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雄才大略却在一统江山之际逝去(他久经沙场半生戎马)
他久经沙场半生戎马,他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他蒙冤未白含愤自尽,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在史家笔下背负了两千年恶名。
辛弃疾《卜算子》词曰: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一、黄钟毁弃瓦瓮雷鸣所谓“千古李将军”,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垂千古,也为后人所熟知,其人其事不必多言。而作为他的参照系,那位被评价作“为人在下中”的李蔡,又是何许人也?
考太史公书: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实比文艺更残酷,这位太史公不屑一顾的李蔡,不仅封侯而且拜相,达到了人生巅峰。
宰相不见得一定有经天纬地大才,尸位素餐者大有人在,远的诸如“三旨相公”、“伴食中书”不论,单看汉武帝一朝就有石庆、公孙贺这种不敢任事的典型橡皮图章。既然太史公不屑为李蔡立传,有理由相信此人是个侥幸得侯窃据相位的庸碌之徒。
什么叫“为人在下中”?就是说人品才能属于下等中的中等。
魏晋时期有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品德才干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太史公所谓“下中”固然和九品中正制不是一回事,但评价分级大体还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下中”就是第八等,差一点就是“下九流”了!即使依九品中正制类推,一品上上为圣人先哲,现实中无人能及,那“下中”也不过是第八等,这个评价真是非同一般的低!非“庸碌”二字所能概括。
遍查《史记》,似乎不见另有谁人得此恶评,李蔡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让太史公这么看不上?
二、李蔡的峥嵘岁月如果只读辛词《卜算子》,潜意识里多半会认为李蔡侯爵得之不正,甚至觉得是行贿所得。
其实不然,太史公说得明明白白:“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按汉军法: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
李蔡是在作战中俘虏了匈奴部落首领,凭借战功被封侯的!
虽说打仗立功可能有运气成分,战争中存在“福将”这种生物,不用太努力机会送上门来躺赢;但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战功终归是要一刀一枪上阵拼杀所得,如果李蔡不能战不敢战,即便有敌人送上门来,战功也与他无缘。
考李蔡履历:孝文帝十四年,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
对照李广: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
由此可见,李蔡封侯之前他们哥俩名位升迁是大致相当的。汉景帝“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疆域大为缩减,一般与郡相当;而诸侯王也不再管理国政,实权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掌握,国相权位与郡太守基本相当。
李广威名赫赫,即便不归之于“上上”人物,给飞将军评个“上中”是绝无问题的,也就是说李广之为人足足高了李蔡六筹有余!并不止太史公一人如此推崇,汉景帝时期名臣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可见李广善战是当时共识。
试想,一对经历相近地位相当的兄弟,注定是要经常被人拿到一起比较的。有这么一个云端人物般的堂兄在旁时时映照,李蔡每一项不足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别人攻讦的把柄,而他仕途基本平稳,可见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可以让人闲话。
作为一个长期战斗在边郡的老战士,无论戍边还是远征,李蔡至少是称职的。也许他不像李广那样受部下爱戴,但显然不影响其完成任务,比诸乃兄不过略逊一筹而已,并无天壤之别。
正因为李蔡有真才干,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命其担任丞相。尽管李蔡行政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很好的总领百官;但此时正值对匈奴战争的高潮,军事压倒一切,选择一个老军务来担任政府首脑是很有必要的。
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或曰:太史公良史之才,岂能信口开河!“为人”未必单指才具,或言人品亦未可知。
众所周知,李广德才兼备:“李广军极简易,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而李蔡人品如何呢?无奈太史公不屑为之立传,相关散记甚略,只有一段记载似乎涉及其人品: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
什么叫“坐侵孝景园壖地”?就是私自侵占已经挂掉的汉景帝陵墓周边空地,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大不敬”之罪。
瞧见没有,叫人说李蔡什么好呢?愚妄,贪婪。这种人能不干贪污公款克扣军饷的勾当吗?太史公评他“下中”已经够客气了,评他个“下下”也不冤啊!
且慢定论。李蔡不是初出茅庐的生瓜蛋子,而是历经宦海数十年的老油子,再怎么贪婪,总不至于不知轻重去触可能危及家族存亡的高压线把?
也许因为他行伍出身,不太熟悉朝廷的繁文缛节,一时不慎触雷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如果真是这样,性质就不同了,这属于过失,与人品关系不大。
班固也就同一事件有更详细的记载:
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诏赐冢地阳陵当得二十亩,蔡盗取三顷,颇卖得四十余万,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当下狱,自杀。
这就其哉怪哉了。李蔡身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捞钱的机会一大把,何至于为区区“四十余万”冒那么大的风险?退一步说,假定“坐侵孝景园壖地”罪名成立,那应该是出于李蔡的愚妄,自以为做得隐秘不为人察觉,那么转手出卖岂不是欲盖弥彰?退一万步说,就是他敢卖也得有人不怕死敢买啊?
