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被称作大明第一谋臣(大明王朝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荣辱兴衰)

刘伯温为什么被称作大明第一谋臣(大明王朝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荣辱兴衰)(1)

【大明王朝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荣辱兴衰】

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的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脍炙人口。

纵观历史上改朝换代,诞生新的王朝,开国之君总是离不开一帮心腹亲信的辅佐。冲锋陷阵的猛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一方面都不能少。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打杂的小和尚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到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最终打下江山成为开国之君。

在他身边众多功臣中,作用最大的,武将要数徐达,而文臣毫无疑问应该是被誉为明朝第一谋士的刘伯温。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中国古代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个是元末明初的刘伯温。他们都是百姓心目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民间广泛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可见刘伯温有着非凡的能耐。

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一、年少好学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据说一天他在书店看到一本天文方面的书籍,于是站在店中翻阅。店主见这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如此专心认真,打算将书送给他。刘基却笑着谢绝说:“不瞒店家,我看了半日,这本书已经熟记在心。”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他求学似渴,拜师无数,游学古徽州时,闻听到当地的六甲山上有天书和奇人,便不顾凶险,带着干粮只身闯入原始森林。历经坎坷不但得到了《六甲天书》,而且学得不少奇门斗数和谋略从而闻名乡里,乡人皆夸他有前朝魏征、诸葛亮之才。

二、初入仕途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在家闲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基擅威福。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里,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三、助明开国

乱世出英雄。元朝末期的乱世,终于让博通经史,身怀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绝世之才的刘伯温得以一展雄图大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1360年经人推荐,在家闲居了两年的刘伯温与另外几位浙江名士宋濂、章溢和叶琛一起,被朱元璋请到应天府(南京),让他们辅佐自己。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群雄蜂起,各自割据一方争夺地盘。此时,朱元璋地盘很小,只占据南京周边以及安徽东南部。

他的西边有陈友谅自称汉王,挟持着天完皇帝徐寿辉占据了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兵力最强。而东部是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占据着富裕的江浙地区。北面则是在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

这时朱元璋虽然拥兵十万,但名义上只是大宋国皇帝韩林儿手下的一名军事统帅。刘伯温面见朱元璋后,根据所处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集中力量对其他割据势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得到了采纳。

刘伯温提出,放下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张士诚,首先对付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陈友谅。这一点也与朱元璋的想法一致。

恰好就在这年,陈友谅率领大军沿着长江东下,一举攻占了朱元璋的地盘当涂和采石。随即杀了徐寿辉,自己在采石称帝。

陈友谅早就想吞并朱元璋的地盘,他约张士诚从东西两边夹击应天,然后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采石距离应天仅数十里之遥,朱元璋赶紧召集众将商量对策。面对陈友谅的嚣张气势,部下们议论纷纷。有的主张避其锋芒,逃到钟山去据守,有的直接劝朱元璋投降。

朱元璋见谋士刘伯温一言不发,将他单独留下询问计策。刘伯温说,凡是主张投降或者逃跑的人,应该统统杀掉,以免扰乱军心。

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陈友谅虽然势力强大,但是他远道而来,而我军以逸待劳。再说他刚刚杀君自立,人心涣散。应该利用他目空一切的骄横心态,诱敌深入进行伏击,决一死战将其打败。

朱元璋听后大喜,随后与刘伯温定下具体的破敌之计。此后,便有部将康茂才派人送信给老相识陈友谅,假装投靠愿意充当内应,将陈友谅的水军骗到南京西郊的江东桥,进入地势狭窄的伏击圈,双方在龙湾展开激战。

结果因为潮落,陈友谅的大船搁浅,丧失战舰数百艘,死伤官兵无数,陈友谅大败而逃。朱元璋的军队乘胜追击,接连收复采石和当涂,还乘胜攻占了安庆。龙湾之战让朱元璋转危为安,也为日后战胜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当了军师后,运筹帷幄,克敌制胜,深得朱元璋信任,总是尊称他为先生。后来的一件事也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谋略和预见所折服。

