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

【聚焦学习】

“转九曲”包头人也称为“点灯灯”“逛九曲”,是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西部等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的一种汉民族传统仪式性展演活动,主要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二期间举行。“转九曲”作为一种民俗与信仰相结合的仪式,与民间美术形式(剪纸)、民间歌舞形式(秧歌)等关系密切,与民间信仰、社火活动关系密切展现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诉求。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车铺渠村每年的“九曲黄河灯游会”在当地有很高知名度,2015年5月在包头市非遗中心的推动下被成功申报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类别:民俗)。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

在包头市固阳县及周边旗县区地域范围内,车铺渠村“转九曲”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力最广的民俗活动。每逢二月二,县城和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车铺渠村看灯游会。而且离开家乡已经到外地生活工作的车铺渠人,也年年从全国各地回到车铺渠村,甚至有从海外赶回来的同胞,参加“二月二灯游会”,以寄托对故乡、故土寻根的思念。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

“九曲”又称为“九曲黄河阵”,是我国黄河流域民众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祭祀性质的民俗活动,它扎根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岁时节日活动中,弥漫着庄严、古朴的节日气息。“转九曲”习俗主要分布在山西、陕北、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北京地区。清中叶以后,随着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区私垦、放垦的盛行,大量晋、陕、冀等地人群涌入包头地区,并带来迁出地的生产生活习俗。在固阳地区这一习俗集中分布,内容与表演形式又根据各地地理条件、人口状况、民俗民情,以及审美旨趣和社会进程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4)

转九曲的来源

对于“转九曲”历史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对“转九曲”缘起的想象,可以追溯到无穷。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固阳县灯游会的习俗如何发生?这要从我国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庙会”和“社”这两个称谓的来由中去探讨。“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设在寺庙或寺庙附近的集市性质活动。一者固阳境内具备一定规模的寺庙少而甚少,二者固阳人一般把集市性的群体活动称为“交流不太习惯用“庙会”这个词。“社”在古代是指“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之前的固阳人文化水平都不太高,所以对“社”这个概念很不普及,而固阳人通常把“热闹”称作为“红火”。由此可见“办红火”这个称谓有着极浓厚的乡土风味和地域风貌。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5)

固阳人把办红火的时间基本上选择在农历的正月初八(八仙)、正月十五(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个时间段是此地的农闲季节。车铺渠村的红火——“二月二九曲黄河灯游会”的展现形式有“转九曲(逛黄河灯游会)”“踢鼓子”“扭秧歌”“唱秧歌曲”“打坐腔”等,俗称“胡闹三官”——“狂欢”。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6)

固阳是一个移民县,没有土著。清朝中后期,相当数量的“晋陕”籍民众“走西口”来到固阳县定居,以求生存。同时也把他们带过来的“内地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文化加以交融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晋陕蒙”民俗文化,而固阳人津津乐道的“办红火”正是这种民俗文化的展现形式。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7)

转九曲的产生和流传,是以汉族农业定居生活为先决条件的。迄今所见记载和调查得知,内蒙古地区的转九曲,皆属清代以后“走西口”移民潮期间其他省区传入,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认识“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九曲仪式筹备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8)

人员组织

每逢正月,固阳县农村“办红火”的颇多。村里首先选出会首作为总负责人,一切听他指挥。“人员、需要的资金、服装这些的年前就开始筹划、准备的。每年二月二就三天,但是排练需要半个月。地蹦子秧歌,扭秧歌、踢鼓子、车车、旱船、骑毛驴、大头宝宝这些。也有唱的,秧歌调。”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9)

选场地

场地的选择是由村里的大小会首和村干部商议决定的。场地一般选在村里宽敞、避风、交通便利的地方。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0)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1)

