地离开家,又突然地回来,他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保密,朋友之间更是不能联系。家里的孩子、老人以及一切大小事务,都有妻子一个人打理。
离开北京后,邓稼先来到了荒凉的戈壁滩。他即将在这里挥洒青春,用多年所学的知识开启中国的核事业研究工作。
苏联撕毁协定后,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邓稼先是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负责人,领导三个小组,从不同方向进行技术攻关。他的时间完全不够用,白天要给年轻人上课,晚上还要开会讨论攻关情况,有时候累得站着都能睡着觉。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几年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邓稼先领导的小组不负众望地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夜之间被改变,成为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邓稼先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被告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在组织的安排下,他立即赶往乌鲁木齐机场,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到北京。母亲强撑着意志,终于见到了邓稼先最后一眼,很快就病逝了。
邓稼先深知:他不能长久地沉浸在悲痛之中,国家需要他,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他化悲痛为工作的动力,继续投入到氢弹的研究工作。
从事核实验这项工作,就意味着时刻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因为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但是邓稼先并未因此畏惧。
这让人想起鲁迅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邓稼先是一位真勇士。在我国的45次核试验中,他亲自到场参加了32次,其中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当飞机投下氢弹后,并没有听到那一声期待的爆炸声。究竟是什么原因?
作为负责人的邓稼先十分着急,55岁的他决定亲自去寻找,他找到了,发现是降落伞没有打开而导致核弹没有爆炸,但是这一次,他的身体侵入了大量放射性物质。
原子弹中所含有的钚,被称为“世界上第二毒的物质”,它的毒性比砒霜大4.86亿倍,5克的钚就能毒死所有人类。钚衰变时产生α射线,会损害人的细胞和染色体,增加癌症发病几率。
▶生命最后的1年
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赶往北京开会,张爱萍将军看他脸色不对,当即安排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很糟糕,是直肠癌!8月初,立马进行了手术,可癌细胞扩散很快,医生说邓稼先的生命可能只剩一年了。
但是邓稼先面对这种情况却很坦然,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关心着中国的核事业。那一年国庆节,身体情况并不允许他去外面,可他提出想去天安门看国旗。
在警卫的陪同下,邓稼先看着国旗,看了好久好久……在回去的路上,他对警卫说:“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你就84岁了。那时候,我们国家肯定已经富强了,你可要来看看我呀……”警卫员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出现大出血的状况,留给他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在患病期间,好友杨振宁去看望他,问到国家为两弹研究人员颁发奖金的事,邓稼先比出了两根手指: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时国家经济困难,20元已经是最高的奖励级别了。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隐姓埋名了28年,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进行解密。当时的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
在病床前,妻子许鹿希给他一字一句地读着报纸上的文字,这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为自己谱写的华章。他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会记得我吗?”妻子回答说:“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了!”
1986年7月29日,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
现如今,妻子许鹿希已经93岁高龄,一直住在那个60多平的家里,屋内的陈设也几乎如同当年。不得不说,她是邓稼先坚实的后盾,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这一刻,我想对邓稼先先生说:“您曾问30年后是否有人记得你,我想说第一个30年、第二个30年、往后的许许多多个30年,我们都会永远记得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