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之机,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安徽寿县),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想要出兵救援安丰城,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刘伯温认为安丰不值得去救援,因为一旦去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机发兵前来攻打,到时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再说,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即使救出来,如何安置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朱元璋这次没有听先生的,他执意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援救安丰。此时吕珍已经攻下安丰,杀死了刘福通。朱元璋很快夺回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顿到南京旁边的滁州。

这期间,陈友谅那边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他乘机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幸亏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坐镇孤城顽强坚守。危急之下,朱元璋匆忙召回徐达赶去救援。直到七月,朱元璋亲自统兵二十万进发江西,才解了南昌之围。

如果当时陈友谅直接率领水师攻打南京,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朱元璋谈起这事也有些后怕地说:不听君言,几失计。

朱元璋起初并没有表现出打下江山当皇帝的愿望。刘伯温刚到南京时朱元璋还没有称王,而是拥戴皇帝韩林儿。刘伯温的提醒促成了他当皇帝坐江山的决心。

一次大年初一,将领们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中军帐内设下的韩林儿御座行叩拜大礼。刘伯温却无动于衷,朱元璋得知后问他为何如此。刘伯温直言: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1368年,辅助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此后的北伐中,占领大都,将蒙古势力赶出长城,结束了元朝98年的统治。

四、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首先分封了36位功臣,其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封为公爵,汤和、傅友德、蓝玉等28人为侯爵。这些人多为朱元璋的淮西家乡故旧。

功劳卓著,征战中朱元璋十分倚重,始终不离左右的军师刘伯温只排在末位,被封了一个伯爵,而且是薪俸最低的。与同为文臣谋士的李善长相比,爵位低了两等,240石的俸禄比李善长的4000石也差了许多。

为什么李善长能封韩国公,而神机妙算,战功赫赫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呢?

1.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2.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3.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阻,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五、含恨离世

刘基明白“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所以,开国不久,就主动向朱元璋提出了致仕的申请,打算再次归隐山林。但时天下初创,正当用人之际,朱元璋没同意让刘基走,并给了他一个御史中丞当。

这个官儿在御史台属于三把手,没什么实权,刘基本可以每天上班走走过场,乐得个逍遥自在。可刘基主张依法治国,主张对各级官吏严肃法纪,结果得罪了一些人,弄得大家都对他心怀怨怼。得罪一般人没什么大问题,可刘基后来把当朝宰相李善长也得罪了,宰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原来,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是中书省的一个中层干部,这个人被查出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刘基便准备将他开刀问斩,但此人得到了李善长的袒护,李善长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刘基耿直的本性,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派人将此事的奏折送到了开封,上书皇帝说:此人(指李彬)罪大恶极,不杀之,廉政建设以后就没法开展了,我们已经判了他死刑了,现在请你做一下死刑复核批复。朱元璋因为身在外地,不了解这里面的人事牵扯,就按照规矩批了。

刘基拿到了死刑复核令,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拿下,就地正法了。这一下可惹恼了李善长,于是,等到朱元璋一回来,他就恶人先告状,弹劾刘基,说他在祭坛前杀人,犯了大不敬之罪。见宰相开始弹劾刘基了,平时对刘基怀恨在心的那伙人便一拥而上,都纷纷上书弹劾刘基,刘基便身处四面楚歌之中,危险已经迫近了。

对于李善长等人弹劾刘基的罪名,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但几天以后,朱元璋突然找刘基谈话,问他天为什么久旱无雨?刘基说,天之所以不下雨,是数万名阵亡士兵的妻子居住在营房;有一些工匠死亡后没有埋葬,所以阴气郁结。朱元璋同意了刘基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数日后,仍未下雨,朱元璋便把刘基召来,狠狠地数落了他一顿。刘基是何等聪明之人,主动提出“告归”的请求,朱元璋同意了,刘基便结束了官场生涯,回家养老去了。