糊彩灯

灯的制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根杆的顶端削尖插盏灯盏,灯盏由灯拖、灯芯和灯罩组成。灯拖为木质圆形,12厘米左右,灯围用各种颜色的薄彩纸糊成一个碗状。将五彩纸糊的灯碗粘在灯拖上,纸灯碗里放土豆碗,里面燃棉灯芯。灯纸不能太高否则不好点亮,也不能太低,否则风容易把火苗吹灭。纸糊的高度为25-30厘米左右。

糊制彩灯的步骤: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2)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3)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4)

布置灯场

画图定位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5)

栽老杆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6)

栽灯杆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7)

插方位旗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8)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19)

立山门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0)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1)

垒旺火

旺火作为消灾免祸之物,包头地区是一种非常盛行的习俗。在转九曲这样盛大的场合中,旺火也是必不可少的。二月初一下午,负责垒旺火的村民在距离山门约五米的南北两个方位分别垒起两个大旺火。还在文化大院与广场中间的临时停车场分别垒起两个小旺火。旺火底座为砖或铁架子,上面挑选精煤或者是木头,像盖房子一样垒起来。中间附以玉米秸秆,以便于燃烧。旺火在包头地区历来就是喜庆、吉祥、驱邪、避祸的象征。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2)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3)

做贡品

做“贡品”,当地人也称做“贡献”。庙里的贡品主要为花馍,由村里年老的妇女在家里做成。把发酵好的面团揉匀,揉成圆形或者条状。用筷子、梳子、针和双手挤压、捏塑。花馍由馍基和面花两部分组成。面花主要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造型。把造型捏好后,上锅蒸熟,蒸透心,出锅后用红色和绿色的颜料在上面点画装饰。面花蒸出来以后不变形、不走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部做好需要五个小时。做好的花馍摆放在神像正前,以示真诚、祝福、祈祷、敬重。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4)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5)

准备斋饭

斋饭又称“消灾饭”,顾名思义就是祛病消灾保平安,也有虔诚敬佛之意。自从2004年村中的主庙建起来以后庙事活动逐渐增多。2015年开始,提前半个月会首们就准备了一百斤黄豆,分了十几户人家生豆芽。生好的豆芽再挑拣出来准备拌凉菜。还准备了二百六十斤糕和一千多个馍馍。在二月二当天,从下午一点到下午四点,不论是本村人还是来参加活动的,上庙的、看红火的人都可以来吃。饭菜均为素食,有油炸黄米糕、粉汤、凉拌黄豆芽,油炸糕要炸的香香脆脆的,这是当地人办事宴(婚丧嫁娶)时,桌上必有的一道美食。糕也取“步步高”的意思,体现了固阳当地的饮食特色。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6)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7)

贴对子

在准备过程中,村负责人还要提前请会写毛笔字、有文化的人在有彩色的纸上写几十条标语和口号,二月初上午用浆糊贴在村各处墙上的明显位置。内容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话语,也有关于国家政策的宣传色调与九曲黄河灯阵的色调统一。在重要的集体活动中以标语和口号装饰村落,是一种文革残留的宣传方式,却被村民延续了下来。这些对子与村里过年张贴不久的春节对联、福字形成一种奇怪的对应。也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村民主体性选择之间的碰撞。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8)

转九曲仪式过程

整个九曲灯游会为三天,正月最后一天上午请神、上庙、布置灯场;二月初一白天踢鼓子、扭秧歌,晚上点灯、转灯、打坐腔;二月初二正日子,白天有文艺演出、秧歌汇演,晚上转灯、放烟花、打坐腔。转九曲期间,每天的活动都会延续到子夜时分。二月初三再转一晚,二月初四上午送神,送神走后收拾灯场,整个仪式完成。“转九曲”仪式由五个子仪式构成仪式群。五个子仪式自成体系,拥有独立的结构和定型化的程式。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29)

迎神

迎神也叫“迎喜神”,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人们唯恐哪一步做的不到位,神会降祸于自己。一般提前两天请神。2016年是在正月廿八这一天早上举行的迎神仪式。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0)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1)

上布拖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2)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3)

