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蔡元培教育独特思想(怀念陶公成尚荣)

2020年5月19日早晨,陶西平先生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我立即起身,向着北方三次鞠躬,遥祝先生一路走好,然后呆坐在椅子上,不禁遥想当年。

简述蔡元培教育独特思想(怀念陶公成尚荣)(1)

1986年初冬,教育部组织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国小学教育赴美考察团”,陶先生是团长,我是团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陶先生,也是第一次与先生相处十多天,而且是在异国他乡,感触很深。当时我对美国尤其是对美国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但是陶先生对此却相当熟悉,足见他的视野之宽、功底之厚、“备课”之认真。他每一次的致辞,他交流中的谈吐,他考察后的评点,都让所有人钦佩不已。国门重启后,陶先生给美国同行留下极深的印象,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他儒雅的君子之风,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界、见识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他代表着中国教育人的形象。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那一次赴美考察,让陶先生加快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和研究的步伐。

也想起大概是2015年,江苏南通名师培养导师团委托我邀请全国著名教育家讲课,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陶先生。我知道陶先生的行程安排很满,所以用试探的口气给他打电话,没想到先生一口应允。我第一反应是先生是个念旧情的人,他虽然身材高大,却身姿很低。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先生从北京到上海,又风尘仆仆地来到启东的一个乡郊,海风吹乱了他的头发,让我深感不安。对于第二天的讲座,听课的未来名师们反映极好,用八个字来概括:“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我们在东海边,瞭望大洋彼岸,国际教育改革的信息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气象。

当然,30多年来,我和陶先生的接触还有很多次,但每一次接触都有新的感悟。哲学家贝尔纳黛特·盖里泰-埃斯说,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在时间里注册”。时间记录并“注册”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于我则是“注册”了对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真切感受。

陶西平教育思想透射的文化特征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这一关于思想价值的判断至今仍是经典。我们对陶西平先生的尊重就在于对他教育思想的尊重,思想让陶先生获得了崇高的尊严。陶先生的淡定、儒雅,在于他思想的通达和坚定,他的教育思想犹如一叶智慧的扁舟,带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的此岸,驶向未来而又可触摸的彼岸,于是我们也增加了一份淡定和自信。

思想在时间里“注册”,同时“注册”的还有情怀、道德、文化,最终“注册”了人格。因此,思想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有落脚的地方。也正是落脚于情怀、道德、信念,思想才得以孕育并生长起来;长在人格深处的思想才有力度,才会真正成为人的灵魂。对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也要遵循这样的理念与理路,从他人格的方方面面来透视他教育思想的文化特征。

其一,人格特征:“尊德性而道问学”——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情怀。陶先生是做学问的人,是有学问的人,但他首先尊德性、有道德,两者联系在一起便是道德文章俱佳。尊德性,表现在他对人的尊重,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大凡母校北京四中请他去做讲座,即使原本请的不是他,他都毫不计较,爽快答应。在陶先生的心目中,母校永远是圣洁的,是要感恩的。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时,他给学校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厚德载物的形象。后来即使当了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他也总是说,我顶多是一名认真的教育工作者。30多年,他一直亲自指导《中小学管理》发展,担任首任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坚持实践取向,使杂志成为教育学术期刊里独特的风景。他对边远地区、穷苦地区教育的关怀,更是满蘸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人格的高尚,让陶西平教育思想温暖而美好,也更有力量。陶先生以自己的道德情怀站在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上。“尊德性而道问学”成为陶西平教育思想的人格特征,成为他作为教育家的精神标识。

