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火器和英国火器对比(明朝开花炮冠绝全球)

本期的话题有点刺激啊,某些人如果感到不适,请慎重观看,因为合你们胃口的大佬很多,毕竟观点极端,迎合二极管思维是财富密码,可惜啊,我把握不住,所以我还是从前的那个风格。先分享一个小故事,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左宗棠发现开花炮弹的故事。故事版本很多,我选个稍微看起来靠谱一点的。

故事是这么说的啊:19世纪,左宗棠在西征平定由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新疆地区分裂分子发动的武装叛乱的时候,竟然发现了明朝后期在关中地区留下的“开花炮弹”。看着这么先进的武器出土了,一代名将左宗棠忍不住感叹道:“这些武器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百年。在它问世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关注这些武器,并且把它们装配到部队当中,那么,泱泱大国如何能够受得了那么多窝囊气呢?”

明朝火器和英国火器对比(明朝开花炮冠绝全球)(1)

哎呦我去,说的头头是道,要是对清朝火器不了解,估计真要被忽悠了。先看看网上的这句话的所谓出处。据说是左宗棠在光绪元年(1875年)远征新疆,于陕西凤翔发现明末留下的开花炮弹实物。他在回复总理衙门的书信中浩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至此,何至岛夷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请注意,利器进入中国三百多年,而且这话是1875年说的,那这话指的是1575年之前,说的是哪个朝代呢?有人说左宗棠这是借古讽今,然而,左宗棠是托梦解释的吗?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说明朝不思进取。

那么,所谓的,明朝开花炮到底是什么东东呢?按照《大明会典》记载:毒火飞砲 ,用熟铁造、似盏口将军。内装火药十两有餘。盏口内、盛生铁飞砲筒、内装硫毒药五两、药线总缚一处。点火、大砲先响、将飞砲打於二百步外、爆碎伤人”而在嘉靖年间,翁万达置造火器疏所言,毒火飞炮“熔铁为子,虚其中而实之药,击处皆伤”。其发明年代“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因此这种开花弹出现时期必然是早于嘉靖。然后,瓮万达说“然毋炮重大难于举移”,又搞了较轻的“雷飞炮”“雷飞炮,仿毒火飞炮而少为之变者也。炮之先,鍜铁为筒,磨石为子巳矣。

”使用的母炮“母炮则约长尺许,上广下窄,下如神机之状,上盘菱花之形。”好了,以上就是所谓的明朝开花炮,这个所谓的开花炮弹就是空心铁球里塞点火药,再串一个引信,再塞进大炮筒里,先点燃空心铁球里的引信,再点火开炮,炮弹被火药剧烈燃烧的推力推出去的,到一定距离后爆开,距离二百步左右,简单粗暴,其技术类似鞭炮里的二踢脚。这玩意儿就说是开花炮弹了,和近现代的开花炮弹完全是两码事啊!而且翁万达说这玩意儿“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这是说在嘉靖之前的明朝就有了,还是在说这是元朝时期的发明呢?有人说什么明朝火器领先世界,这种笑话就不必说了,明朝要是火器先进,需要去山寨西方的红夷大炮吗?而且所谓的改进红夷大炮,改进的结果是,山寨的劣质火炮极其危险——对炮手极其危险,结果,依然需要从西方进口,山寨和改进,这两个词儿能是一个意思吗?

明朝火器和英国火器对比(明朝开花炮冠绝全球)(2)

看看西方的火器是什么时候吧:欧洲有一幅公元一三二六年的画作,展现了西方第一门形象清晰的“火炮”。从画作上来看相当沉重,据估计大炮重量有600千克左右,其炮架即简单的的木架,导致几乎毫无战术机动能力,只能作为攻守城所用。公元一三六四年欧洲出现了第一门后装炮,一份一三三八年爱德华三世时期的皇室账单提到,一艘船上装备了3门铁质火炮,每门炮拥有5个子铳。而在公元14世纪后半叶,伦敦塔中据称有100门加农炮。在公元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里的,乌尔班巨炮就是那个时代最强大,最先进的火炮级别了。

所谓的“红夷大炮”是一种模糊的称呼,可以是明朝晚期从海外传入的一类仿制西方高倍径火炮的总称,有时也特指其中的长管火炮。而红衣大炮是清朝从海外传入的一类仿制西方高倍径火炮的总称。换句话说,清朝用红夷大炮指的是清朝用西方大炮,说等同于明朝的火炮,实属望文生义型碰瓷。其次,清朝用的大炮是从西方仿制的,雇佣西方传教士,配合西方几何原理计算弹道,何谈都是仿制明朝的火炮呢?敢情明朝从西方买了一门大炮,清朝仿制了西方的大炮,结果说清朝都在仿制明朝的火炮?红夷大炮是明朝发明的吗?明朝买了红夷大炮,清朝再买红夷大炮,就是买明朝的红夷大炮吗?纯属无理取闹!

