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后人所记载下来。不仅如此,后人记载的故事还被简化为俗语,我国历史上的俗语不在少数,这其中有贬义的,也有赞赏的,总的来说俗语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

古代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句俗语,这句俗语对后人来说,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同时这句话的来历源远流长。这句俗语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以说这句话是家喻户晓的。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或者是对自己有有益的事,都要去冒风险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做事不冒一点风险的话,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成功的一瞬间就会感到冒风险是值得的。那么这句话与哪一个历史典故有关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

这句话的来历与汉朝的班超有关系,东汉汉明帝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希望能和鄯善国达成和好。当班超到达鄯善国后,鄯善国国王也十分友好的接见了班超。可问题出现了,当时的匈奴人也派出了使者到鄯善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

这样一来,汉朝与匈奴的对决就没有停止过。匈奴人知道班超在鄯善国,于是匈奴用了卑鄙的方法,他们向鄯善国国王说尽了班超的坏话,鄯善国国王一气之下决定不再召见班超。这样的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倒是很常见。

当时的匈奴人马要比班超多出许多,从这一点来看,班超处于劣势。可是班超没有害怕匈奴人,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匈奴人进行了反击,在这一过程中,班超说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5)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听说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这后半句知道的人就是屈指可数的了。这后半句与班超没有关系了,但是与三国时期的一位大将有关,此人就是吕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含的哲理(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

吕蒙15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这一点为吕蒙成为名将奠定了基础。可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吕蒙没有立即出战,相反吕蒙在家中学习兵法,可是最终的吕蒙没有受到兵法的影响,他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将。

吕蒙屡中敌人奸计,孙权闻说之后,便劝吕蒙每日读书,孙权要求吕蒙多多学习知识。从此吕蒙也下定决心识字读书,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的吕蒙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将军。在荆州一战中,吕蒙战胜了蜀国名将关羽,从此一战成名。

​那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下半句就是与吕蒙有关,下一句就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果吕蒙没有经历失败,恐怕不会有以后的成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