按理说,在斩杀李彬这件事上,刘基没有做错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让刘基下岗呢?主要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当时,朱元璋当时倚重的是宰相李善长,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盟主,刘基得罪了李善长,就等于是得罪了整个淮西集团。朱元璋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牺牲掉刘基。

刘基回到老家后,本想好好养老,过一过清闲的日子,可哪成想,朱元璋又把他想起来了。刘基走之前,曾给朱元璋提出了几点忠告,其中有一条,是让朱元璋集中力量消灭蒙元的残余势力。但江山在握、志得意满的朱元璋,当时没能重视刘基的这条建议,结果逃回大漠的蒙元残部成了北部边疆的大患。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刘基是不可缺少的;加上对李善长的逐渐失望,便又想起刘基的好来,便给刘基手书一封,书中写道,爱卿啊,你告假这么久了还没回来,我非常想念你啊!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你应当马上回来,我们共同开创大明王朝的千秋伟业!我说的这番话,都是出自诚心啊!

刘基接到此书后,自然感激涕零,立即启程回到京师,以报答圣上的知遇之恩。这时朱元璋对李善长已是很不满,打算撤掉李善长,以刘基取而代之。

但刘基却很清醒,在当时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他自己即使当了宰相,也无力和那些人抗衡,所以便坚辞不受,力劝朱元璋继续任用李善长为相,说李善长善于调和各部官员;说如果房屋想换顶梁柱的话,也得找棵大树换,我这根小树是支撑不起的。朱元璋见刘基态度很坚决,只好作罢。

就这样,刘基重新回到了权力中枢,再次成为了朱元璋的肱骨之臣。但他没有志得意满,而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找机会急流勇退。这样一直干到洪武四年,见天下下局势已经稳定,而且汪文洋、胡惟庸之流进入了权力中心,担心将来自己会遭到他们的陷害,便又萌生了退隐的念头,于是再次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挽留了一番,但刘基的态度很坚定,朱元璋只好同意了。

刘基第二次返回老家,这一次,他是真打算彻底退休,不再过问任何官场中的恩怨是非,只想流连于山水之间,饮酒谈诗,著书论文,“朝入青山暮泛湖”,做一个自在达人。

有一些人仰慕刘基的大名,便前来拜见,可刘基总是想方设法拒绝。刘基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明智之举,虽然自己已经回了老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民,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是不会放心自己的,自己如果不避嫌,今天接见这个人、明天接见那个人,就会给人结党营私之嫌,那样一来,灾祸就不远了。

按理说,像刘基这样处处小心谨慎,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吧?可是,尽管如此,刘基也没能躲过灾祸,因为有人还惦记着他,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之所以对刘基耿耿于怀,缘于朱元璋同刘基的一次对话,那一次,朱元璋和刘基探讨宰相的人选问题,期间谈到了胡惟庸,朱元璋问:“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刘基见朱元璋问起了胡惟庸,立即面露不屑的神情,说:“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意思是说,胡惟庸只是一个小牛犊子,给他这样的重担,会坏了陛下的事的。

胡惟庸因此就对刘基恨之入骨,处心积虑地想找个机会报复刘基。便暗中指使亲信诬陷刘基,说刘基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坟墓,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接到这份弹劾后,立即下旨,免去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一看大势不妙,立即进京请罪,并留在了京城,想解除朱元璋对自己的疑心。但朱元璋的态度却并不明朗,既不治罪于刘基,也不安慰他,来了个不予理睬。刘基因此忧心忡忡,大病不起,朱元璋闻讯,便派人将他送回了老家,一个月以后,刘基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有一种说法,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刘基死后的第四年,御史中丞涂节上书揭发,说刘基重病在床时,胡惟庸曾派心腹医生前往探视,给开了一副药,刘基服用后,病情加重,回到老家一个月后即死去。

