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后计算周年按阴历还是阳历(享年和终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汉字,总能组成形近或者含义相似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会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但它们的使用场合却是千差万别,一些在古代非常敏感的词汇,更是同时存在许多个称谓。
古人给“死亡”两字取了很多替代词,归根结底,人们是没办法直接用“死”这个字,来形容生命的终结的。死亡的刀锋太过尖锐,人们总是寄希望于创造一些委婉的词,来减缓生离死别的锋利。
今天我们来讲讲古今中外对死亡的理解,同时还要普及一个小知识,这个小知识关于辨析“享年”和“终年”这两个字,两字都有去世之意,但用错了语境和场合却会让人笑话。
众多别称
在高中语文教程中,有一课是专门学习与死亡别称有关内容的,正是在这一课中,我们体会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造词能力与古人对待死亡时的敬畏。
在古代,和死亡有关的称谓,不仅要讲究逝者的职业,还要讲究逝者的地位。
首先拿封建时期的天子来说,我们再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会听到太监在天子时候宣布,“皇上驾崩了。”听到这句话时你是否也好奇过,为什么天子死了要说驾崩,而衙门知县里有人含冤去世,却不会有人大喊某某驾崩了呐?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像“朕”这个字只能被皇帝使用一样,驾崩这两个字也只能被皇上使用,仔细观察崩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崩的头顶上有一座山,而在古代能与泰安的地位相提并论的,只有当朝皇子,当然,这种极其自恋的说法是皇家自封的。
说完了只有皇上才能使用的“驾崩”,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词,这个词的名字叫做“不禄”,和驾崩一样,这个词也是用来形容人的死亡的,不过与驾崩不同,“不禄”是用来形容社畜的。
当然,这个社畜是开玩笑的,古代能够成为社畜,领固定工资的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为朝廷办事的大臣。之所以把大臣的死亡叫做“不禄”,是因为大臣死后,皇家不需要再为他们派发俸禄了,所以这才有了“不禄”这个说法。
享年和终年说完了古代常考的知识点,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经常弄混的知识点。
想必大家经常在社会新闻板块,看到名人去世的消息,这些名人的讣告中,经常会出现“享年”这俩字,不知道这个时候大家会不会好奇,这享年和终年到底有啥区别呐?别着急,这就来告诉大家。
享年是敬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名人讣告中看到它的原因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享年一般要用在六十岁以上的逝者身上,低于六十岁的逝者是不能用享年这两个字的,当人们用享年来介绍死者的寿命时,往往代表逝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而终年没有那么严格的身份和年龄限制,普通人都可以用终年这两个字,与享年的重点强调的“享”不同,终年强调的是一个“终”字,它只是客观表述逝者已经走到了终点。
作者笔下的死亡除了凝练的称谓,古今中外还有不少描述死亡的句子,死亡一词虽然沉重,但在无可挽回不可逆转的时间流里,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朋友家人的离去实在是生者的必修课。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是晚年郁郁不得志的白居易,写给已故十年的老友元稹的诗句,生离死别能将亲近的友人远隔于天上地下,但无法中断两人的书信往来。
这封信,或许这都不能称的上一封信,它或许只是白居易刻在墙头的寥寥文字。它永远不会以实物的形态传递到元稹的手中,但只要这几句诗得以流传于世,元稹就有机会听到友人对他的思念。
唐诗浪潮翻涌的末尾,不止有白居易在思念他的友人。古时交通闭塞书信不便,李白在被流放边疆时,杜甫以为他早已凶多吉少,于是提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梦李白两首》。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杜甫写给李白的悼亡诗,在杜甫心中,李白虽死但他的一生依旧被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纵然身死但李白的音容笑貌,李白荣耀英姿,仍然是杜甫心中一等一的豪迈。
看完了委婉含蓄的国人对死亡的描述后,你是否也好奇外国人是如何写出死亡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外国大文豪的书中,看看在他们的语境中,死亡是何等的重量。
英国作家毛姆把生命比作读书时所必须的光线,人在不知不觉中行至生命的暮年,而当生命走入暮年时,光线已不足以看清书页,当生命不足时,也在没有了能看清书页的支撑。在死亡面前,将死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被毛姆写的淋漓尽致。
死亡教育
为孩子们创作的文艺创作里,也有不少讲述死亡的作品。在《大耳朵图图》中,爸爸胡英俊就曾用毕加索为例子,对儿子胡图图进行过与死亡有关的教育。
胡英俊对儿子说,毕加索老爷爷虽然离开了,可是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美丽的画作为礼物,他的生命就活在这些礼物里,永远陪伴着我们。因为这些礼物的存在,即便后人没有见过毕加索的真人,我们也能认识他们。
让小朋友正确看待死亡,是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如何让孩子们正确看待死亡,不因为死亡而产生阴影,也是教育应该研究的课题。
《小王子》一书中也有对死亡的描写,“你明白,路很远,我不能带着这副身躯走,他太重了。”死亡令人类失去的到底是什么?21克的灵魂或许可以被逝者带走,但深重的肉体终究是带不走的。
结语
《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死亡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尽管至亲的离开是一生无法摆脱的潮湿,但是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