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怀不乱是谁传出来的(坐怀不乱柳下惠是以讹传讹吗)
柳下惠最著名的传说是“坐怀不乱”但是引经据典,我们却发现,“坐怀不乱”故事的记录语焉不详从传世文献来看,柳下惠被称为“坐怀不乱”的举动,表述非常简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是谁传出来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谁传出来的
柳下惠最著名的传说是“坐怀不乱”。但是引经据典,我们却发现,“坐怀不乱”故事的记录语焉不详。从传世文献来看,柳下惠被称为“坐怀不乱”的举动,表述非常简略。
在《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厘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厘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厘妇自牖与之言:“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十六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
这个记载看起来相当愚昧。毕竟人的生命和安全是最重要的,青年男子为了自己的名声,拒绝为被暴风雨蹂躏的孤弱年轻女子提供庇护,可谓是无血性、无怜悯之心的人,用现代一句话可概括--“算什么男人!”。所谓坚守不到十六岁不能同居的礼法,不是借口便是愚昧固执,历代将这个故事作为榜样传播,足以气死孔孟,因为就礼法而言,孔孟也是讲“权变”的,制定“礼法”的目的是遵循“天理”,而人的生命安全是最大的“天理”之一,遵礼法而逆天理,是对孔孟之道的最大背叛。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引用了柳下惠的话:“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为了理解孟子引用这句话的目的,需要看看其全文----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很明显,孟子这段话里说的柳下惠并非“坐怀不乱”,而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度,跟“女人坐到怀里”这种事儿基本没什么关系。
在《荀子·大略》中,引孔子弟子子夏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段话的原文是: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夏贫穷,衣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衣服,可是并没有人怀疑他的正直和德行,这已不是一天的传闻了。争权夺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子夏引用的柳下惠故事,同样是说一种品格和气节,“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则是“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衣服”的意思,跟“坐怀不乱”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距离柳下惠生活时代不远的历史记载中,柳下惠与坐怀不乱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直到元代,离春秋战国已千年之久,文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中才记载了一个比较清楚、详细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这个记载翻译成白话的大体意思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可能是因外出办事回来晚了,城门已关,进不去了,不得不夜宿于鲁国国都的城门外,此时遇到一无家的孤身女子,也进不去城了。天寒地冻,熬一夜的话,柳下惠怕她冻死,因为自己穿的比较厚,于是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两人相互取暖,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这个故事读来还是符合逻辑的,当时属于落后的农业社会,而且两人是晚归,寒风刺骨,没有炭火等取暖,这样呆一晚上是可能要命的。女子与柳下惠为了生存,不得不共用衣物搂抱在一起互相取暖,以撑过冰冷的寒夜,符合现实。另外在极低的温度下,生存都成困难,人也基本是没有性欲的,所以柳下惠除了品德高尚,其实也是占了天气的光。第二天城门打开,人们发现了已经睡着了这一对儿,于是柳下惠的“坐怀不乱”的名声传播开了。当然那个女子也是“坐怀不乱”,但这是男尊女卑的时代,而且地位估计也不高,所以没有人传播她的“女德”了。这个版本完整的解释了“坐怀不乱”的故事,而且相对《孔子家语》中的记载有人性的多,也更符合孟子对柳下惠品行的称赞。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我百度了一下,所谓“郭门”意思为外城的门。这个记载与上面的故事类似。
还有一个版本,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一个正值青壮,一个妙龄女子,孤男寡女同处一隅,干柴烈火,却不出问题,此后,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由此,柳下惠的美名传遍天下,人人都称赞柳下惠才是个君子。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荒郊野外的路边古庙,漏洞很大,首先这荒郊野岭的,是谁看见了这事儿并将其传播出来的?如果是那位女子,她好意思吗?而柳下惠又作为一位君子,真的会将这件事说给别人听吗?再说从庙中退出,坐在庙门口屋檐下同样能避雨,为什么非要跑到古槐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