这一段公案,到了明史专家吴晗那里,有了新的结论,吴晗经过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这一大胆的提法,试想一下,那么多功臣都被朱元璋杀掉了,他能放得过刘基吗?想来他欲杀刘基之心早就有了,只是没找到适当的借口。恰好胡惟庸与刘基有过节,欲治罪于刘基,朱元璋便决定借胡惟庸之手杀掉刘基。

刘基对官场的水深水浅早已心知肚明,也懂得树大招风、官大招祸的道理,所以一直想仿效汉朝的张良,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远离风暴的中心,做个逍遥达人。可是,这一简单的愿望他竟无法实现,最终还是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

其实,即使没有胡惟庸的加害,刘基也不可能得善终,因为朱元璋总会找到除掉他的借口!这是造成刘基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如果从刘基自身找原因的话,是儒家那种兼济天下的思想害了他,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不满足于只是谈诗论文,不想只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总想着“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怀揣经天纬地的理想,欲拯救苍生于水火,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何乔远曾在《名山藏》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基决计趋建康,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归万全哉?’”认为在乱世从政,很难有好的下场。可惜的是,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执意要出山辅佐明君圣主,结果被富氏不幸而言中。刘基终究没能成为张良第二,尽管再三逃避,但还是难逃宿命的结局。

这既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在那样一个皇权专制的权力结构下,他怎么也躲不开的宿命。

六、主要成就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2.学术思想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3.建国谋略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管是哪个朝代,军费都是一项巨额的财政开支,不过是宋朝表现最为明显。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老朱也为这个问题犯了难,大宋敢玩募兵制,是因为人家有钱,朱元璋可没那么多钱啊,军费太高怎么办?他找来刘伯温商量,刘伯温为朱元璋创立了一新兵制,有一箭三雕之奇效。

刘伯温为朱元璋所创立的新兵制叫卫所制。卫所制,是在前朝诸多兵制的基础上,综合了优劣点之后,而设立的。明以前的兵制大致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征兵制,一个是募兵制。征兵制的优点是,有战事全国征兵,兵员稳定,且来路明确,十分可靠,无战事则解甲归田从事耕种,不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无养兵之费用。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短期战事还好办,倘若遇上长期战争,则会出现无人耕种农事荒废的局面。募兵制的优点是军队稳定,当兵就是职业,更不会影响农业生产,但缺点是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不管有无战事,都得支付军费,包括当兵的工资、衣服、食物等开支。

这些兵制经过历时的检验之后,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兵制弊端过于严重,成为亡国原因之一,比如宋朝的募兵制,花费了最多的钱,却并没有养出一支足以保家卫国的精锐之师。

刘伯温结合朱元璋当时的状况,乃设计卫所制,此卫所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新兵制?有什么一箭三雕之奇效呢?

卫所制第一奇效:兵源稳定,兵有军籍,编制合理,容易管理。

卫所制有一个核心思想,即既要保证军队的稳定和战斗力强大,同时,还要不能影响农业生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刘伯温采取4种措施来解决兵源问题,分别为从征、归附、谛发、垛集。

所谓从征就是起兵时候就追随的部队,可以说是元老部队。归附是在群雄争霸中归降过来的军队,有两类,一类是各路势力的,一路是元朝的。谛发是指罪犯军队。垛集则是按照势力范围内各家人口比例贡献兵源,比如一家五口出一丁。

此四类兵源是固定的,不像府兵制那样,打完仗就可以回去种田继续为农。但也不像宋之募兵制那么管理混乱。为了管理好这些军队,首先给军队的士兵都限定身份,即“军籍”。

兵有“军籍”,简化了管理,避免了军民混杂的混乱。

另外,有“军籍”的士兵,不受地方政府官员辖制和管理,也就说起身份直接隶属于帝国垂直的军队管理体系,与行政是截然分开的。

再者,士兵如果犯了罪,不必接受行政官员的处罚,而是直接接受军队体系的惩罚,就像今天的军事法庭一样。

卫所制有关兵源问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与征兵制和募兵制不同的是,卫所制的四类士兵,还具有世袭的要求。在刘伯温的策划里,为了确保兵源的绝对稳定,这四类士兵必须娶妻结婚繁衍后代,若为男丁,则长到一定年龄,直接补充到军队中去。若没有生育出男丁,则从其老家旁系中安排一个男丁以作补充,叫顶补。