其二,论域特征:“致广大而尽精微”——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格局。陶先生研究教育有大视野,研究宏大问题,从发展战略上思考问题,提出整体性策略,同时又从小处着手,具体入微,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落实。他将中国教育研究与国际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统一在一起。“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趋势,本土行动”是对陶先生研究领域之宽之深的共同评价。他将基础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研究关联起来、贯通起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中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等,他都予以关注,都在他的研究视野之中。他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加以整合,形成研究链条……大视野带来大格局,大格局带来大气象。他充分肯定北京四中“大气成就大器”的观点,进一步阐释说:“好的教育确实应该是‘大气’的教育。这种‘大气’指广阔的视野、长远的目标、深厚的底蕴、高雅的品位。”致广大而又尽精微的大格局大气象在陶西平教育思想中熠熠闪光。

其三,取向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教育思想中透射出的大智慧。沙培宁老师在对《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的书评里这么评述:“陶老对‘涌动的潮流’的关注,不是停留在相对平滑、明朗、光鲜的理念或理论的表层,而是沉潜到可能有暗礁、有湍流、有起伏的河床、有曲折的河道的实践深层”,“从广袤的大地中生长出来”,“基于田野、回归田野、天地融合”。此评述极是。研究者们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摇摆、徘徊,以至发生偏差。陶先生却从来没有,他的研究总是带着从容中的自由、平衡中的高蹈,因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理论与实践原本就是融合的、贯通的,两者相互趋近,然后在某处会合。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极高明”的,是一种大智慧。所以有人评论称,陶先生是教育实践家、理论家、引领者、领导者。中肯的评价道出了陶先生“上下求索而常人不能为之”的楷模形象。庄子关于大智慧的论述“大智闲闲”“大言炎炎”已鲜明地凝结在陶先生的身上。

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特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还是那颗心”。这颗心闪闪生辉,照亮了他的教育思想,照亮了教育的天空。

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

因为论域宽、致广大,陶西平教育思想有许多触角,有各种不同类的闪光的侧面,像是一处处金矿,可以汇聚成一座金山,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开发。陶西平教育思想的丰厚性在诸多教育家中是不多见的。

丰厚、多视角、多侧面并非散乱,而是有一个核心主张将各方面的论域串联、贯通、编织起来,形成网状结构,提纲挈领,彰显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这个核心主张是什么?又在哪里呢?有个情景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病重期间,陶老已无法睁眼,无法自主呼吸、进食,只能靠呼吸机和鼻饲维持,医院已报病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陶先生闭着眼睛,摸索着在小白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发自肺腑的这句话——“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正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核心主张在他心里已存活了几十年,从萌芽到形成,到发展,到结出丰硕的果实,直到他走的最后一刻,念兹在兹。这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心愿,是支撑他一生的永恒价值,是他给后世教育改革的一个庄重的交代,是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他那颗滚烫的心,永不改变,忠贞不渝。这一核心思想建构了陶西平教育思想的体系,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魂与魄。

1.“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学理基础与本质

“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本体论。教育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活动,是各种要素互动、生成意义的过程。教育过程的完整性是教育的题中必有之义,是教育的命义。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用注释的方式,以一个比喻道出了教育的这一命义:“我不愿意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老母鸡是不能被肢解的,也不能为了结果—取金蛋而杀掉老母鸡这一生命体。因此,怀特海开宗明义:“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再往深处讨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也是基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教育的过程亦是整体优化人的发展过程。十分遗憾的是,原本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常识,却被无情地遗忘、丢弃。但是,陶先生将这一常识深深扎根在心里,以至成为他的“那颗心”,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熟知并非真知。陶先生始终不渝坚守这一核心主张,不只是着力于整体,更是着眼于过程的整体优化。教育过程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在整合时的科学、合理、融通和升华。

2.“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核心价值

“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要义之一:追求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起,陶先生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担任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公平组的组长,后又担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组长。他非常鲜明地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为了真正的教育公平”,“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首先指向教育的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核心价值要义之二: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优化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陶先生将两者统一起来。他在担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时,着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特色、能力建设以及学校与地区的素质教育实施。他所主持的这一项目被国际权威专家称为“旗舰项目”,推动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进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重要目的和显著特征。

核心价值要义之三: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过程是漫长的。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说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优化必然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展。陶先生主持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协调发展推进教育过程优化。