有理由相信,这其中另有蹊跷。
再翻太史公书,查到了这样一条记录:“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徵荣。王恐,自杀”。
几乎相同的罪名,如出一辙的结局。
“临江闵王荣”何许人也?废太子!而且是母亲被杀的废太子!夹着尾巴做人还来不及,哪敢去碰高压线!退一万步说,小王爷就是有那贼心又有贼胆,也得有那做贼的条件啊!他当时被贬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几年了,还能到插上翅膀飞到京城去“侵庙壖垣为宫”?这个“庙”可不是和尚庙,而是皇室太庙,总不会建在江陵吧?
太史公还有一段情节相似结局却大不同的记载:
“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瞧见没有,刘荣、李蔡“侵壖地”还可能是不知误犯,晁错“凿庙壖垣”分明是故意,天大的罪名,皇帝老子不想追究就屁事没有!
归根到底,“坐侵壖地”是“莫须有”的罪名!就是一条专门对付皇室贵族王公大臣的“整人罪”!
李蔡有没有犯罪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上面”想不想追究。
甚至还可以作更诛心的推论:什么是“壖地”完全由皇帝老子说了算,只要他想迫害某人,就可以随意指定人家合法取得的地块为“壖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四、姓李的没有孬种归根到底,李蔡之罪出于迫害,是皇帝老子不爽他的结果,跟他的人品才能其实没什么关系。
最后来看看李蔡是怎么死的:“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有人以为系畏罪自杀,其实不然,前文已辨其罪莫须有,因此自杀其实是无声的抗议,显示了一位朝廷重臣的荣誉感。
比诸李广之死:“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二者行迹相差仿佛,都不愿受小吏侮辱而选择最刚烈的死法。李广固然刚烈,李蔡亦有其骄傲与坚持,并无上下之别,堪称国士。
也许李蔡真的“名声出广下甚远”,但是名声和为人是两码事,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因为缺少李广那样鲜明个性和传奇经历,名声不显的李蔡无奈的背负了千年“下中”差评。
那李蔡是怎么触怒了汉武帝刘彻,落得如此悲剧下场的?
五、君要臣死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尤其刘彻这种所谓“雄猜之主”,更是难伺候的典型——汉武帝在位期间历经十三相,其中三人被杀三人自杀,加上惊惧而死的田蚡,不得善终者竟超过一半,可以想见武帝朝的丞相是一种多么高危的职业,无怪乎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时竟然“顿首涕泣”不敢接受。
尽管皇帝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上说皇帝可以任何理由处死任何臣民。但丞相毕竟不是一介小民,作为“天子副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他的非正常死亡意味着一场大地震,无论是策划、进行还是善后,代价都非常巨大,不是皇帝可以由着性子随意诛戮的,尤其是在中古早期皇权尚不够强化的汉代。
所以,李蔡之死背后一定隐藏着非常激烈的冲突。
六、丞相无爵由于太史公语焉不详,我们无法窥觊大幕之后的刀光剑影生死时速,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进行推测:
李蔡的前任是平津侯公孙弘,这位公孙相爷名声不显,却是一位关键先生,“元朔五年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弘始”。
什么叫“丞相封侯自弘始”,就是说汉朝在公孙弘之前的丞相都是先被封侯——也就是具备了贵族身份,然后才有资格出任丞相;而公孙弘不然,尽管他拜相之前已位至三公(御史大夫),但仍属庶民,贵族身份是出任丞相后才得到的。
拜相封侯和封侯拜相有区别吗?
