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几个重要的角色(三国演义中的龙套人物)
文 | 郭晔旻
“黄巾起义”开启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正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乱世同样是个大洗牌的时代,为数不少起自草莽的人物,正是在汉末乱世中,将自己的姓名留在了史册上……
像张鲁与公孙度这样能够割据一方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起自草莽的人物,最多也只能在不大的领地里做一个土皇帝了。这些人在史籍里,往往有着相对统一的称呼,也就是“大帅”(或者“渠帅”“魁师”等)——一个中原正统王朝称呼异族及未受中央皇权认可的割据势力的首领的通称。
张鲁
当时的江东地区,就是一片“大帅”的沃土。自董卓之乱后,中央政府统治的触角再无能力像以往那样延伸到各地州郡,更不要说基层社会了,像距洛阳数千里之遥的长江以南广大南方地区,皇权更是鞭长莫及。直到东吴年间,生活在鄱阳湖一带的土著居民仍旧民风强悍,对朝廷摊派下来的徭役租赋往往不加理睬,而一旦有好事者登高一呼,立刻应者云集,一股不服从当地官府的“大帅”势力就此瞬息形成。
“山越”的存在更为这股“大帅”风潮推波助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九月,丹阳郡山越围攻太守,是为“山越”之名的最早出现。《三国志》里充斥关于“山越”的记载,《吴书》20卷中有山越记载的竟多达14卷(包括裴松之注),其活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考察“山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灭东瓯、闽越,将当地越人迁往丹阳郡一带(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南部与南京)。迁居越人居住的区域大都是各郡县的山区,时人称之为“深地”“险地”“恶地”“山中”,即“山谷万重”的地区。因此“依阻山险而居者”自然就被称为“山越”了。这些避居深山数百年的山越在与周边汉族的交往过程中,也建立了聚族而居的社会组织,它类似于汉族的宗族组织,时人称之为“宗”“宗伍”或“宗部”,其首领也称为“宗帅”“渠帅”或“大帅”,普通民众则被称为“宗民”。由于山越聚居地大都是分散在各地山区的原因,所以一般情况下各“宗”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但是在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山越人中间则设有“千户”“万户”等军事组织。当“山越”与敌军对阵交锋时,通常会纠合整个“宗部”“宗伍”或者以“千户”“万户”为单位,由“大帅”率领,投入战斗。
《彩绘三国演义·孙伯符大战严白虎》,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出现的龙套人物严白虎就是江东“大帅”中的典型。此人的姓名其实应当叫作“严虎”(他的亲兄弟姓名就是“严舆”),而“白虎”只是他的别名而已。严白虎此人,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未获得过东汉朝廷的任何官职,属于民间草莽乘乱揭竿而起、占据一方,有着历来不服从任何政权号令的传统,很有点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味道。他的势力相当可观,按照《三国志·孙策传》里的说法是“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这位严“大帅”盘踞在吴郡(今上海、苏州、嘉兴、湖州一带)与丹阳郡交界的西南山区(今湖州一带),以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为根据地,依仗山高林密的优势拓展势力范围,并州连县,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割据势力。
只不过,“大帅”们的美好时光,到孙策渡江时便戛然而止了。其实,孙策家族虽然出自富春(浙江富阳),但其父孙坚“孤微发迹”,无强大的乡土势力可言。孙策率领过江的军队,也以淮、泗北人为主体。这就使得孙策的军队完全不具备返回乡梓为父老所欢迎的形象,而俨然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入侵之师。结果,孙策在江东遇到的,几乎到处都是敌意。
于是孙策只能用武力打开局面。兴平二年(195),孙伯符渡过长江时,人马不过千余人。但他已经很有自信地告诉姨妹夫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此后数年间,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至于严白虎,一开始在孙策的讨伐名单上的优先级并不高,因为孙策早就看出,“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这类“大帅”虽然聚集的人数不少,但只是一批在乱世而起的民间百姓,缺乏军事训练,不啻乌合之众。当在战场上面临孙策麾下的精锐之师时,严白虎的反应是高垒坚守,并派严舆请和。谁知孙策表面上同意和谈,背地里却先下手为强,不仅在两方和谈的宴席上亲自用手戟击杀严舆,而且乘势强攻严白虎阵地。严白虎的军队果然一触即溃,就连这位“大帅”本身也落得个生死不明的下场。
《彩绘三国演义·甘宁百骑劫魏营》,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军阀混战中的通例。看起来,想要在汉末乱世中生存下来,这类草莽人物更多需要的是转换思路——就像甘宁那样。此人出身自巴郡临江氏,又一说为南阳人。他“少有气力,好游侠”,常聚合一伙轻薄少年,自任首领,成群结队抢夺船只财物。因为他们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衣着华丽,因此人称“锦帆贼”,只要闻铃响,即知道是甘宁出现。
假设事情按此演进下去的话,恐怕史书上就会出现一个“某年月日,某郡太守某出兵击巨盗甘宁,斩之”的记载了。好在二十余岁时,甘宁顿悟自己一身好本领应该有番作为,而不是浪费时间与天赋做抢劫这类败坏名声的事情,便停止抢劫、熟读诸子。自认读书学成后,甘宁与手下八百人投到荆州刘表麾下。刘表为汉室宗亲,当然看不起当过江贼的甘宁。屯守夏口的黄祖虽然收留了甘宁,但不曾以礼相待。最后甘宁东进转投孙权帐下,终于以“江表之虎臣”的身份名垂史册,或许这才算是草莽人物的最佳归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