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放了六公主鸽子(连皇帝的鸽子也敢放)
(彭时 石刻)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
新科放榜,一甲第一名是一个叫做彭时的人。
既然成绩已出,彭时又高中状元,依例,这位状元郎应该在明个儿天一亮就梳洗打扮,到朝廷面圣谢恩。
当时的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因为科举考试的目的就在于为皇帝选拔人才。
在此之前,朝廷里的文武大臣们大都是自己的父亲,宣宗皇帝朱瞻基留下的骨干,再往前追溯,甚至还有横跨两朝,三朝的老人。
这帮大臣们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有心高气傲的,有靠资历摆谱的 ,还有压根不把年轻的英宗皇帝放在眼里的。
皇帝看似是一朝天子,帝王之尊,但在大明王朝的政治环境中,却是十分被孤立的。
皇帝急切地想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一批自己中意的人才,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事班底。
所以皇帝还没等天亮,就早早起床,在皇宫大殿召集百官,等待着这位新科状元前来觐见。
但左等右等,直等到过了早朝,日过正午,也没见彭时入朝。
大臣们的心里惴惴不安,皇帝的脸色更是十分难看。
这是什么行径?
这可不是简单地迟到,而是直接把皇帝的鸽子给放了。
那状元郎彭时为什么没来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艺高人胆大,也想摆摆排场,给年轻的朱祁镇一个下马威看一看吗?
(正统皇帝朱祁镇 画像)
当然不是。
这位饱读诗书的年轻人考取状元,心情同样十分激动,皇帝不到天亮就起床,他更狠,他直接半夜就起来了。
彭时夜半起床,一来怕误了时间,所以压根就不睡了,二来此时心潮澎湃,正好利用好后半夜的时间,提前想一想到时面见皇帝应该说点啥。
但他这一闭目养神,没能撑到天亮,却又趴在案上,一觉又睡了过去。
这一睡,再起来,那可就是日晒三竿了。
皇帝和大臣们在殿上左等右等,不见状元郎,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时,朝廷中一位御史建议:
纠仪御史奏,令锦衣卫拿。——《智囊全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御史奏禀皇帝,彭时身为状元郎,时辰到了却不来参加恩科,明显是瞧不起皇帝,这种狂妄之徒必须法办,还当什么状元郎,直接让锦衣卫抓进诏狱就算完事儿。
(锦衣卫)
御史一言激起千层浪,大家群情激愤,你一言我一语,表示必须将这位彭状元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完了,这回算是彻底完了。
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下监牢。
既然大臣们都这么说了,年轻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还能再说什么呢?
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大臣站了出来。
他在一片嘈杂声中镇定自若,不紧不慢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一新状元遂被拘执如囚人,斯文不雅观。——《智囊全集》
新科状元被锦衣卫捆上猪蹄十字扣,五花大绑地压着去诏狱,这斯文吗?这雅观吗?这让天下读书人看了不寒心吗?
喧嚣不安的大臣们安静了,他们只想过新状元放了自己的鸽子,但却没想过,状元郎并不仅仅代表着状元郎,他更是天下读书人的标杆和表率。
锦衣卫捉状元,这要是传出去,该成何体统?天下人会怎么议论?
于是,皇帝下诏,着锦衣卫即刻出发,请来彭时。
由捉变请,彭时的命算是保住了。
这位靠着一句话而改变彭时命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
胡濙同志一生平平无奇,没什么可说的,但彭时真应该好好谢谢他。
(胡濙 画像)
化险为夷的彭时顺利入仕,拍着胸脯在皇帝面前保证以后上朝再不迟到,一切终于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皇帝却没有机会再重用他了,这倒并非皇帝因为他登科时放了自己的鸽子而恼怒,而是因为年轻的朱祁镇马上就要迎来人生中的第一场大战。
什么大战,后来如何,我们暂时按下不表,让我们拨快历史的时针,让时间来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按中国独有的干支纪年法,是丁丑牛年。
虽然看起来这一年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但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年份。
这年,在广袤的苏格兰大地,一名牧羊人在放羊时百无聊赖,用手里的牧羊棍将一块圆石击入到了兔子洞中,从而得到启发,发明了一项此前从未有过的运动,高尔夫。
同年,弗莱堡大学在德国拔地而起,建校之初,就已经拥有了神学,法学,医学,文学四个学院,悠悠百年,发展壮大,自此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欧洲大地一片宁静,但中原王朝却是极为动荡不安的一年。
1457年对大明王朝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