当然有,拜相封侯意味着丞相大人凭借皇权赋予的身份,跻身贵族;而封侯拜相的丞相不仅是皇帝雇佣的第一公务员,还是贵族领袖,两重身份的威权不可同日而语。
西汉名臣曹参担任相国时“日夜饮醇酒,不事事”,汉惠帝忍无可忍却不敢直接责问,而是通过曹参之子劝谏委婉表示不满,谁知曹相国杖责其子,直接甩脸色给皇帝看,惠帝反而要小心翼翼出面解释,老老实实听相国教训讲大道理,然后点头称是。
同时代另一位处事圆滑的名相陈平,在面对汉文帝气势汹汹的责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也能侃侃而谈怼回去:“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文帝景帝时丞相申屠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文帝竟然不能驳回,反而要“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可见汉初比较强势的丞相几乎可以同皇帝分庭抗礼。
当然,皇帝有选择权,可以任命威望不那么高的丞相,但贵族领袖名分是存在的,也就意味着必要时丞相可以调动贵族资源来对抗过分扩张的皇权。
回过头来再看公孙丞相,由于他是被汉武帝忽然按到传统贵族核心的位子上,等于说是皇权打入贵族圈的楔子,天生要受到排斥。退一步说,公孙相爷改变立场,全力靠拢贵族集团,这显然会让他相位难保,皇帝完全可以另找一个听话的上任。再退一步说,即使皇帝出于政府稳定的考虑,暂时不动他,以公孙浅薄的贵族资历,可以调动的贵族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任何皇帝都希望大权独揽,不愿意有人和自己分享权力。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必然要压制打击丞相这个权力中心,“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汉武帝刘彻自然更是如此。只是他更有策略,不是一味蛮干,比如通过这次拜相封侯的逆序操作,成功割裂了相府和贵族,巧妙消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作用。
于是乎,以丞相为首的相权逐渐失去贵族们支持,无力抵抗皇权的侵夺,丧失决策权,终于沦为执行机构,一步步走向臣仆化。
七、高处不胜我们在说李蔡,又关公孙弘什么事呢?
当然是有原因的,接替公孙弘的李蔡,却已在元朔五年就以军功封为乐安侯。这不是拜相封侯,而是封侯拜相!
奇怪吧?刘彻从自己的立场后退了,他又退回在列侯中选相的传统了。
这当然不是因为找不到人当丞相,找个经天纬地之才也许不易,但要找个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臣仆又有何难?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刘彻改变丞相任命程序无疑会触犯贵族们利益,有理由相信他们进行了一些抵制,给了公孙弘巨大压力。“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斗争是妥协的艺术,即便强势如刘彻,也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必须进行适度退让。
但是皇帝的妥协是非常有限的,李蔡是在元朔五年封侯的,仅仅三年之后的元狩二年就登上相位,要说资历实在不比公孙弘强到哪里去,最多是资深贵族不太排斥,要说领袖,他还差得远!
说实在,李蔡这个丞相当得比公孙弘更憋屈。
公孙固然无爵拜相,但久在中枢吏事娴熟,更兼善于揣摩上意,大致上还是拿得住下面的人——主父偃那么骄横狠毒的家伙最终也让他治死了。
李蔡以良家子从军,积功升迁,属于职业军人,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他调任中央不过三年,明显缺乏行政经验。虽然其曾任代相,但这种边郡长官其实并不怎么管民事,本职还是边将。况且李蔡名声不显,太史公所谓“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虽然有点过分,但声望不高却是事实。这就决定了李蔡不可能仿效汉初名相,只抓总而不理庶务,凭借个人威信驾驭百官。
显而易见,一个业务不熟且威望不高的长官,会有什么命运呢?恐怕免不了要被手下人糊弄吧?为了遏制这种情况,他只能乞灵于皇帝支持。换句话说,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蔡只能俯首帖耳,老老实实扈从皇帝拾遗补缺,做一个高级参谋。
有人要问了,这不正是刘彻想要的吗?一个惟命是从的丞相,不就是皇帝们最喜欢的工具吗?为什么李蔡还会落得无奈自杀的悲剧下场呢?
八、酷吏张汤问题出在李蔡的副手身上。
这位副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酷吏张汤,正是他接替李蔡出任御史大夫。不管我们对张汤有多少不满,都不得不承认这厮非常精明干练。此人狱吏出身,政务精熟,而且深得刘彻信任,非李蔡所能驾驭。
这种长官弱势副手强势的格局,注定要喧宾夺主。
而从李蔡任职经历来看,此人一路稳步升迁,不像乃兄李广那样波折不断,可见他处事圆滑,遇到“不可为”之事,是不会强项力争的。
于是乎,张汤架空了李蔡,“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於汤”。
情况变得吊诡起来。刘彻想要一个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好同志来当丞相,前提是这位好同志只能听皇上指挥。现在李蔡尸位素餐,张汤成了无其名而有其实的真丞相。
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权打压相权,不是皇帝对丞相个人有什么意见,而是皇帝不愿受到制约,这是根本矛盾,无可调和。
尽管张汤对皇帝也十分恭顺,但他勇于任事,不是毫无主见的庸碌之辈。在刘彻看来,大权独揽就是威胁,即使是自己一贯亲信的张汤。
那么在刘彻看来:李蔡你这饭桶,竟然无能到这个地步,整一个废物点心,留你何用!
这就是李蔡悲剧的地方,他太过圆滑,明哲保身,但他看不穿汉武帝为什么要用他当丞相的本质,就是要让你来当替罪羔羊的。你李蔡如此明哲保身,这显然不是汉武帝要的丞相,加上汉武帝的小暴脾气,李蔡最终落得身死国除的下场。
本文作者:鳄鱼不哭,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