至于所谓的明朝开花炮的技术,不过是火药塞进空心火球,加个引信,而且还说是前代发明的。这种技术的雏形其实很早就出现了,比如震天雷。北宋时期,宋军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药制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宋敏求在《东京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这时的弹丸已可爆炸,声如霹雳,故称之“霹雳炮”。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到了南宋南宋时,发明了“震天雷”。《武经总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其制作方法是:“用于竹西三节,径一寸半无罐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这种霹雷火球在使用时用烧红的烙锥引燃后用“炮”掷向敌人,“球开,声如霹雷”,不再是靠燃烧,而是靠爆炸时的碎瓷片使敌人受伤,同时还有巨大的声响使敌人震惊,还有烟焰熏灼。这已不再是过去的燃烧类兵器,而是最原始的爆炸类兵器。南宋的震天雷大量被金国仿制,用来抗击蒙古军队,据《金史》载,金天兴元年(1232年),赤盏合喜守汴京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之后,明朝又说开花炮是前代的发明,说明这种原始的所谓开花炮根本就不是什么明朝时搞出的所谓领先全球的先进玩意儿,只不过是被明朝之前埋没了。因此,左宗棠说,“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至此,何至岛夷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还真就是在批判明朝。哪怕是借古讽今也是找类似的讽刺,否则,那就叫无中生有了。那么,就算是这种所谓的开花炮不是啥神器,清朝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了,而且一直有的!并且,不仅仅有记载,还有文物在呢!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威远将军炮,是康熙二十九年制。

明朝火器和英国火器对比(明朝开花炮冠绝全球)(3)

威远将军炮

而且,威远将军炮也不是什么所谓的仿制明朝的山寨货,而是由于在清初时,俄国哥萨克探险队——其实等同于远征军了——在东北大肆活动,他们的西式臼炮一度在当地军队和居民中造成震动。1686年,考虑到正与俄国人交战,前线攻坚乏力,康熙皇帝要求传教士南怀仁指导仿制西式臼炮。后来此炮被赐名威远将军炮,另有俗称“冲天炮”、“西瓜炮”等——此处的西瓜炮是臼炮,和明朝的那种土火药球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望文生义。威远将军炮是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火炮,其实物为铜制,形如仰钟,用四轮木制炮车承载。在康熙年间使用铁壳爆炸弹,在雍正年间则发射实心弹。威远将军炮随军参与过征讨噶尔丹,并且一直保留在西北边境的大营中直到雍正时期交回。

公元1748年9月,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焦灼。前线清军只能想尽一切办法造炮、运炮,同时向北京请示增加火炮。乾隆特批了威远将军炮。傅恒等人从八旗汉军炮局以及工部、内务府运出火炮和炮弹——没错,是让汉八旗炮局搞的,所谓的故意防汉人是以为八旗等同于满人吗?之后,据《大清会典》记载“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由此可见,这就是开花炮。而关于威远将军炮——也就是冲天炮系列,其效果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威远将军炮的射程是和装药以及射击角度有关的,在四十五度仰角下火炮射程大概在二里到三里,对比明朝的那个二百步射程的玩意儿,就明白明朝的那些玩意儿为什么被淘汰了。

在金川战争里的火炮研制里,来自云南绿营的炮匠和成都民间招募的钟匠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嘉奖。而且乾隆皇帝要求他们在战后帮助整个四川绿营提升造炮能力。乾隆对于其他地区的绿营火器也很关心,仅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闽浙总督伍拉纳奏报,为福建绿营替换陈年旧枪和坏枪,并给新募士兵配发武器,在两个月之内赶造了16000杆鸟枪。——不知道某些人口中禁止汉人接触火器的清朝是哪个次元的清朝。第二次金川战争里,清军动用近千门大小火炮,摧毁了3300多座碉楼、石卡和木城。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负责炮弹回收的官员在附近战场总共捡走3万多发实心铁弹,平均重量约16磅。战事完毕,炮弹剩余30多万发弹。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期间,各炮局总共制造重量自100斤到000斤以上不等,冠以天成将军、平逆神威大将军、神勇大将军、奇防将军、威远、劈山等名目的铜、铁炮657门,铸造生、熟铁炮弹536546斤。

明朝火器和英国火器对比(明朝开花炮冠绝全球)(4)

至于乾隆所说的骑射为本,原话是“骑射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唯恐八旗子弟专以读书应试为能,必将轻现马弓,怠荒武备,殊失国家设立驻防之意 ”这句说的前半句,通常被某些人拿出来断章取义,以证明清朝因为重弓马而轻视火器。但实际上,这句是说旗人不能一味重文,荒废武备。而且此处的满洲指的是清朝的发家地,而不是说满人,八旗是多民族的,就像满城,说白了就是驻军的地方而已。什么叫谣言呢?把一句话截取一段说出来就叫谣言,所谓断章取义就是这个意思。记好了,如果有人说某个历史名人弱智,你第一时间要反应过来:是不是正在被人忽悠呢?