这样以来,不仅部队的兵源得以绝对确保,而且因为这种亲亲的关系,也能增加士兵在战场上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是卫所制的士兵问题,再说卫所制的管理层面。

卫所制主要分为卫和所两个核心级别。

卫的将领叫指挥使,一卫有5600人。卫分五个千户所,一所1220人,一所之首领叫千户。千户有十个百户所,一所120人,此一所之头目叫百户。百户有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总旗管理五个小旗,一个小旗的士兵人数为10人。

帝国势力范围内的卫所部署,则是根据地理特点来定,一般据点设置一个所,几个相关据点则设置一个卫。若干卫所连接的一个地区设置一个都指挥司,首席将领叫都指挥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军区司令员。

比如根据《明史》记载,到了公元1392年时,明帝国有17个都指挥使。这17个都指挥使的上司则是五军都督府。不过军权却是分为两部分的,虽然统御权在五军都督府,但是军令权则出自兵部。

卫所制的建立,从兵源到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在古代兵制改革上,确实是一次非常有力的改革,甚至其中有的举措,至今仍在沿用。

卫所制第二奇效:设置军屯,减轻朝廷开支。

有关军屯,古代运用比较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正是合理运用军屯之策,增加其实力,在三国立于不败之地的。但军屯之策的首推之人并非曹操,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一般都认为是西汉麒麟阁十一工程之一的名将赵充国。不过到了明帝国时期,军屯不再是某一地或某一时的政策,而是全帝国范围内实行的一项国策。

明之军屯,人员的安排,跟古代差不多,都是分一部分士兵耕种,一部分士兵守卫。但是内地和边境之地略有差别,内地是十分之二的士兵负责守卫工作,十分之八的士兵屯种。边地则是十分之三的士兵守卫,十分之七的士兵屯种。

另外,明帝国对于军屯也有另外的规定,比如每军划拨50亩田地,政府提供耕种的农具和耕牛,头几年免田租,这样部队渐渐基本可以实现自重自足,算是有了基础。之后则开始缴纳田租了,一亩地给帝国缴纳田租一斗。如此以来,帝国不仅省去了养兵的粮食,还多赚了两三斗。

卫所制第三奇效:设置商屯,开创先河。

原本军屯效果不错,可是和平时期,或没有大战争时期,这样的规划倒是不错,可是一旦边境遇上大战,或持久战的时候,边地的守兵就不可能安心搞军屯了。或者搞军屯的士兵,就不可能是十分之七了。这时候,边地士兵又将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呢?

商屯,什么是商屯呢?简单来说就是,帝国有物资,但是若运到边地,需要巨大的运输成本。明帝国发现商人可用,于是就提出一个诱惑人的条件,即让商人负责把粮草运到边地,然后拿着边地的收据回到政府这里领取等价的盐,而且可以自由买卖。

自古盐铁都是官方垄断的特殊物品,明政府如此条件,对于商人而言,简直是巨大的诱惑。可是商人比政府更会计算,他们后来干脆索性雇人在边地附近开垦荒地耕种,然后收割后就地交粮,然后拿着收据回到政府领取等价的盐去赚钱。

如此以来,政府解决了运粮之成本,边地之军解决了粮草缺乏之困,而商人也从中赚到了自己的钱,实现三赢,各方都很满意。

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5.文学造诣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丁俊贵

2020年9月7日

刘伯温为什么被称作大明第一谋臣(大明王朝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荣辱兴衰)(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