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宝宝送红鸡蛋的讲究(生宝宝为什么要送红鸡蛋)

为什么孩子满月要送红鸡蛋?红鸡蛋在中国民间是祥瑞之物,有赐福送子喜庆安乐之意,即是在生子或满月仪式上众亲友对于新人的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子孙满堂的最美好的祝福。

生宝宝送红鸡蛋的讲究(生宝宝为什么要送红鸡蛋)(1)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俗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红鸡蛋”是孩子降生报喜的标志,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生子、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

如果是男孩,要送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表示“大喜”,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是,孩子长大以后好找媳妇,和媳妇成双成对,必能花好月圆。如果是女孩,鸡蛋只染红色,不点黑点。要送单数,表示“小喜”。送了单数的鸡蛋,说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关于送鸡蛋的几种说法

1. 卵生神话说:

先民在想象中追溯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过程中,总结出“卵生”神话的影响。在三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最早对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有了记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令,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对于“卵”的原始崇仰,在民间形成了将鸡蛋和出生、传宗接代联系到一起的传统文化。且红色在民间被看成是喜庆祥瑞之色,因此多把鸡蛋的外壳染成红色。

生宝宝送红鸡蛋的讲究(生宝宝为什么要送红鸡蛋)(2)

2. 祥瑞之物说:

红鸡蛋之功,非单食用,民间自古就有“雕卵画蛋”之工艺品。这在风俗资料中可找到诸多历史记载。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有“镂鸡子”习俗,注云:“古之豪家,食称画卵。直到现在,雕卵画蛋依旧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人们从对“卵”的崇拜,发展到了喜爱红蛋并视之为祥瑞之物。

3. 图腾崇拜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可探知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于“鸟”的图腾崇拜,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有大量鸟纹形象,而古人所谓“玄鸟”,包括而后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图腾之一的凤凰,均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于是,“鸡”便成为了人们的原始图腾崇拜在现实中的依托。 从对鸡的喜爱崇仰,逐渐发展成民间的红蛋习俗,渗润着浓郁的历史信息。

4. 生殖崇拜说:

红蛋习俗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蛋既能孵鸡,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这种基于对鸡蛋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思路,可以从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寻绎出来。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少妇,每逢春耕前多到河塘乞育,乞育者手握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到塘里沐浴,并用红蛋滚擦身体,回家后与丈夫分食红蛋。

本身就有孵育子嗣功能的鸡蛋,何以又要染成红色呢?对此,“生殖崇拜说”也做出了不同于“卵生神话说”所谓红为喜庆之色的解释。认为此乃初民的经血崇拜观念的传承。此种观点有《中国史稿》为证:“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生宝宝送红鸡蛋的讲究(生宝宝为什么要送红鸡蛋)(3)

5. 辟邪禳灾说:

红蛋习俗也起源于辟邪禳灾的巫医之术的运用。古人以鸡为百禽之长,认为其具有镇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对鸡之神性的认识。鸡从蛋出,蛋由鸡生,则蛋亦有神性是理所当然的。旧时民间还盛行用鸡蛋占卜之俗;古人又以为凡遇喜庆之事,必有妖魅相扰,或某些特定的节气与时辰,必有病疫侵人,所以食蛋防范。像今天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区的“三月三,吃鸡蛋”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新婚之夕让新人分食红蛋的传统,都可推探出红蛋习俗实由鸡蛋辟邪的巫术演绎而来。

民间传说

民间关于分红蛋的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刘备招亲”故事。相传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住刘备,索还荆州。诸葛亮识破了此计,命赵云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护送主公刘备去江东成亲。迎亲的人到了东吴,逢人奉送红蛋,道是刘皇叔与贵公主孙尚香结婚,吃了红蛋,同喜同喜,还可让吴国太明年抱上小外孙。东吴本无此风,人们备感新鲜,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家家户户都知道了孙刘联姻的消息。消息传进深宫,吴国太大喜,命孙权立即为刘备和孙尚香举办婚事。孙权无奈,假戏真做,于是有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此后,江南一带开始流行结婚分食红蛋的习俗。

其实,分食红蛋的习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并非仅在江南一带流行。

严格地讲,上述各种看法,都缺乏直接的史料印证。所以,分食红蛋习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竟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终究难有定论。

生宝宝送红鸡蛋的讲究(生宝宝为什么要送红鸡蛋)(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