紫禁城发生南宫之变,被囚禁八年之久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趁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不能亲理朝政,发动兵变,改元天顺,重回帝位。
(景泰皇帝朱祁钰 画像)
朱祁镇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
他曾经举国之精兵,御驾亲征,但却在土木堡一战中折戟沉沙。
他曾经贵为帝王,九五之尊,但却被瓦剌人俘虏,在茫茫大漠尝尽了风沙苦寒。
他也曾几经辗转,重回紫禁城,但却被临时顶班的景泰皇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之中,沦为政治的囚徒。
而现在,千帆皆过,涤尽风尘,朱祁镇终于找回了熟悉的一切。
重回帝位,皇帝第一件事儿,就是要重新打造自己的人事班底。
是的,皇帝初心犹在。
作为帝王,他必须要拥有一群能被自己所重用,而又完全依附于自己的朝臣,才能组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同盟,从而使自己的皇位做的更稳。
没有人能比朱祁镇更能理解坐稳皇位这件事儿了。
但皇帝在用人的问题上,却是十分挑剔的。
内阁的大臣们如流水,徐有贞、岳正、徐彬纷纷下台,只剩下一个首辅李贤。
李贤是一名贤臣,但却并不是一名忠臣。
这句话看起来很矛盾,但其实很好解释。
李贤为官清廉,严守法纪又好选贤任能,朝中百官无不敬佩,但他对皇帝却并不忠心。
这里指的忠心,并非是李贤会做出什么篡权谋逆之事,而是说,李贤并不全然依从帝王。
他不会因为帝王的威慑而屈服对真理的坚持,也不会因为皇帝的喜怒而决定自己的态度。
在他的心里,他做臣子,是要鞠躬尽瘁,但他想鞠躬尽瘁的人,是大明,而非帝王。
而这样的人,并不在皇帝重用的范围之内。
(李贤 画像)
何况,皇帝已经没办法再度重用李贤了,因为贤哥已经是内阁首辅,位极人臣,还能怎么重用?
皇帝在吏部的名册里翻来翻去,最后翻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彭时。
我们当然很熟悉彭时,但皇帝却已经要把它忘了。
彭时,字纯道,江西吉安人,正统十三年殿试三甲第一。
英宗皇帝大为诧异,时光悠悠,他已经忘记了很多往事。
正统十三年,那是遥远的1448年。
而彭时,正是皇帝在那一年钦点的新科状元。
彭时,彭时...
英宗皇帝不住地念着这个人的名字。
当年那个放了自己鸽子的年轻人。
这是皇帝逝去的青春,也是皇帝难舍的回忆。
更为关键的是,这是皇帝当年一手提拔上来的人。
皇帝打定主意,打算重用彭时,作为自己人事班底的第一人。
幸运的彭时同志“人在家中坐,官位天上来”,摇身一变,升任翰林学士,同时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但事实证明,彭时也并非一个让皇帝十分满意的人员。
像李贤那样铁骨铮铮,又傲然一身正气的大臣原本不多,但彭时却偏偏是一个在性格上比李贤还要强硬上三分的人。
进入内阁第一天,彭时就和李贤闹了个急头白脸。
(内阁)
原因倒也简单,内阁中的大学士们来自天南海北,大家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小到为臣之道,大到对朝廷政务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彭时主张严刑峻法,以重典治国,而李贤则认为治理国家法为其次,德行上的教化才是最为关键的。
两人政见不合,时常在朝堂之上吵的脸红脖子粗,但久而久之,李贤却被彭时的个人气质深深折服了。
是的,仇敌眼里出西施,吵架也能吵出朋友。
时间一长,李贤发现虽然自己和彭时在政途上并不一致,但在为人处世上,却有着完全相同的默契。
严苛,谨慎,公正,严明。
这是文臣的傲骨,也是文臣的气节。
到了后来,李贤甚至在公众场合大方地表达了对彭时的赞许:
彭公,真君子也。”——《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李贤表示,彭时,yyds!
这位一生持重,特立独行,并且能时常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同僚折服的大臣历经四朝,历仕正统、景泰、成化,不可谓是大明王朝文臣队伍里异常瑰丽的特殊存在。
他或许没有三杨那样的资历,解缙那样的才学,于谦那样的韬略,他更没有后来人,例如张居正,高拱,徐阶那样极度传奇的人生。
(于谦 画像)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普通到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压根都不会看到这里就会换到下一篇文章。
但我想说的是,在那个人人平凡的岁月里,伟大即会让人名留青史。
而在人人追求伟大的时代中,坚守平凡,才是我眼中真正的传奇。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正月。
当年那个迟到的新科状元郎已然不见,当年那个一身正气,如日中天的内阁大臣也已然苍老。
北京城灯火绚丽,鞭炮声此起彼伏,喧杂吵闹声不绝于市。
人们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因为新年通常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新的人生即将展开。
而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这正月里的某一天,闭上了双眼。
彭时死了。
那一天,他的故乡,下了很大的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