点灯、转灯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4)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5)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6)

“唱秧歌调”“扭秧歌”“踢鼓子”

在村子里,一过了二月二鼓镲一年就不响动了。所以,“转九曲”的这几天是村民们使出浑身解数狂欢的时刻。灯阵的仪式与踢鼓子、秧歌、跑旱船、推车车等社火活动紧密结合,造设纷华、回环曲折的灯阵给表演提供了别致舞台背景,精彩的表演又吸引更多的观众。秧歌顾名思义,插秧劳动时侯唱的歌曲。庄户人在田间劳作时累了,伸展腰,昂起头喊几声,放松一下肌体。也有和相邻者对唱逗乐取笑的情形。在此基础上掺杂了些劳动的号子,经过历代人的艺术加工,逐步形成了“唱秧歌调”和“扭秧歌”两种格局。二者均以鼓、镲、锣等打击乐伴奏。秧歌队进灯阵里也会专门演唱几首仪式歌均为秧歌调。

秧歌曲子有:“绣荷包绣花灯”“踩青”“乘船”“大观灯”“珍珠倒卷帘”“红云”“三国题”“水刮西包头”等三十多个,内容多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地域风貌、风俗民情等情节编成,内中蕴含喜善恶恶的喻世、醒世、警世目的。“扭秧歌”是把集体舞蹈动作贯穿在队列的行进间和队形穿插、变换之中。通过其基本动作“扭”和其他动作配合,用肢体语言来体现“太平景象”“喜庆局面”;同时也表达自己豪迈的气概,欢快的心情和弃旧图新的意念。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7)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顾名思义,是把“踢”这个动作与“鼓”的伴奏相结合后得来的。是以鼓点为规范进行的,听到鼓声开“踢”。鼓的擂数与戏曲中的板名相似,是改变踢法和阵式的要领。甲骨文的“喜”字,上边成击鼓状,下边是“口”,古人认为击鼓为喜。象形与会意为体。踢鼓子,可以理解为“踢而喜,喜而踢”。踢鼓子的基本形式是:三个人组合成一个队,其中一个主角为“龙头”,又称“踢股子”,两个配角为“凤尾”,又称“拉花子”。主角展现的动作有“拉山膀”“掏云手”“踢飞脚”“扫堂腿”“金鸡独立”“鹞子翻身”“猴子回头”等,这些动作还融入了蒙古族摔跤动作的粗犷、豪放姿态,体现了英姿飒爽、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于担当、刚柔并济的情操。两个配角为伴舞者,展现的动作有:“卧鱼儿”“解蚪摆尾蜻蜓点水”,还有表现劳作姿势的“卷白菜”“踩萝卜”最有些动作与蒙古族“挤奶舞”“顶碗舞”有相似之处。配角的动作展示出少女的“玉体纤腰”“碎步如飘”的自然灵动美。踢鼓子的套路有“押葫芦”(或称“走8字”)、“大踢四门”“八角楼”“内外罗城”“凤凰双展翅”“拜天地“蛇盘九个蛋”“蜘蛛上丝”等。主角与配角形离而神不离、互相磨合、协调,仿佛他们之间有看不见的线相连。踢鼓子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有两队、四队、甚至八队鼓子同时登场。这种艺术形式非常耐人寻味,若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隐喻着深刻文化内涵。如今通晓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包头市认定的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正是车铺渠村月二办红火的会首王小平。大家都认为他踢得最好,掌握的最全面。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8)

送神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39)

灯游会三天里,每当入夜,鞭炮、锣鼓、喧闹声由远而近,人们在转九曲前后都要簇拥着各种表演队伍涌向庙前的小广场,场子里的“演员们”直接和观众呼应互动,欢腾的场面激发起所有人的兴致,流连忘返,使人们的感官得到极大的享受。

包头晋剧团老艺人情况(老包头转九曲的那些事儿...)(40)

资料来源:《固阳史料荟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