3.“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体系建构

“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教育思想中的系统论。整体优化不是偏于一隅,也不是平面的,当然更不是碎片化的。陶先生立足于整体优化,着力建构一个较为健全的教育体系,将整体优化落实在体系建构中。在教育的类别上,陶先生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并研究职业教育,提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是“与时俱进”。他关注并研究民办教育,担任民办教育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2008年起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召唤“肩负起民办教育的社会责任”,建起“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关注并研究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行动,协调各方面家庭教育的力量,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北京市的家庭教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教育的体制上,陶先生坚持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在教育的机制上,陶先生以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为重点。

4.“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突破口

“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也是陶西平教育思想中的方法论。整体优化需要有切入口和突破口。陶西平研究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有几个重要的切入口、突破口。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评价。如上文所述,教育过程整体优化关涉教育体制改革。陶先生在研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担任校长期间,陶先生借助系统论,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提出以整体优化思想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改革,激活了学校的创造力。在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后,他向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创了激发学校内部活力的理论与实践。此外,他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突破口,用评价撬动改革,推进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陶先生主编的《教育评价辞典》正是其教育评价理论与思想的集中体现。

陶西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关切

陶西平教育思想致广大,又尽精微。广大并不意味着大而无边,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改革载体上;同样,尽精微,也不意味着丢掉全局而拘泥于细枝末节,不能跳脱出来。致广大与尽精微在陶西平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将这一核心关切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这一选择并不难理解。陶先生是从学校走出来的,对学校的内涵建设以及内部管理改革有亲身的经历,那份情怀、那种经历让他始终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健康,教育的肌体才会健壮。纵观中外教育改革,它们大多是从学校的改革实验开始的,无论是杜威的实验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学校、育才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还是当今的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陶先生关于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思想也是起源于他任北京十二中校长时的教育整体改革。陶先生深谙这些史实与现实,又听从时代的召唤,用尽精微支撑致广大,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得以弘扬。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改革是陶西平教育思想中极为闪光耀眼的一部分,他的那颗心永远在可爱的校园里跳跃。

其一,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关切。陶先生对素质教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应聚焦于教与学,要为时代而教,为发展而教,为“不教”而教。为时代而教,即素质教育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素质教育带领我们走向未来。为发展而教,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人,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头,教学要促进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为“不教”而教,即发展是不可代替的,不教是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是手段与过程,“不教”才是目的;教是暂时的,“不教”才是永远的。陶先生在教与“不教”中让思想充满张力,诞生教学的精彩。为时代而教,为发展而教,为“不教”而教,最终是为了育人。对人的关切,对育人的关切,是陶先生对素质教育的核心表达。

其二,对学校德育的关切。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人必然关注和研究德育。陶西平教育思想中关于德育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德育首先是对人的尊重。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当然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尊重人开始的德育才是审美的、愉悦的,才是让人站立起来的有尊严的德育。二是研究德育流程。德育流程是基于学生品德养成过程规律的探寻。德育流程离不开德育方式,德育方式必定是道德的方式,假若方式不具备道德性,那么德育就会偏离道德的轨道。只有让德育流程回归德育本来的规定,德育才能够名副其实。三是增强德育的渗透力。道德教育应是无痕的,但最终是“有痕”的,是长期无痕德育在人的文化心理上的沉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智慧的渗透,其结果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其三,对开发学生潜能的关切。2008年8月,陶先生代表中方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琼·梅克教授签署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这项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学生多元潜能的学校课程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多元多维教育评价体系,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开发潜能直接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又将无限可能呈现在当下现实性的整体优化上。

顾明远教授为陶西平先生仙逝题写了一副挽联:“祖国情怀,世界眼光,博学睿智,奉献教育终身;共同理想,交谊四旬,相济相助,泪送挚友仙逝。”这既是对陶先生人格的赞美,也饱含着对陶先生教育思想的肯定与赞颂。

原创 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