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确定是不是得了癌症(咋知道有没有得癌症)

怎么确定是不是得了癌症(咋知道有没有得癌症)(1)

癌症的早期表现只是为癌症的诊断提供线索,只是怀疑可能是癌症,不能就此下结论得了癌症而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到底是不是癌症,可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人简单地把身上长了包块就诊断为得了癌症,有的人只是抽血化验发现某个所谓的“癌指标”(其实规范的名称是“肿瘤标志物”)高了就说是得了癌症,更多的人是把X线拍片或CT等影像检查发现的阴影或结节或包块等直接说成是癌症。而且更要命的是,不只是老百姓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有些非肿瘤专科的医生也有这种错误认识,特别是某些体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实在是害人不浅。

临床表现出来的不舒服症状,或者摸到包块,或者检查手段发现异常当然提示癌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接就诊断为癌症,癌症有诊断的标准,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而且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正确诊断可以说是“生死攸关”,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癌症的诊断,要解决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到底是不是癌症?其次要解决是哪一种癌症(包括原发部位、病理类型等)?最后要解决癌症的分期问题,也就是哪一期癌症?

怎么确定是不是得了癌症(咋知道有没有得癌症)(2)

尽管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诊断标准,但总体上有共性,也就是通常癌症的诊断要结合以下几方面的检查资料信息,综合进行判断。

一、病人感觉不舒服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的资料

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医生都会对病人进行问诊,包括年龄、现在有哪些不舒服、曾经有哪些不舒服、做过哪些检查、做过什么治疗、效果怎样、既往得过什么病、家里有什么人得过什么病、抽不抽烟、喝不喝酒、婚姻和生育情况、女性还包括月经情况等。很多病人不了解,会觉得不理解,为什么还问以前得过什么病、家里人得过什么病、婚姻和生育情况,其实是因为这可以提供疾病的线索和资料信息,是必要的,有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配合医生,不要隐瞒。

二、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得到的信息资料

这方面的资料是由医生通过全面体检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专科检查)得到的资料信息,比如触摸到的包块以及其他可以检查到的异常情况。这种体格检查,通常不会带来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但有时也可能会带来某些不适,一般事先医生会将可能的不适提前告知,要尽可能配合医生完成检查,如在检查过程中有什么不舒服,可以向医生提出来。

三、实验室检查资料: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化验检查,通过送各种标本到检验科进行实验室的检查,医生对这些化验结果进行分析,作为诊断的综合分析判断依据之一。

化验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胃液、唾液、阴道分泌物(白带)等。在这些化验检查中,有的是常规的化验检查,主要是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某些线索以及了解机体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在化验检查中,对肿瘤诊断最具指向性意义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查,这对癌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有些癌症的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拍X光片、CT、磁共振、B超彩超、ECT、派特-CT(PET-CT)等等,这些检查主要是用于发现癌症的部位、进行癌症的定位诊断、辅助定性诊断、了解癌症病灶的分布情况,是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指导进行活检以取得组织用于病理诊断。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劣,应该要进行哪项或哪些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五、内窥镜检查:

也就是鼻咽镜、喉镜、食管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胸腔镜、腹腔镜等检查,用于发现受检器官、腔道内的癌症,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的情况,并且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标本送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最终明确诊断,所以是很重要的检查。

六、诊断性手术:

当癌症位置较深,特别是内脏器官的癌症,经各种检查手段包括内窥镜检查,仍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但确实怀疑是癌症时,为了尽早明确诊断,有时可以考虑行诊断性的手术取得组织送病理检查,必要时可同时行癌症的姑息性切除。

七、病理检查:

是目前癌症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手段,也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除了极少数的癌症,绝大多数癌症最终的确诊都必须要依靠病理检查。

八、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也就是对癌症在基因和分子水平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经常听医生说的所谓“基因检测”,它可以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比如对癌症进行分子分型、分子分期等,同时也为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九、癌症的分期诊断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确诊为某个部位某种癌症,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必须进一步检查了解癌症的分布情况,估计癌症侵犯和扩展的范围,也就是分期。只要正确分期,才可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正确判断预后。

怎么确定是不是得了癌症(咋知道有没有得癌症)(3)

以上这些诊断和分期检查手段,有的是必检项目,有的可以选择性使用,各有优缺点,有时可以相互补充,有时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全部都要做,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当然更不是做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是为了发现癌症诊断的线索,有的是为了发现病灶所在部位以便进一步检查,有的是为了了解癌症的病灶分布情况(是否有转移、转移到哪里),有的是为了最终确定癌症的诊断和癌症的病理类型。是不是癌症,绝大多数是由病理诊断说了算,但病理科医生在下病理诊断时经常要结合临床资料,有时临床资料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要特别指出,有时观察随访复查也是一种处理。有某些情况下,某项检查怀疑有某个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其他检查就是无法确认病变的性质,包括病理检查阴性(可能是假阴性)、无法取得病理检查,这个时候不必无休止地检查,现在的医学检查永远是有局限性的,有时想得到一个百分百的答案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短期观察,密切随访复查,动态对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当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而且不能失访。

原创肿瘤科普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今日头条首发,未经允许请勿擅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zlzkyspzh@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