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巢湖(环巢湖俗语解读)

为什么分巢湖(环巢湖俗语解读)(1)

作者:吴钊

汉语词汇里,“中”这个词有很多种用法,在合肥市肥东县的老家小徐村也不例外。与一些地方不一样的是,小徐村里,“中”还表示“行”“可以”的意思,如问人家“这样行不行”时,就问作“这样中不中”或者“这样可中”。肯定的回答,是“中”;否定的回答,是“不中”;质疑、反问的回答,是“这样怎中”或“你讲中不中”、“你讲可中”

表示“行”“可以”意思的“中”,与孔子孙子子思著的《中庸》里的“中”意思相近,都有“恰好”“合适”“不偏不倚”的意思。小徐村里的“中”表示“行”“可以”,或许就源于儒家思想,或者与儒家思想异曲同工。“中”表示“行”“可以”意思相关联的词语,有“中看”“中用”“中意”“看中”“相中”“适中”“中规中矩”等。

古代儒家推崇“中”。子思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宋朝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宋朝大儒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书集注》)。

老子对“中”也有表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大致意思是:“说的话太多,(过早表明自己的态度、想法),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怎么说、怎么做)。”儒家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对“中”的理解与老子有相似之处。

有意思的是,“中”在小徐村及六家畈周边区域用得比较多,在肥东县其他地方用得并不多。同为合肥市辖区的巢湖市和肥西县、庐江县的部分地区也用“中”表示“行”“可以”,这些环巢湖周边的人如肥东县小徐村人一样,用“中”、“不中”、“可中”,表示“行”、“不行”、“行不行”等。工作单位里有老家在河南的同事,河南省一些地区,也用“中”表示“行”、“可以”。

肥东县很多地方,包括合肥市的很多地方,更喜欢用“照”来表示“行”“可以”。这个词是“照”音,现在多写作“照”,未必真是这个字。在肥东县及合肥市的很多地方,问别人行不行时,问“照不照”或“可照”。肯定的回答,是“照”;否定的回答,是“不照”;质疑、反问的回答,是“你讲可照”或“你讲照不照”、“你讲怎照”。

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是肥西县人,其孙子张吉友(冀㸢、武龄)1911年带着全家离开合肥时,三女儿张兆和只有2岁。1932年暑假,堕入情网的沈从文专程到苏州张家拜访,暑假后返回青岛大学任教,致信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请她询问张家父亲的意见,“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允和拍了仅一个字的电报“允”,一语双关,既表示父亲同意,也表明是自己拍的电报。随行的张兆和补拍一份:“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署名“兆”。署这个“兆”字可能也有双重意思,可能既表明这个电报是她拍的,也表示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也许,表示“行”“可以”意思的“照”字,就应该写作“兆”。

1982年2月,我们家从肥东老家搬到定远县张桥公社,在那里住了8年多时间又回到肥东。定远县表示“行”“可以”的词主要是“管”,“这样可管”“管”“不管”“你讲管不管”“你讲可管”“你讲怎管”。在安徽北部很多地方,也是用“管”来表示“行”“可以”。堂叔吴保智上世纪80年代曾在定远县一个建筑工程队做工,学会了“管”词,回家后与村里人交流,就时不时冒出来“管”“管”,被村里人注意,一度成了村里人善意取笑的对象。

作一首打油诗《情话》,连接这几个词。

情 话

中不中

给个话

如果中

好好待你

如果不中

好好想你

讨厌

什么叫中

什么叫不中

你这样问

管不管

照不照

不问

不问

那你说:

中,

还是不中

讨厌

好讨厌

好讨厌的大芋头

人家就不说

你真不知道?

孬头八龇!

注:芋头、孬头八龇,在合肥话里,都有“傻乎乎”的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