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内容散乱(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三级跳”
文/邢介进
一、挖掘生活素材,突出主体地位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点燃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制作好课件,上课伊始,在屏幕上演示这样的动画画面:甲乙两人骑自行车比赛,甲的车轮完好无损,骑行又快又轻松;乙的车轮受损变扁,骑行既慢又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师:“乙的那辆变形的自行车为什么那么不好骑呢?”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师:“我们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回答”。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实际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调查表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这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如,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显得有些疲倦。这时候,让他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会使大家精神大振。课前,师生制作一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纸卡,装在袋子里。游戏时,学生伸手去摸,摸着一个就说它是什么图形,说正确得一分,说错的不得分。两个小组为一队,开展比赛,每人摸一次,最后看谁的得分多,谁就为胜者。利用自制的图形纸卡开展游戏比赛,适应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振奋了学生的精神,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三、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被镶嵌在生活中”、“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课激趣:"老师暑假要去北京观看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比赛,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章丘到北京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地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有的同学用直线折测的方法沿公路线重叠或沿铁路线重叠,再将重叠过的线拉直,求出了图上距离;有的用直尺直接量两地的直线距离。如何用图上距离求实际路程呢?同学们边看图例,边讨论,边试做。有的用线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乘图上距离,有的用图上距离乘分数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讨论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直尺直接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作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路程。用线段比例尺可以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路程;用分数比例尺可以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两地路程。之后,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种最佳进京旅游方案。同学们乐此不疲,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轻松愉悦、兴致盎然的气氛中。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发现了新知识,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