乾隆年间的火器泛滥,仅乾隆十九年(1754)对准噶尔最后战役的筹备过程中,陕甘总督永常的奏报是,拟于每百名出征士兵中用鸟枪兵75名,炮手5名,占比高达80%。嘉庆年间,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统治,清军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三地,驻扎旗兵共5564人,配备鸟枪4892杆,火炮82门,军械库里还存放着812杆鸟枪。但是,问题也很突出,威远将军炮——也就是冲天炮类属于臼炮类,射击仰角较大,难以采用直瞄方式向目标射击。因此,对于测定射击点和目标的距离,相应的炮管倾斜角度都需要由专业的人和工具来完成。当时的八旗汉军炮营中却没人能进行专业的测量,试射时炮弹命中与否完全属于信仰加成。这就是传统封建王朝理科不行的弊端了。

所谓的红衣大炮实际上就是一类仿制西方高倍径火炮的总称,在中国实战上主要用于攻坚和岸防,这种火炮在近现代炮弹出现之前,无论东西方国家打的都是实心弹,一般不能发射所谓的开花弹,因为膛压很高承受不住。再说说《武备志》里关于弹丸中空的记载,装进火药,石子等,这玩意打打倭寇那种治安战凑合,去攻城拔寨纯属搞笑,被后金盾车直接挡住。

而那种原始的所谓开花弹别说在清朝不被普遍使用,其实在西方当时也不受欢迎,因为这玩意儿无法确定什么时候爆炸,有时候在空中就爆炸了,有时候没有一次性发射成功就造成了重大恶果,而大多数时候更是火药发射弹丸时候强大的力量把弹丸引信吹灭。所以在近代开花炮出来之前,西方作战用的基本上是实心炮弹。另外,某些人看似拿出一大堆资料,结果最后总是要说,什么由于满清鼓吹骑射,不重视火器,什么防汉人导致开花炮失传之类的,且不说汉八旗就是汉人,八旗是多民族的军功利益集团,就说开花炮弹这玩意儿,在鸦片战争时,清军也在用啊!

在清朝道光九年己丑科二甲进士张集馨所作之自叙年谱 《道咸宦海见闻录》就有明确的记载,发射了炸弹——也就是开花炮弹,结果射程就一两里毫无作用。而清朝大臣裕谦就上奏给道光皇帝说,清朝的空心飞弹不给力,对于仿制英国人的爆炸弹的事情,他说“我中土本有此法。。。不足为奇各缘由 ”,由此可见,开花炮弹在清朝官员眼里根本就不足为奇,至于林则徐对西方的开花炮弹惊叹,那是因为当时英国人的开花炮弹是近代升级版的开花炮弹,清朝称其为爆炸弹,而清朝自己的开花炮弹称之为空心飞弹,说白了,发射一个带引信的土制火药球,如何与英国人的近代爆炸弹相提并论呢?说的再明白一点,所谓的明朝开花弹是指土炮的霰弹,清朝说的开花弹是大装药榴弹,甚至是非黑火药的高爆炸药榴弹,根本就不是一个位面的东西。

如此一来就搞笑了,某些人又是引经据典,又是扯防汉人,又是清朝不重视火器,又是骑射为本,来来回回复读机一般的把民国初年那些地摊谬论不断重复,到头来,清朝不仅有开花炮弹,而且一直在用。结尾还是那句话,清朝在近代落后,是因为和西方列强比的,别再拿那堆落后的纯古代封建王朝去碰瓷了,天天动不动说满清无知愚昧,狂妄自大,看看明朝,被各种吊打,还歪歪说什么鞑子是原始部落,明明从西方买了全套火器非要说西方是蛮夷,明朝山寨个火器非要嘴硬说改造,天天买买买,结果沦为清军的运输大队长,可谓哪壶不开提哪壶,口嗨历史不如去看偶像剧。看历史一定要心冷眼冷,否则便不能从历史里汲取经验,感悟历史可以柔肠百转,分析历史却要冷酷无情。至于谈个历史动不动开骂的,属于教养问题,和谈历史无关,他只是想找个发泄渠道而已。

话归正题,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封建王朝,只不过阶段不同,如果事到如今,还对这些封建王朝念念不忘,乃至于写个穿越文都想帮着这些封建统治者稳固江山,不好意思,时代变了,封建统治者的黑暗堡垒已经彻底坍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如果作为新时代的人,还拿着封建王朝的什么封建思想和极端民族主义去思考,民国的那帮所谓大师,就是前车之鉴,民国统治者推翻一个封建王朝,却怀念尬吹另一个更落后的封建王朝,结果二十多年就垮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本期文案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高宗实录》

《金史》

《大明会典》

《大清会典》

《皇朝礼器图式》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

茅元仪 《武备志》

曾公亮,丁度 《武经总要》

张建 《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